论华南志留系对比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s concerning the correlation of the Silurian rocks in South China...........
戎嘉余 ,陈旭 ,王成源 ,耿良玉 ,伍鸿基 ,邓占球 ,陈挺恩 ,徐均涛
摘要(Abstract):
<正> 中国志留系的划分与对比,始于20年代。李四光等(1924)和谢家荣等(1925)研究了三峡地区的志留系,将其全部划归下统。孙云铸(1943)从沉积旋迴角度提出了我国志留系划分的三个阶段,后又发现相应的笔石辅以佐证(孙云铸1957、洪友崇1958),将峡区的志留系分别与英国的 Llandovery,Wenlock和 Ludlow三个统对比。这个方案得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4870090项 ;;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资助
作者(Author): 戎嘉余 ,陈旭 ,王成源 ,耿良玉 ,伍鸿基 ,邓占球 ,陈挺恩 ,徐均涛
DOI: 10.19839/j.cnki.dcxzz.1990.03.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丁文江、王曰伦,1937:云南马龙曲靖之寒武纪及志留纪地层。中国地质学会誌,16卷。
- 丁梅华、李耀泉,1985:陕西宁强地区志留纪牙形刺及其地层意义。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0(2) 。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西南地区地层古生物手册。科学出版社。
- 王成源,1980:云南曲靖上志留统牙形刺。古生物学报,19(5) 。
- 王根贤、耿良玉、肖耀海、左自璧,1988:湘西北秀山组上段小溪峪组的地质时代和沉积特征。地层学杂志,12(3) 。
- 尹赞勋,1949:中国南部志留纪地层的分类与对比。中国地质学会志,29卷。
- 方润森、江能人、范建才、曹仁关、李代芸,1985:云南曲靖地区中志留世-早泥盆世地层及古生物。云南人民出版社。
- 方晓思、何胜策,1988:浙西唐家坞组的微古植物及其时代。地质论评,34(4) 。
- 方晓思、侯静鹏,1988:四川綦江观音桥志留纪微古植物,几丁虫及其地层意义。地层古生物论文集,20辑。
- 邓占球,1986:记述几种早古生代珊瑚。古生物学报,16(1) 。
- 伍鸿基,1976:西南地区志留-泥盆纪三叶虫的新属种及其地层意义。古生物学报,16(1) 。
- 叶少华、金淳泰、何原湘、万正权,1983:滇东北大关地区的志留纪地层。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4号。
- 孙云铸,1943:就中国古生代地层论划分地史时代之原则。中国地质学会志,23卷。
- 孙云铸,1945:云南志留纪地层。科学记录,1(3-4) 。
- 孙云铸、常安之、洪友崇、易庸思,1957:三峡区志留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中国地层学会会讯,11期。
- 戎嘉余、杨学长,1981:简论滇东的志留纪地层。地层学杂志,5(1) 。
- 李四光、赵亚曾,1924: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中国地质学会志,3卷。
- 汪啸风,1965:黔北早志留世晚期及中志留世笔石群的发现及其意义。古生物学报,13(1) 。
- 汪啸风,1978:对广东连滩文头山组笔石群及其时代的新认识。地质学报,52(4) 。
- 汪啸风、倪世钊等,1987:长江三峡地区生物地层学(2) ,早古生代分册。地质出版社。
- 陈旭,1984:陕南及川北志留纪笔石并论单笔石。中国古生物志,新乙种,20号。
- 陈旭,林尧坤,1978:黔北桐梓下志留统的笔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12号。
- 陈均远、刘耕武、陈挺恩,1981:华中、西南地区志留纪鹦鹉螺动物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13号。
- 林尧坤,1989:宁强组几种笔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古生物学报,28(6) 。
- 林宝玉等,1984:中国的志留系。中国地层(6) 。地质出版社。
- 周希云、翟志强、鲜思远,1981:贵州志留系牙形刺生物地层及新属种。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2) 。
- 周铁明,1982:云南盐津地区的志留系。地层学杂志,6(3) 。
- 金淳泰、叶少华等,1982:四川綦江观音桥志留纪地层及古生物。四川人民出版社。
- 俞昌民、林尧坤等,1988:宁强组时代的再认识。地层学杂志,12(3) 。
- 洪友崇,1958:三峡区上志留统罗德洛期(Ludlow)笔石群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古生物学报,6(1) 。
- 郭文魁、黄劭显,1942:云南盐津大关彝良间地质矿产。前矿产测勘处临时报告第17号。
- 耿良玉、李再平,1984:云南曲靖玉龙寺组的几丁虫化石。微体古生物学报,1(1) 。
- 耿良玉、蔡习尧,1988:扬子区志留纪兰多维列统胞石序列。古生物学报。27(2) 。
- 倪寓南,1978:湖北宜昌早志留世笔石。古生物学报,17(4) 。
- 阎国顺、汪啸风,1978:志留系。峡东地区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地质出版社。
- 龚联瓒,1987:贵州的志留系。贵州省区域地质誌。地质出版社。
- 谢家荣、赵亚曾,1925:湖北南部罗惹坪志留系的研究。中国地质学会,4卷。
- 葛治洲、戎嘉余等,1979:西南地区的志留系。西南地区碳酸盐岩生物地层。科学出版社。
- 穆恩之、陈旭、倪寓南、戎嘉余,1982:关于中国志留系的划分对比问题。中国各纪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科学出版社。
- 穆恩之、朱兆玲、陈均远、戎嘉余,1983:四川长宁双河的志留系。地层学杂志,7(3) 。
- Bassett, M. G., L. R. M. Cocks, C. H. Holland, R. B. Rickards and P T Warrer, 1975: The type Wenlock Series. Rep. Inst. geol. Sci. 75/13.
- Cocks. L. R. M., N. H. Woodcock, R. B. Rickards, J. T. Temple and P. D. Lane, 1984: The Llandovery Series of the type area. Bull. Br. Mus. nat. Hist. (Geol),38.
- Gao Lian-da, 1981: Devonian spore assemblages of China. Rev. Palaeobot. Palynol., 34.
- Holland, C. H, 1984: Steps to a standard Silurian. In: Stratigraphy. Proc. 27th Int. Geol. Congr. 1. VNU Scien. Press, Utrecht.
- Johnson, M. E., Rong Jia-yu and Yang Xue-chang, 1985. Intercontinental correlation by sea-level events in the ??Early Silurian of North America and China (Yangtze Platform). Geol. Soc. Amer. Bull., 96.
- Lawson J. D. and D. E. White, 1989: The Ludlow Series in the Ludlow area. In: Holland, C H. and M. G Bassett(eds.). A global standard for the Silurian System. National Museum of Wales, Geol. ser. No. 9. Cardiff.
- Mu En_zhi, A. J. Boucot, Chen Xu and Rong Jia-yu, 1986: Correlation of the Silurian rocks of China (A part of the Sil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