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南长岭子组是个标志层么
张丕孚
摘要(Abstract):
<正> 辽东半岛南部(简称辽南)晚前寒武纪地层层序是由永宁群(松树组、朵子山组、庙山组)、细河群(钓鱼台组、南芬组、桥头组)、五行山群(长岭子组、南关岭组、甘井子组)、金县群(营城子组、十三里台组、马家屯组、崔家屯组、兴民村组、大林子组)组成,共厚大于9500m。这个地层层序是把复州地区出露的永宁群、细河群、五行山群作为地层柱的底柱,然后再叠置旅大地区出露的金县群构成。两地的地层柱相距为52km,叠接的依据是把复州地区出露的高家屯组当做旅大地区出露的长岭子组,并把长岭子组当做标志层,以此作为根据将复州地区出露的永宁群(松树组、朵子山组、庙山组)、细河群(钓鱼台组、南芬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丕孚
DOI: 10.19839/j.cnki.dcxzz.1987.04.001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张丕孚,1981: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的厘定。长春地质学院学报,第4期。
- 张丕孚,1983:燕、辽、吉、苏皖北部的震旦系。河北地质学院学报,第3期。
- 张丕孚,1985:关于辽南系、淮河系建立的讨论。河北地质学院学报,第1期。
- 陈孟莪、张丕孚等,1982:辽宁复县震旦系高家屯组皱节虫化石的发现。地质科学,第三期。
- 常绍泉,1980: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中国震旦亚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 斋藤林次,1938:新称“辽河系”(所谓前寒武利亚下部)的研究<日文>地质调查所报告,第93号。
- 斋藤林次,1938:永宁砂岩的研究<日文>地质调查所报告,第93号。
- 斋藤林次,1934:南满及北支先寒武纪的地层层序<日文>地质调查所要报,第18号。
- 松下进,1936:关于关东州、金州附近的地质特征<日文>旅顺工科大学报告,1卷1号。
- 姜春潮,1957:东北南部震且纪地层。地质学报,39卷1期。
- 俞建章、何信禄等,1959: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纪地层。中国地质学基本资料专题总结论文集,第4号。
- 俞建章、崔盛芹等,1964:再论辽东地区震旦纪地层及其与燕山地区的对比。地质学报,44卷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