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造地层学研究与构造地层单位使用的讨论Discussion on the Study of Tectonostratigraphy and Application of Tectono stratigraphic Units
汤加富,秦德厚,吴传荣,钱存超
摘要(Abstract):
随着造山带研究的深入和填图工作的开展 ,关于构造地层学和非史密斯地层学研究 ,构造地层单位和非正常 (或特殊 )岩石地层单位使用 ,正引起广泛的争论。针对强烈变形改造的变位、混杂、失序地层 ,构造地层学从理论到实践已作了较完整的阐明 ,构造地层单位已得到广泛的使用。而非史密斯地层学和非正常 (或特殊 )岩石地层单位的提出 ,虽有助于造山带的研究 ,但从对学科命名与分类的科学性、准确性、使用性等方面都有商榷之处。
关键词(KeyWords): 构造地层学;构造地层单位;非史密斯地层学;非正常(或特殊)岩石地层单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地质行业科学发展基金项目!(编号 95 963 2、HY97982 9);; 安徽 省地矿局联合资助
作者(Author): 汤加富,秦德厚,吴传荣,钱存超
DOI: 10.19839/j.cnki.dcxzz.2000.s1.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王乃文 ,郭宪璞 ,刘 羽 ,1994.非史密斯地层学简介 .地质论评 ,40( 5 ) :482 .
- 王国灿 ,张克信 ,梁 斌 ,1997.东昆仑造山带结构及构造岩片组合 .地球科学 ,2 2 ( 4 ) :3 5 2 -3 5 6.
- 王鸿祯 ,1989.地层学的分类体系和分支学科——对修订中国地层指南的设想 .地质论评 ,3 5 ( 3 ) :2 71-2 76.
- 方宗杰 ,1998.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之我见 .地层学杂志 ,2 2 ( 4 ) :3 0 4-3 0 7.
- 马杏恒 ,肖庆辉 ,1982 .国外前寒武纪构造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见 :构造地质学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2 -94.
- 马杏恒 ,索书田 ,闻立峰 ,1981.前寒武纪变质岩构造的构造解析 .地球科学 ,6( 1) :67-74.
- 冯庆来 ,1993 .造山带区域地层学研究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地质科技情报 ,12 ( 3 ) :5 1-5 6.
- 汤加富 ,1983 .变质岩层形变特征与变质地层研究——兼论构造地层法 .中国区域地质 ,4(总 8) :12 1-13 0 .
- 汤加富 ,1987.关于变质岩区地质填图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江西地质 ,1( 1) :2 5 -3 0 .
- 汤加富 ,1993 .变质岩区类型划分与研究方法 ,安徽地质 ,3 ( 3 ) :3 5 -4 3 .
- 汤加富 ,1996.构造地层学的研究与应用 .中国区域地质 ,( 2 ) (总5 7) :97-10 7.
- 汤加富 ,王希明 ,刘芳宇 ,唐春花 ,1991.武功山变质岩区构造变形与地质填图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5 -5 8.
- 汤加富 ,许温复 ,1987.变质岩构造形迹图册 (江西武功山山区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14 .
- 汤加富 ,荆延仁 ,侯明金 ,高天山 ,1996.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中国区域地质 ,( 1) (总 5 6) :1-8.
- 杜远生 ,颜家新 ,韩 欣 ,1995 .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新进展 .地质科技情报 ,14 ( 1) :2 9-3 4 .
- 杜远生 ,盛吉虎 ,丁振举 ,1997.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及其地质制图 .中国区域地质 ,16( 4 ) :43 9-4 4 3 .
- 杜远生 ,张克信 ,1999.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的几点认识 .地层学杂志 ,2 3 ( 1) :79-81.
- 陈克强 ,汤加富 ,1995 .构造地层单位研究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12 .
- 杨志华 ,1995 .造山带地层研究的非史密斯地层学准则和多种岩石地层单位 .见 :陈克强 ,汤加富主编 ,构造地层单位研究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3 -2 1.
- 吴传荣 ,胡立山 ,邓乾忠 ,王昌华 ,1995 .中浅变质岩系构造地层单位基本特征及在地质制图中的运用 (以武当山为例 ) .见 :陈克强 ,汤加富主编 ,构造地层单位研究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73-83 .
- 罗建宁 ,1994.大陆造山带沉积地质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地学前缘 ,1( 1-2 ) :177-183 .
- 张克信 ,陈能松 ,王永标 ,龚一鸣 ,黄继春 ,1997.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序列重建方法初探 .地球科学 ,2 2 ( 4 ) :3 3 9-3 4 6.张守信 ,1989.理论地层学——现代地层学概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3 4 .
- 竺国强 ,蔡学林 ,石绍清 ,1985 .试论变质岩区地层研究的构造地层学方法 .成都地质学院院报 ,2 ( 4 ) :3 0 0 -3 0 5 .
- 单文琅 ,傅昭仁 ,1987.区域变质岩区构造地层学准则 ,地球科学 ,12( 5 ) :5 5 9-5 66.
- 房立民 ,杨振升 ,李 勤 ,李声之 ,徐朝雷 ,徐有华 ,王国祯 ,郭洪方 ,汤加富 ,韩仲仁等 ,1991.变质岩区 1: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70 .
- 周维屏 ,陈克强 ,1993 .1:5万区调地质填图新方法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 9-4 0 .
- 龚一鸣 ,杜远生 ,冯庆来 ,1996.关于非史密斯地层的几点思考 ,地球科学 ,2 1( 1) :19-2 6.
- 郭宪璞 ,刘 羽 ,王乃文 ,1996.非史密斯地层学的实验研究 .见 :国家计委国土司 ,地矿部科技司编 ,地质科学研究论文集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11-19.
- 殷鸿福 ,张克信 ,王国灿 ,陈能松 ,其和日格 ,于庆文 ,1998.非威尔逊旋回与非史密斯方法——中国造山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区域地质 ,(增刊 ) :1-9.
- 殷鸿福 ,张洪涛 ,其和日格 ,于庆文 ,张克信 ,任家琪 ,古风宝 ,1999a.关于“非史密斯地层”的若干问题讨论 .中国地质 ,( 6) (总 2 65 ) :2 4-2 9.
- 殷鸿福 ,张洪涛 ,其和日格 ,于庆文 ,张克信 ,任家琪 ,古风宝 ,1999b.关于“非史密斯地层学”的一点意见 .中国区域地质 ,18( 3 ) :2 2 5-2 2 8.
- 秦德厚 ,熊家镛 ,张志斌 ,蔡麟荪 ,胡建单 ,张伟明 ,1998.陆内造山带1:5 0 0 0 0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 (以哀牢山造山带为例 ) .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3 -2 1.崔之久 ,1988.论混杂堆积和混杂岩的成因判别原则与标准 .地质论评 ,3 ( 4 ) :3 69-3 76.
- 赫德伯格 H.D,1979.国际地层学指南 .张守信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 .9-15 .
- Babaie H A,1987.Paleogeographic and tectonic implications of theGolconda Allochthon,Southern Toiyage Range,Nevada.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99( 2 ) :2 3 1-2 43 .
- Churkin M Jr &carter C,1989.Tectonostratigraphy of Ordovicianthrough Devonian strata in the Terra Cotta Mountainse,AlaskaRange,Alaska.Abstract with Programs,Ge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2 1( 5 ) :65 -66.
- Hsu K J,1968.Principles of m elange 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Fran-ciscan-knoxville paradox.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America,79:10 63 -10 74.
- Gary M,Mcafee R Jr,Wolf C L eds.,1972 .Glossary of Geology.Washington D C:Amer. Geol. Inst. 1-80 5 .North American comminission on stratigraphic Nom enclatuare,1983 .
- North American stratigraphic code,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troleum Geologists,67( 5 ) :841-8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