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系六十五周年的回顾与瞻望
赵宗溥
摘要(Abstract):
<正> 一、引言 1987年是葛利普(1922)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一卷发表他重新厘定的震旦系的65周年。由于当时给震旦系下的定义是概括性的,也没有指定震旦系的标准剖面;长期以来,地质界对震旦系的理解各有不同。自60年代初期,对震旦系问题特别重视;当时国际上正在酝酿在寒武系之下建立一个系级年代地层单位,震旦系在世界地层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赵宗溥
DOI: 10.19839/j.cnki.dcxzz.1988.01.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葛利普,1922:震旦系(英文)。 中国地质学会志,1卷。
- [2] 田奇,1923:南口震旦纪的地层和古生物(英文)。同上,2卷。
- [3] 李四光,1924:长江峡谷(从宜昌至秭归)地质(英文)。同上,3卷。
- [4] 青地乙治,今井澄,1928:南满洲前寒武纪地层(英文)。学士院纪事,4卷。
- [5] 松下进,1935:南满洲关东州震旦纪地层(英文)。旅顺工科大学纪要,8卷,2期。
- [6] 高振西、熊永先、高平,1934:中国北部震旦纪地层(英文),中国地质学会志,13卷。
- [7] 李毓尧,1933:江西北部修水附近地区地质。地质研究所专刊,3号。
- [8] 李毓尧、许杰,1937: 蓝田古冰碛层(英文)。中国地质学会志,17卷。
- [9] 王曰伦,1937:专刊报告,引自黄汲清(1945)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英文)。地质专报,甲种20号。
- [10] 米土 1942:云南中东部震旦纪地层(英文)。北京大学地质研究录,4号。
- [11] 李四光,1934:庐山地质志略(排印本)。
- [12] 喻德渊,1937:扬子江流域之震旦纪地层(英文)。中国地质学会志,16卷。
- [13] 黄汲清 1948:先寒武纪之划分问题。地质论评,13卷。
- [14] 王鸿祯,1954:中国之震旦系及其世界之对比。地质学报,36卷。
- [15] 刘鸿允等,1955: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科学出版社。
- [16] 尹赞勋 1980:二十年来我国地层工作的进展,地层学杂志,4卷。
- [17] 曹瑞骥、赵文杰、肖仲洋,1979:中国前寒武系的分层和对比。中国各地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科学出版社。
- [18] 杨暹和、陈远德、饶靖国,1979:震旦系,中国西南地区川滇黔三省震旦系-白垩系。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
- [19] 刘鸿允、沙庆安,1963:长江峡东区震旦系新见。地质科学,4期。
- [20] 刘鸿允、沙庆安,1965:中国南方震旦系地层问题。同上,4期。
- [21] 刘鸿允、沙庆安、胡世玲,1973:中国南方的震旦系。中国科学,2期。
- [22] 刘鸿允,1979:前寒武系的划分,着重讨论中国南方前寒武系的划分与对比问题。前寒武系论文集,科学出版社。
- [23] 刘鸿允、董榕生、李建林、杨彦均,1980:论震旦系划分与对比问题。地质科学,4期。
- [24] 王鸿祯,1986:论中国前寒武地质时代及年代地层的划分。地球科学,5期。
- [25] Harland, W. B., 1983: The Proterozoic Glacial Record. Geol. Soc. Amer. Mem., 161.
- [26] 陆松年等,1985:中国晚前寒武纪冰成岩系初探。前寒武纪地质,1号。地质出版社。
- [27] Cloud, P. C, 1983: Aspect of Proterozoic Biogeology. Geol. Soc. Amer. Mem., 161.
- [28] Plumb, K. A. & H. L. James, 1986: Subdivision of Precambrian Time: Recommendations and Suggestions By The Subcommission on Precambrian Stratigraphy, Precamb. Res. 32.
- [29] Plumb, K. A., 1979: The Tectonic Evolution of Australia. Earth Sci. Rev., 14.
- [30] 赵宗溥,1982:震旦系质疑及有关上元古界地层问题。地质科学,1期。
- [31] Stockwell, C. H., 1964: Precambrian time scale for the Canadian Shield. Can. Geol. Surv., Pap., No. 64-17.
- [32] Stockwell, C. H., 1973: Revised Precambrian time scale for the Canadian Shield. Can. Geol. Surv., Pap., No. 72-52.
- [33] 刘鸿允、董榕生、戚中林,1982:震旦系有关问题的讨论。地质科学,3期。
- [34] Stockwell C. H., 1982: A. Time Classification of Precambrian Rocks and Events. Can. Ceol. Surv., Pap., No. 80-19.
- [35] Moorbath, S., 1984: Patterns and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Age Determinations in Continental Blocks. In Holland & Trendall (eds.) Patterns of Changes in Earth Evolution 207, Springer-Verlag.
- [36] 马瑞士、张健康,1977: 浙东北前寒武系划分及神功运动的发现。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期。
- [37] 水涛、徐步台、梁如华、邱郁双,1986:绍兴-江山古陆对接带。科学通报,6期。
- [38] 从柏林等,1973:西昌地区岩浆活动特征及其与构造地质的关系。地质科学,3期。
- [39] 徐树桐、陆镜元、张维明、陈冠宝,1979:皖南祁门-歙县地区元古界变质岩地层原始构造环境和形变。地质科学,2期。
- [40] Windley, B. F., 1982: The Evolving Continents. John Wiley & Sons.
- [41] Trumpy, R., 1973: The Time of Orogenic Events in the Central Alps. In de Jong & Scholten (eds.) Gravity and Tectonics, Wilcy.
- [42] Stewart, J. H., 1976: Late precambrian Evolution of North America: Plate Tectonics Implication, Geol. 4.
- [43] 孙枢、从柏林、李继亮,1981:豫陕中-晚元古代沉积盆地(一)。地质科学,4期。
- [44] 张守信,1975:组的含义和用法。地质科学,3期。
- [45] 刘鸿允,1982:前寒武纪年代地层划分、构造运动分期与大地构造发展。地质科研成果选集(第一集),文物出版社。
- [46] 张丕孚,1985:关于辽南及苏皖地区震旦系与青白口系的关系。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11号。
- [47] 曹瑞骥、赵文杰、夏广胜,1985:安徽北部晚前寒武纪叠层石。南京地层古生物所集刊,21号。
- [48] 李四光,1939:中国地质学(节译本)。正风出版社。
- [49] 刁乃昌、张丕孚,1986:关于辽南长岭子组、钓鱼台组两个同位素年龄值应用的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