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2008, (01) 60-68+119-120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纪—新近纪湖相生物礁的发现及意义
DISCOVERY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EOGENE AND PALAEOGENE LACUSTRINE REEFS IN THE WESTERN QAIDAM BASIN

郭泽清,郑得文,刘卫红,钟建华,温志峰

摘要(Abstract):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古近纪和新近纪地层中发育了典型的湖相生物礁,可以分为由基质支撑的叠层石礁、凝块礁和骨架支撑的藻礁3大类型,并对每种类型中亚类的特征和建造生物进行了简要介绍。生物礁孔隙度高、渗透性好,是优质储层。孔隙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骨架孔隙、体腔孔隙、粒内孔隙、溶孔等10种孔隙类型。生物礁的地震响应和测井曲线特征明显,在研究取心井段生物礁地球物理响应特征的基础上可以有效的识别和预测生物礁。综合应用古生物分析、孢粉分析、同位素分析、古地磁分析、地球化学分析和地球物理特征分析等技术手段,并结合生物礁发育的沉积条件和构造背景,初步探讨了生物礁对柴达木盆地古气候、古地理位置、古构造、古水介质、古沉积环境和青藏高原的隆升等方面的研究意义以及对油气勘探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KeyWords): 生物礁;湖相;造礁生物;孔隙类型;古近纪;新近纪;柴达木盆地;青海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0172073);; 教育部高校博士点基金(No.20030425008);;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创新基金(No.2002F70108)联合资助

作者(Author): 郭泽清,郑得文,刘卫红,钟建华,温志峰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