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2012, v.36(02) 165-178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北半球白垩纪-古近纪之交生物灭绝期孢粉地层学
POLLEN AND SPORE STRATIGRAPHY OF THE CRETACEOUS-PALEOGENE MASS-EXTINCTION INTERVAL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toine BERCOVICI,Vivi VAJDA,Arthur SWEET

摘要(Abstract):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白垩纪-古近纪(K-Pg)之交陆地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的趋势与灭绝速率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上,尤其是非鸟恐龙。尽管如此,在理解K-Pg之交的生物响应以及相关的生态系统扰动时,植被的演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综述北半球内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纪Aquilapollenites古孢粉地理大区的孢粉地层学:在美国,晚白垩世生物组合以一系列关键门类的出现为标志,其中三冬期—坎潘期过渡期以Aquilapollenites以及相关的三突起型属的出现为标志,而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底界以睛形型的Wodehouseia属与Kurtzipitessp.的出现为标志;Wodehouseia spinata生物组合带以较大的个体与复杂的壁构造为特征,其中一系列的被子植物孢粉单元在K-Pg之交的记录中消失了,这使得K-Pg灭绝事件容易识别;具孔类花粉和Momipites与Caryapollenites两个属的关键种的出现,标志着古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复苏。近期的资料涵盖了北美大陆的大部分记录,而中国、欧洲和南半球的更多研究将更有助于理解全球陆地生物圈对K-Pg之交撞击事件的响应。

关键词(KeyWords): 生物地层学;孢子;花粉;大灭绝;白垩纪;古近纪;北半球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91114201);;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2CB821906)资助出版

作者(Author): Antoine BERCOVICI,Vivi VAJDA,Arthur SWEET

DOI: 10.19839/j.cnki.dcxzz.2012.02.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