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泰州组及其时代Comments on the age and correlation of the Taizhou Formation in North Jiangsu Basin
张一勇
摘要(Abstract):
利用孢粉系统学方法研究前人发表的江苏北部海安凹陷和盆地西缘钦30井泰州组的孢粉组合,并由此对这两个地区泰州组的地质年代和区域对比提出不同的看法:即海安凹陷的泰州组应是白垩纪最晚的马斯特里赫特期的沉积,而钦30井泰州组则为坎佩尼或部分为前坎佩尼期的沉积。结合介形类动物群的产出,将上述两地区的泰州组与泰州组建组的泰1井泰州组等进行了对比。
关键词(KeyWords): 泰州组;江苏北部;地质时代;白垩纪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张一勇
DOI: 10.19839/j.cnki.dcxzz.1996.01.009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大庆油田开发研究院,1976. 松辽盆地晚白垩世孢粉组合.北京:科学出版社.1-83.
- 王大宁,赵英娘,1980. 江汉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早期孢粉组合特征及其地层意义.地层古生物论文集,九;121-171.
- 王大宁.孙秀玉,赵英娘等,1984. 我国部分地区晚白垩世-早第三纪的孢粉组合序列.地质论评,30(1) :8-18.
- 王全生,1989. 苏北盆地泰州组、阜宁组一段的时代及接触关系.见:江苏石油勘探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苏北盆地泰州组阜宁组一段地层古生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32.
- 孙秀玉,王大宁,赵英娘,1985. 河南灵宝盆地项城群古新世-早始新世孢粉组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11:127-135.
- 刘牧灵,1983. 黑龙江省富饶地区晚白垩世晚期至古新世孢粉组合.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7:99-132.
- 刘牧灵,1987. 吉林珲春煤田下第三系孢粉组合.地层古生物论文集,十七:167-197.
- 刘牧灵,1990. 东北地区晚白垩世-第三纪孢粉组合序列.地层学杂志14(4) :227-285.
- 宋之琛,李曼英.1976. 云南一些地区中生代及早第三纪早期的孢粉组合.第二篇 云南禄丰,牟定晚白垩世早期及勐腊晚白垩世晚期至早第三纪早期孢粉组合.见:云南中生代化石(上册).北京:科学出版社.9-64.
- 宋之琛,郑亚惠,刘金陵等,1981. 江苏地区白垩纪-第三纪孢粉组合.北京:地质出版社.1-214.
- 宋之琛,李曼英,1982. 西藏昌都地区贡觉组始新世孢粉组合.见:川西藏东地区地层与古生物二.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7-27.
- 宋之琛,黎文本,何承全,1983. 中国白垩纪和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和有机岩的分布.中国科学(B辑),(2) :168-176.
- 宋之琛,李曼英,钟林,1986. 广东三水盆地自垩纪-早第三纪孢粉组合.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71册,新甲种,第10号.北京:科学出版社.1-170.
- 宋之琛,钱泽书,1989. 苏北盆地泰州组孢粉研究.见:江苏石油勘探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苏北盆地泰州组、阜宁组一段地层古生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33-109.
- 李曼英,宋之琛,李再平,1978. 江汉平原白垩-第三纪的几个孢粉组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九:1-44.
- 李曼英,1983. 广东南雄盆地早第三纪孢粉组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6:41-61.
- 李曼英,1989. 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早期孢粉组合.古生物学报,28(6) :741-749.
- 余静贤,1981. 新疆莎车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地质学报,55(2) :93-102.
- 余静贤,郭正英,茅绍智,1983. 松花江南部白垩纪孢粉组合.地层古生物论文集,十:1-84.
- 张一勇,詹家祯,1991. 新疆塔里木盆地西部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孢粉.北京:科学出版社.1-319.
- 张一勇,钱泽书,1992. 江苏北部始新统戴南组、三垛组孢粉植物群及古生态环境,微体古生物学报,9(1) :1-24.
- 张一勇1993. 中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10(2) :131-157.
- 杨恒仁,蔡小李,徐文豪,1989. 苏北盆地泰州组与阜宁组一段介形类组合特征及时代.见:江苏石油勘探局地质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著.苏北盆地泰州组、阜宁组一段地层古生物.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29-153.
- 陈华成,吴其切等.1989. 长江中下游地层志.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789.
- 周山富,1985. 我国发现多种沃氏粉化石及其意义.植物学报,27(4) :427-434.
- 郑亚蕙,何承全.1984. 苏北钦30井晚白垩世泰州组的孢粉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丛刊,8:55-117.
- 赵传本,1985. 松辽盆地马斯特里赫特期明水组二段孢粉组合.中国油气区地层古生物论文集(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94-114.
- 赵英娘,孙秀玉,王大宁.1982. 新疆莎车和库车盆地第三纪的孢粉组合.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所刊,4:95-125.
- 郝玉鸿,陈民敏,1983. 一个含正型粉和山龙眼类孢粉组合时代的探讨.石油实验地质,5(4) :289-297.
- 高瑞祺,张莹,崔同翠,1994. 松辽盆地白垩纪石油地层.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332.
- Baltes N, 1973. Upper Cretaceous palynological complexes in the Moldavian platform. In: The palynology of Cenophytic, Proc. Ⅲ Int. Palyno. Conf.. Moscow: Nauka. 35-38.
- Markevitch V S, 1994. Palynological zon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etaceous and lower Tertiary of eastern Russia. Cretaceous Research. 15:165-177.
- Oltz D F, 1969. Numerical analyses of palynological data from Cretaceous and eárly Tertiary sediments in east Central Montana. Palaeontographica B,128(3-6) :9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