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2009, v.33(01) 18-34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孢粉学特征简介——兼评中国东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研究
PALYNOSTRATIGRAPHIC CHARATERISTICS OF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OF WESTERN NORTH AMERICA AND REVIEW ON SEARCHING FOR CRETACEOUS-PALEOGENE BOUNDARY IN EASTERN CHINA

刘耕武,Dennis R.Braman,李伟同,Don Brinkman

摘要(Abstract):

已经报道的北美西部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已达近百处,这些剖面分布在阿拉斯加南部向南经加拿大直到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北部的广大北美西部内陆地区,其中很多属迄今所知全球很好的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这些剖面常有标志性的界线黏土,并伴有其他地球化学、生物地层学特征。因为这些剖面所在地当时都在湿润或半干旱地区内,有利于生物化石,特别是孢粉化石的保存,易于开展孢粉学研究。经过近四十年不懈努力,孢粉学已经成为北美精确确定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最重要的、也是迄今为止所知最为有效的古生物学工具。孢粉植物群在界线上下特征差别显著,容易区分。界线之下含有大量主要繁盛于白垩纪的被子植物花粉,而在临近界线时则突然消失或仅零星出现,界线附近则以一层孢子异常丰富层为古近系底部特征。进入古近纪之后,虽然被子植物花粉有所恢复,但是繁盛于白垩纪的成分却很少出现。北美和新西兰、日本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在沉积岩和孢粉学方面的相似性表明这一事件可能是全球性事件。简要回顾和讨论了我国与孢粉学相关的几个热点地区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的研究概况,我国东北及江苏北部和北美西部大部分地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及其沉积环境比较类似,在苏北到东北地区范围内首次发现陆相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地层的可能性比其他地区大。

关键词(KeyWords): 生物地层;孢粉化石;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北美;中国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0.40072009)资助

作者(Author): 刘耕武,Dennis R.Braman,李伟同,Don Brinkma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