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炭—二叠纪古气候及其对板块构造的验证
王治平 ,全秋琦
摘要(Abstract):
<正> 地表各地区的气候有明显差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温差梯度。海陆分布、洋流、大气环流、山形地势乃至天体运行等,不同程度上对气候有所影响。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分布,影响沉积作用和沉积物特征。因而,许多生物和沉积物均可作为良好的气候标志。我们对地层中所保存的气候标志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地质时期的气候特征。分析不同时期地层中的气候标志,可以了解地质时期气候的演变趋势和发展规律。古气候研究可为古地理和恢复古板块构造位置提供依据,也可为寻找和预测沉积矿产资源提供背景资料。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王治平 ,全秋琦
DOI: 10.19839/j.cnki.dcxzz.1992.01.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据中国地质大学梁定益面告(1988) 。
- 尹集祥、郭师曾,1976:珠穆朗玛峰北坡冈瓦纳相地层的发现。地质科学,第4期。
- 刘本培、崔新省,1983:西藏阿里日土县宽铰蛤(Eurydesma)动物群的发现及其生物地理区系意义。地球科学,第1期。
- 李星学、吴一民、付在斌,1985:西藏改则夏岗江二叠纪混合植物群的初步研究及其生物地理区系意义。古生物学报,24(2) 。
- 范嘉松、张维,1987:云南广南早二叠世生物礁的基本特征及其造架生物--串管海绵化石。地质科学,第一期。
- 范影年,1985:中国西藏石炭-二叠纪皱纹珊瑚的地理区系。青藏高原地质文集(16) 。地质出版社。
- 吴望始、章炎生,1979:四川巴塘、义敦的晚古生代四射珊瑚。古生物学报,18(1) 。
- 吴望始、廖卫华、赵嘉明,1982:西藏古生代四射珊瑚。西藏古生物(4) 。科学出版社。
- 陈学时,1986:黔西南二叠纪生物礁成岩作用特征及储集性。沉积学报,4(4) 。
- 何宝珍、晁吉祥,1982:西北地区石炭纪古地理轮廓及其沉积特征。煤田与地质勘探,第2期。
- 吴绍祖,1983:新疆二叠纪植物地理分区的初步探讨。中国古生物地理区系。科学出版社。
- 杨遵仪、梁定益、郭铁鹰、聂泽同、徐宝文、张宜智,1984:西藏及邻区的下冈瓦纳岩系及古地理古构造意义。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 ,地质出版社。武汉地质学院煤田教研室,1981:煤田地质学(下)。地质出版社。
- 俞学光,1980:江苏南部船山组四射珊瑚。地层古生物论文集(九)。地质出版社。
- 胡雨帆,1985:试论中国西部地区二叠纪植物区系特征。中国区域地质,第12辑。
- 郭胜哲,1983:大兴安岭南部中、晚石炭世四射珊瑚。古生物学报,22(2) 。
- 黄本宏,1983:天山-兴安褶皱区东部古生代末植物地理区系及其地质意义。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一集。
- 崔克信、甄勇毅,1984:中国震且纪至二叠纪古气候。地质科学,第1期。
- 詹立培、李莉,1979:中国二叠纪腕足动物群的分布。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地质出版社。
- 穆西南,1981:贵州西部上二叠统的钙藻化石。古生物学报,20(1) 。
- Rowley, D. B. et al., 1985: Carboniferous paleogeographic, phytographic and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 5.
- Ziegler, A. M. et al., 1981: Paleozoic biogeography and climatology. In paleobotany, paleoecology and evolution, 2, Niklas, K. J.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