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2013, v.37(03) 264-274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鄂西南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层研究兼论宜昌上升
ON THE ORDOVICIAN-SILURIAN BOUNDARY STRATA IN SOUTHWESTERN HUBEI,AND THE YICHANG UPLIFT

王怿,戎嘉余,詹仁斌,黄冰,吴荣昌,王光旭

摘要(Abstract):

对鄂西南四县(五峰、鹤峰、宜都和长阳)8条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剖面的野外调查发现,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普遍存在沉积间断,这是宜昌上升的直接证据。这一间断多发生在P.pacificus带与C.cyphus带之间,缺失至少4个笔石带(N.extraordinarius,N.persculptus,A.ascensus和P.acuminatus),个别剖面甚至还缺失了奥陶系凯迪阶上部的2~3个笔石带(P.pacificus,D.complexus和部分D.complanatus),缺失量最大的在五峰小河村,从D.complanatus带上部到D.convolutus带共缺失10个半笔石带。两系间的接触关系类型有3种:A型——五峰组与龙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B型——临湘组与龙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C型——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处发育古风化壳。根据研究,宜昌上升的起始时间在P.pacificus带上部(五峰组上部,大致在446Ma前后);结束时间各地并不一致,最早结束于C.vesiculosus带(宜都潘家湾)(~442 Ma),多数地区结束于C.cyphus带(~441Ma),最晚在D.convolutus带(五峰小河村)(~439Ma),也是目前上扬子区宜昌上升已知的最晚结束时间;推测该次运动延续的时间大约4~7Ma。依据古风化壳中高岭石矿物和五峰组地层残留物,认为:宜昌上升导致研究区曾经上升为陆地(即露出海面的岛屿),接受风化剥蚀。从区域构造演变来看,"华夏古陆"不断向西及西北扩展,进而产生由东南向西北的水平动力,这种水平动力是导致宜昌上升的主控因素,基于不同地区所受动力强弱、古地理和地势等因素不尽相同,宜昌上升在所涉及地区的表现各异。

关键词(KeyWords): 生物地层;沉积间断;宜昌上升;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鄂西南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基础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2012CB8219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o.41221001,41290260,41172013);; 中国地质调查局(12100122332项目)资助;; IGCP 591(早、中古生代重大事件)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Author): 王怿,戎嘉余,詹仁斌,黄冰,吴荣昌,王光旭

DOI: 10.19839/j.cnki.dcxzz.2013.03.003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