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澜沧群微古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雷作淇
摘要(Abstract):
<正> 澜沧群是滇西南有名的含矿变质岩系,主要由灰绿、黄绿等色绢云母片岩、绢云英片岩、白云英片岩、夹炭质硅质板岩及变质中—基性凝灰岩组成,富含菱铁矿、赤铁矿和磁铁矿。呈南北向带状分布,范围大致北起昌宁、凤庆,经双江、澜沧到勐海打洛一带,而进入缅甸。分布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雷作淇
DOI: 10.19839/j.cnki.dcxzz.1982.04.005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西南地区地层古生物手册。科学出版社。
- 尹磊明、李再平,1978:西南地区前寒武纪微体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10号。科学出版社。
- 严富华,1965:滇东及鄂西震旦系中古孢子的发现。地质学报,第4期。
- 邢裕盛、刘桂芝,1973:燕辽地区震旦纪微古植物群及其地质意义。地质学报,第1期。
- 张昀,1978:震旦纪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化石。植物学报,20卷4期。
- 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等,1978:中南地区古生物图册(四)。地质出版社。
- 湖北省地质局三峡地层研究组,1978:峡东地区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地质出版社。
- Schopf, J. W., 1972: Evolutionary Significance of the Bitter Springs (Late Percambrian) Microflora. 24th IGC, 1972, SECTION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