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背斜东西两侧“香溪群”的对比及岩相古地理概要
孟繁松
摘要(Abstract):
<正> 长江三峡东部地区中生代含煤地层以往统称“香溪群”,主要分布于黄陵背斜东西两侧的荆当盆地和秭归盆地。六十年代前后,多数地质工作者以含煤沉积韵律为依据,把秭归、荆当两盆地的“香溪群”各自分为上、中、下三个煤组,并以此进行地层对比。近些年来,不仅在秭归盆地“香溪群”下煤组,而且在荆当盆地“香溪群”中、下煤组都发现大量的晚三叠世动、植物化石,尤其是海相双壳类。从而,“香溪群”的划分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并依此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孟繁松
DOI: 10.19839/j.cnki.dcxzz.1987.02.008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朱家柟、胡雨帆、孟繁松,1984:鄂西晚三叠世几种古生代孑遗植物及其意义。植物学报,26(5) 。
- 李四光、赵亚曾,1924:峡东地质及长江之历史。中国地质学会志,第三卷。
- 陈楚震、黎文本等,1979:西南地区的三叠系。西南地区碳酸盐生物地层。科学出版社。
- 陈金华等,1981:祁阳蚌(Qiyangia)在黔北等地的新发现及其地层意义。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科学出版社。
- 张仁杰,1981:湖北荆当盆地海相上三叠统之发现。地层学杂志,5(4) 。
- 孟繁松,1983:鄂西荆当盆地九里岗组植物化石的新资料。地层古生物论文集,第十辑。地质出版社。
- 周志炎,1984:湘西南早侏罗世早期植物化石。中国古生物志,总号第165册,新甲种第7号。
- 黎文本、尚玉珂,1980:鄂西中生代含煤地层中的孢粉组合。古生物学报,19(3) 。
- Marcinkiewicz, T., 1971: Strrtygrafia retykui Liasu W polsce na podstawie badan megasporowych, Prace Inst. Geol., T. 65, Warsz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