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盆地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
张显球
摘要(Abstract):
<正> 丹霞盆地位于韶关市东北,韶赣、韶汝、仁周等公路之间(图1),面积500km~2。白垩系总厚近4000m,以形成奇峰绝壁、风景秀丽的丹霞地貌著称。冯景兰等(1928)建立丹霞层以来,丹霞层(组、群)和丹霞地貌被广为引用。50年代末761地质队将红层划分为下白垩统马梓坪群、上白垩统南雄群及始新—渐新统丹霞群,并在马梓坪群发现叶肢介碎片及植物Brachyphyllum sp.。80年代初煤田202地质队在盆地西南河边厂4-2钻孔井深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850039)
作者(Author): 张显球
DOI: 10.19839/j.cnki.dcxzz.1992.02.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关绍曾,1985:湖北东南部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岩的介形类化石。古生物学报,24(3) 。
- 勾韵娴,1983:吉林延边地区白垩纪介形类。古生物学报,22(1) 。
- --、曹美珍、叶春辉,1978:皖南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古生物学报,17(1) 。
- 叶春辉、勾韵娴、曹美珍,1980:浙江侏罗-白垩纪介形类化石。浙皖中生代火山沉积岩地层的划分及对比。科学出版社。
- --、--、侯祐堂、曹美珍,1977:云南中、新生代介形类动物群。云南中生代化石,下册。科学出版社。
- 叶得泉、张莹,1989:海拉尔盆地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微体古生物学报,6(1) 。
- 齐骅、王东华,1981:甘肃西部下白垩统介形类化石。古生物学报,20(2) 。
- 冯景兰、朱翔声,1928:广东曲江仁化始兴南雄地质矿产。两广地质调查所年报1。
- --,1938:关于“中国东南部红色岩层之划分”的意见。地质论评,4(3-4) 。
- 沙金庚,1990:福建宁化禾口盆地早白垩世禾口组的褶珠蚌化石。古生物学报,29(4) 。
- 严兆兰,1985:福建沙县沙县组介形类化石。微体古生物学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
- 李景贵、张清兰,1981:Cyprideinae的一个新属Yumenella。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集刊,第1号。
- 赵别全,1983:湖南汝城早白垩世文明司组的介形类。古生物学报,22(6) 。
- 郑芬、黎文本,1989:福建白垩纪孢粉化石。中国南方白垩系会议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 沈炎彬、陈丕基等,1989:粤闽晚白垩世早期叶肢介。同上。
- 陈丕基,1989:华南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同上。
- 张立君,1985:辽宁西部下白垩统九佛堂组和沙海组淡水介形虫化石。微体古生物学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 --,1987:松辽盆地南部沙河子组和泉头组介形类。微体古生物学报,4(4) 。
- 张申,1988:河南周口盆地早白垩世商水组介形类。微体古生物学报,5(4) 。
- 张志明,1987:福建东部白垩系石帽山群及福鼎组介形类。微体古生物学报,4(1) 。
- 张显球,1989:广东南雄盆地南雄组介形类组合特征及地层意义。中国南方白垩系会议论文选集。南京大学出版社。
- --,1990:粤北丹霞组及粤中百足山群介形虫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广东地质,5(2) 。
- 侯祐堂等,1978:江汉平原边缘地区白垩-第三纪介形类动物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九号。
- 郝诒纯等,1974:松辽平原白垩-第三纪介形虫化石。地质出版社。
- 浙江石油地质大队实验室微体古生物组,1979:浙江金衢盆地衢江群介形类化石。华南中、新生代红层。科学出版社。
- 曹美珍,1986:福建禾口盆地早白垩世禾口组的介形类。古生物学报,25(3) 。
- 湖南省地质局,1982:湖南古生物图册。地质专报,二、地层古生物,第1号。地质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