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2015, v.39(04) 395-402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含鱼化石结核地质意义初探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FISH-BEARING CONCRETIONS NEAR THE SMITHIAN-SPATHIAN BOUNDARY,OLENEKIAN,EARLY TRIASSIC

周敏,付宛璐,张超,倪培刚,季承

摘要(Abstract):

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在许多地区的海相地层中都有发现,如非洲东部的马达加斯加、欧洲北极圈内的斯匹兹卑尔根群岛`以及北美加拿大西部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在我国安徽巢湖、江苏南京龙潭、句容等地的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斯密斯亚阶(Smithian)顶部泥岩中也发育有大量含鱼化石的钙质碳酸盐岩结核,俗称"鱼瘤",其中的鱼化石保存完整且精美。安徽巢湖的"鱼瘤层"位于斯密斯亚阶-斯帕斯亚阶(SmithianSpathian,简称S-S)界线之下,围岩为灰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灰黑色含瘤泥页岩互层,指示当时沉积期水体安静,相对缺氧,处于还原环境。对"鱼瘤层"的成因分析表明,在酸性的海水中有机体在缺氧条件下分解可形成局部的碱性环境,使碳酸盐围绕有机体沉积形成结核。因此,"鱼瘤层"的存在指示当时的海水为缺氧的沉积环境。研究区"鱼瘤层"对应碳同位素值(δ13 C)为升高趋势,并由负值变为正值,且"鱼瘤层"的存在也可作为识别S-S界线的参考标志之一。基于现有碳氧同位素、孢粉学证据和菊石地理分布及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斯密斯期末期全球气候环境发生变化,海水表面温度较高,酸化且缺氧,引发一次小规模生物绝灭事件。"鱼瘤层"的形成、碳同位素正向漂移以及菊石纬度分异度的变化都是斯密斯亚期-斯帕斯亚期之交全球海洋环境事件(S-S事件)的不同表现形式。

关键词(KeyWords): 生物地层;含化石碳酸盐岩结核;S-S全球海洋环境事件;碳同位素;早三叠世;巢湖;安徽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372016);; 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23102);; 高校博士点基金(20120001110072);; 人才培养共建项目-资源共享类项目-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建设(体制改革项目)资助

作者(Author): 周敏,付宛璐,张超,倪培刚,季承

DOI: 10.19839/j.cnki.dcxzz.2015.04.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