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层学的角度探讨昌宁—孟连缝合带的若干问题
方宗杰 ,周志澄 ,林敏基
摘要(Abstract):
<正> “关于滇西地质的若干新认识”一文简介了对昌宁—孟连缝合带(原称昌宁—双江带)的基本认识,初步确定了沟—弧—盆体系的存在。本文将作进一步的探讨。充分的地层学研究是恢复缝合带内不同地质体之间本来关系的必要前提之一。 一、昌宁—孟连带的几个地层学问题 碰撞前的昌宁—孟连带可分为东、中、西三区(方宗杰等,1990),分别代表各不相同的构造背景,宜建立各自的地层系统,避免混用相同的地层名称。本文采用的地层单元有: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作者(Author): 方宗杰 ,周志澄 ,林敏基
DOI: 10.19839/j.cnki.dcxzz.1992.04.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1981:1:20万凤庆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2)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区调队,1982:1:20万孟连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3) 段彦学、洪雨、刘仪来,1982:滇西澜沧、孟连一带混杂岩带的初步确定。
- 1) 肖荫文,1987:滇西发现了克氏蛤(Claraia)。云南区域地质,第5期。
- 方宗杰,1991:滇缅马生物区系及其在古特提斯中的位置。古生物学报,30(4) 。
- 方宗杰、周志澄、林敏基,1990:关于滇西地质的若干新认识。科学通报,35(5) 。
- --,1991;对“云南发现晚石炭世含煤地层”一文的讨论。地层学杂志,15(3) 。
- 云南省地质矿产局,1990:云南省区域地质志。地质矿产部地质专报,一、区域地质,第21号。地质出版社。
- 王乃文,1984:中国冈瓦纳研究的兴起及与板块构造有关的几个关键古生物地理问题。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0,103-113。
- --,1986:板块构造与古生物地理、古生态气候。《板块构造基本问题》。地震出版社。
- 刘昌实,1990:滇西海西-印支期碰撞型花岗岩的成岩定量模拟。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10(1) 。
- 李红生,1986:云南孟连县晚古生代放射虫化石。横断山考察专集,2。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代芸、杨嘉文,1983:云南昌宁早泥盆世地层的发现。地层学杂志,7(1) 。
- 李达周、张旗、张魁武,1986:云南孟连地区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横断山考察专集,2。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李春昱、王荃等,1982:亚洲大地构造图(1:8000000) 及说明书。地图出版社。
- 杨振德,1991:澜沧江构造带的沉积建造和变形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吴浩若、李红生,1989:滇西孟连地区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放射虫化石。微体古生物学报,6(4) 。
- 吴根耀,1991:云南澜沧老厂-拉巴的互冲推覆构造。科学通报,36(1) 。
- 张玉泉、谢应雯、王俊文,1990:三江地区花岗岩类Rb-Sr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1990(4) 。
- 张旗、李达周、张魁武,1985:云南省云县铜厂街蛇绿混杂岩的初步研究。岩石学报,1985(3) 。
- 张旗、李达周等,1986:云南景谷县半坡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堆晶岩--一个可能的阿拉斯加型岩体。横断山考察专集,2。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张旗、张魁武、李达周,1987:论造山带中超镁铁岩的成对分布。岩石矿物学杂志,6,97-103。
- 陈吉琛,1987:滇西花岗岩类时代划分及同位素年龄值选用的讨论。云南地质,6(2) 。
- --,1989:滇西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环境及岩石特征。云南地质,8(3) 。
- 范承钧,1982:滇西区域地质特征。云南地质1(4) 。
- --,1983:三江褶皱系的印支期构造运动--澜沧运动。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2。地质出版社。
- --,1985:澜沧老厂铅锌矿成因及区域地质背景的探讨。云南地质,4(1) 。
- 罗万林(执笔),1989:滇西南地区早三叠世沉积的发现。地质论评,35(3) 。
- 罗君烈,1990:滇西特提斯造山带的演化及基本特征。云南地质,9(4) 。
- 周维全、林文信,1982:澜沧江变质带南段蓝闪石片岩特征。中国区域地质,2。
- 施林、陈吉琛,1984:滇西含铴花岗岩与板块活动的成因关系。中国区域地质,1984(10) ,71-83。
- 郭福祥,1985:滇西上古生界分区和板块构造。云南地质,4(3) 。
- --,1990:冈瓦纳古陆与太平洋古陆在中国西南部的分界及其相关地体的缝合时代。地质学报,64(3) 。
- 梁其中、尹济云,1991:云南两个古陆块的古地磁结果及滇西特提斯。中国西部特提斯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黄汲清、陈国铭、陈炳蔚,1984: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初步分析。地质学报,58(1) 。
- 韩乃仁、欧阳成甫等,1991:云南澜沧老厂石炭二叠系地层新见。地层学杂志,15(1) 。
- 蓝朝华、孙诚等,1982:滇西镇康、潞西地区的石炭二叠系。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1,地质出版社。
- 熊家镛,1984:三江褶皱系西南部的华力西运动。中国区域地质,9,9-16。
- Barbarin, B., 1990: Granitoids: main petrogenetic classifications in relation to origin and tectonic setting. Geol. Jour., 25, 227-238
- Burton, C. K., 1986: The Kanchanaburi Supergroup of Peninsular and Western Thailand Geol Soc Malaysia. Bull. 20, 311-361.
- Dewey, J. F., 1977. Suture zone complexities: A review. Tectonophysics, 40, 53-67.
- Dickinson, W R., 1972: Evidence for plate tectonic regimes in the rock record Amer. Jour Sci, 272, 549-576
- Fang, N., 1991: Early-Middle Triassic deep sea deposits in western Yunnan and its tectonic signification. IGCP 321 Proc. 1st Intern. Symp., Gondwana dispersion and Asian accretion, 33-34. Kunming, China.
- Fang, W. and Van der Veo, R., 1989: Devonian paleomagnetism of Yunnan province across the Shah Thai-S China suture. Tectonics, 8, 939-952.
- Gobbett, D. J., 1973: Upper Paleozoic. In Gobbett, D. J. and Hutchison, C. S., eds., Geology of the Malay Peninsula. 61-95. Wiley, New York.
- Hamilton, W., 1989: Convergent-plate tectonics viewed from the Indonesian region. In Sengr, A. M C., ed.,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Tet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