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2018, v.42(02) 145-158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四川江油渔洞子飞仙关组巨鲕灰岩的成因解释——在微观及超微世界里认识华南早三叠世巨鲕灰岩的成因
GIANT OOLITIC LIMESTONE IN THE LOWER TRIASSIC FEIXIANGUAN FORMATION AT THE YUDONGZI SECTION IN THE JIANGYOU AREA, SICHUAN PROVINCE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摘要(Abstract):

作为错时相沉积之一的巨鲕灰岩在我国华南早三叠世地层中广泛出现,在寒武纪之后本已消失的这种沉积类型为什么会在早三叠世又重新出现?在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灰岩的底部,产有一套巨鲕灰岩,通过高倍显微镜及扫描电镜的深入研究,首次发现在巨鲕灰岩的鲕粒和围岩中充满丰富的疑似底栖蓝细菌、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化石。根据这些疑似底栖蓝细菌的结构和构造特点,可以划分出下列几种类型:疑似蛛网状蓝细菌,疑似微球状蓝细菌,疑似网格状蓝细菌,疑似蠕虫状蓝细菌,疑似直管状蓝细菌,疑似链状蓝细菌,疑似花瓣状蓝细菌和Renalsis,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主要有两种类型:简单的椭球粒和螺旋状球粒)。超微化石包括钙球和铃铛形超微化石。疑似底栖和浮游蓝细菌及其他超微生物的大量繁盛,是二叠纪-三叠纪之交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底栖动物大灭绝所产生的后果。这一发现不仅使我们在微观世界和超微世界里重新认识巨鲕灰岩的成因,它是生物和沉积两种主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而对巨鲕灰岩的时代分布做出了很好的解释;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重塑当时该地区的海洋古生态系统。

关键词(KeyWords): 生物地层;疑似底栖蓝细菌;疑似颗粒状浮游蓝细菌;超微细菌;巨鲕灰岩;飞仙关组;早三叠世;江油;四川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772020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No.41402016);; 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研究员”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9Z2-7);; 德国研究委员会课题(Wi725/26)联合资助资助

作者(Author):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DOI: 10.19839/j.cnki.dcxzz.2018.02.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