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盆地上湖组坪岭段的时代探讨DISCUSSION ON GEOLOGICAL AGE OF THE PINGLING MEMBER OF SHANGHU FORMATION IN THE NANXIONG BASIN,GUANGDONG PROVINCE
张显球,李罡
摘要(Abstract):
按多重地层划分原则厘定上湖组的底界,上湖组下部的坪岭段厚89~140m,富产龟鳖类、鳄类、蜥蜴类、恐龙、恐龙蛋、哺乳类等脊椎动物化石。恐龙化石见于坪岭槽探剖面、高田村、南雄新城区、枫门坳西南等4个地点的坪岭段下部,计有Tyranosaurus sp.,Tarbosaurus sp.,Microhadrosaurus nanshiungensis等;恐龙蛋见于鹅颈岭、武台岗、南雄新城区、枫门坳、南雄烟厂采石厂等5个地点的坪岭段下部及枫门坳龟山附近坪岭段的中上部;阶齿兽等哺乳类化石见于修仁、枫门坳、武台岗、坪岭槽探剖面、鹅颈岭等5个剖面上,在坪岭槽探剖面坪岭段下部开始出现,中上部逐渐增多,至下惠段开始大量出现。坪岭段既有白垩纪常见的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也有被认为属古新统标准化石的阶齿兽动物群,且两者混生互为消长,前者富集于坪岭段下部,中上部仅见于个别地点;后者在坪岭段自下而上逐渐增多。坪岭段的脊椎动物化石与无脊椎动物(腹足类、双壳类)、微体化石(介形类、轮藻、腹足类口盖)一致,都具有中、新生代或白垩纪-古近纪混生过渡性质,并与下伏南雄群的关系更密切、古老色彩浓厚、继承性明显,生物群的总貌反映坪岭段的时代应属晚白垩世最晚期而非古新世。
关键词(KeyWords): 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学;脊椎动物化石;上湖组;坪岭段;晚白垩世;南雄盆地;广东
基金项目(Foundation): 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发展规划973项目(No.2012CB8220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172010)资助
作者(Author): 张显球,李罡
DOI: 10.19839/j.cnki.dcxzz.2015.01.00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丕基.1986.广东南雄上湖组叶肢介化石的发现———并论中国古新世陆相地层.古生物学报,25(4):380-393.
- 储澄.1986.湖南晚白垩世晚期红层.地层学杂志,10(1):54-59.
- 董枝明.1979.华南白垩系的恐龙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北京:科学出版社.342-350.
- 关绍曾.1978.南雄盆地的介形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地层古生物论文集,4:15-179.
- 何俊德.1979.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始新世介形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北京:科学出版社.240-271.
- 黄仁金.1979.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轮藻化石//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华南中、新生代红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90-205.
- 黄仁金.1988.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系与第三系界线及轮藻化石.古生物学报,27(4):457-474.
- 李曼英.1989.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早期孢粉组合.古生物学报,28(6):741-750.
- 刘云,王宗哲.1986.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第三系界线地层岩性特征及环境分析.地层学杂志,10(3):190-203.
- 吕君昌,张宝堃.2005.记中国南方广东省南雄盆地晚白垩世一新的窃蛋龙类化石.古生物学报,44(3):412-422.
- 全国地层委员会.2001.中国地层指南及中国地层指南说明书(修订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59.
- 童永生,李曼英,李茜.2002.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地质通报,21(10):668-674.
- 童永生,李茜,王元青.2013.中国早古近纪陆相地层划分框架研究.地层学杂志,37(4):428-440.
- 童永生,张玉萍,王伴月,丁素因.1976.南雄盆地和池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4(1):16-25.
- 杨钟健.1964.中国新发现的鳄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8(2):189-208.
- 杨钟健.1965a.广东南雄、始兴、江西赣州的蛋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9(2):141-189.
- 杨钟健.1965b.广东南雄的爬行动物化石.古脊椎动物学报,9(3):292-297.
- 叶祥奎.1974.广东南雄新生代龟类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2(1):26-37.
- 余汶,顾和林,张显球.1990.广东南雄盆地晚白垩世—早第三纪非海相腹足类组合序列.古生物学报,29(2):160-175.
- 曾德敏,胡济民.1991.南雄盆地晚白垩世腹足类口盖化石.古生物学报,30(3):256-263.
- 曾德敏,胡济民.2011.广东南雄盆地上白垩统—古新统腹足类化石.广东地质,(2011):18-27.
- 张显球.1984.南雄盆地坪岭剖面罗佛寨群的划分及其生物群.地层学杂志,8(4):239-25.
- 张显球.1991.从介形虫动物群论南雄盆地白垩-第三系界线.广东地质,6(3):61-72.
- 张显球.1992a.南雄盆地上湖组的划分与对比.广东地质,7(1):41-49.
- 张显球.1992b.广东南雄盆地上湖组介形类动物群及白垩-第三系界线.古生物学报,32(6):678-720.
- 张显球,李罡.2008.广东南雄盆地罗佛寨群的介形类动物群.微体古生物学报,25(1):44-77.
- 张显球,林建南,李罡,凌秋贤.2006.南雄盆地大塘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剖面研究.地层学杂志,30(4):327-340.
- 张显球,凌秋贤.2004.南雄盆地白垩-古近系(E/K)界线研究现状//董为主编.第九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35-42.
- 张显球,张喜满,侯明才,李罡,黎汉明.2013.南雄盆地红层岩石地层划分.地层学杂志,37(4):441-451.
- 张显球,张志军,李宏博,方晓思.2007.南雄盆地武台岗白垩系与古近系界线剖面研究进展.地球学报,28(3):299-308.
- 张显球,郑胜方,李永丰,黎三松.2000.南雄盆地西部地区早第三纪地层.广东地质,15(4):17-30.
- 张玉萍,童永生.1963.广东南雄盆地“红层”的划分.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7(3):249-260.
- 赵资奎,叶捷,李华梅,赵振华,严正.1991.广东南雄盆地白垩—第三系交界恐龙绝灭问题.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9(1):1-20.
- 郑家坚,汤英俊,邱占祥,叶祥奎,1973.广东南雄晚白垩纪—早第三纪地层剖面的观察.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1):18-30.
- 周明镇,张玉萍,王伴月,丁素因.1977.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哺乳动物群.北京:科学出版社.1-100.
- Erben H K,Ashraf A R,Bhm H,Hahn G,Hambach U,Krumsick K,Stets J,Thein J&Wurster P.1995.The Cretaceous/Tertiary boundary in the Nanxiong Basin(Contiental facies,SEChina).Stuttgart:Frenz Steiner Verlag.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