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沉积特征THE SEDIMENTARY FEATURES OF THE JURASSIC-TERTIARY TERRESTRIAL STRATA IN SOUTHEAST CHINA
余心起,舒良树,邓平,王彬,祖辅平
摘要(Abstract):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沉积环境 ,在赣南、粤北、闽西一带发育双峰式火山岩 ;稍后可能受到区域性挤压 ,如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地有南东向北西逆冲的压性构造 ;早白垩世为火山喷发高峰期 ,研究区均不同程度发生了火山喷发 ,其中东南沿海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 ;早白垩世以后华南全区转为拉张 ,发育大量中、小型断陷盆地等伸展型盆地 ;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壳继续处于拉张松弛环境 ,形成以裂谷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火山—沉积岩石组合。这些结果表明 ,早—中侏罗世受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 ,中侏罗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占主导 ,上述现象主要系太平洋板块在晚中生代不同阶段对中国东南部俯冲作用的方位、俯冲速率、俯冲角度有所变化所导致
关键词(KeyWords): 侏罗纪;白垩纪;第三纪;地层分布;沉积作用;构造特征;太平洋板块;中国东南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编号:40 172 0 67);; 重点基金项目 (编号 :40 13 2 0 10 );;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 0 0 10 2 840 0 5 )资助
作者(Author): 余心起,舒良树,邓平,王彬,祖辅平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安徽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65—1971.祁门等五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福建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65—1977.蒲城等十九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广东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59—1973.韶关等二十一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湖北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76—1978.蕲春等五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湖南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63—1976,株州等十三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江西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64—1982.乐平等二十三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浙江省区域地质测量队.1965—1980.衢县等十一幅1/20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1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98.兰田、休宁县、屯溪等三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广东省地质矿产局.1985.广东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92—263,821—829.
- 马杏垣,刘和甫,王维襄,汪一鹏.1983.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作用和伸展构造.地质学报,57(1):22—32.
- 马武平.1994.论浙江中生代晚期地层划分.地层学杂志,18(2):91—101.
- 邓 平,舒良树,谭正中,吴烈勤.2002.南岭中段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与铀成矿系列.铀矿地质,18(5):257—263.
- 邓 平,舒良树.2002.中国东南部前中生代基底构造探讨.高校地质学报,8(2):169—179.
- 王东方.1995.中国东部中亚构造带及向环太平洋构造带的转化.华北地质矿产杂志,10(2):135—142.
- 王德发,陈建文.1996a.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盆地分布及沉积体系类型.地球科学,21(4):395—400.
- 王德发,陈建文.1996b.中国中东部沉积盆地在中、新生代的沉积演化.地球科学,21(4):441—448.
- 安徽省地质矿产局.1985.安徽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49—191,572—576.
- 刘 训.1983.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沉积建造及构造发展.中国区域地质,(4):5—21.
- 刘少峰.1993.前陆盆地的形成机制和充填演化.地球科学进展,8(4):30—36.
- 刘和甫.1993.沉积盆地地球动力学分类及构造样式分析.地球科学,18(6):699—724.
- 刘和甫.1996.中国沉积盆地演化与旋回动力学环境.地球科学,21(4):345—356.
- 许美辉.1992.福建永定地区早侏罗世双峰式火山岩及其构造环境.福建地质,(2):115-125.
- 陈丕基.1997.晚白垩世中国东南沿海沿岸山系与中南地区的沙漠化和盐湖化.地层学杂志,21(3):203—213.
- 陈丕基.2000.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划分对比评述.地层学杂志,24(2):114—119.
- 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曹守连,冉隆辉,杨 光.1996.中国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地球科学,21(4):366—372.
- 陈培荣,章邦桐,孔兴功,蔡笔聪,凌洪飞,倪琦生.1998.赣南寨北A型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地质意义.岩石学报,14(3):289—298.
- 陈培荣,孔兴功,王银喜,倪琦生,章邦桐,凌洪飞.1999.赣南燕山早期双峰式火山—侵入杂岩的Rb-Sr同位素定年及意义.高校地质学报,5(4):378—383.
- 陈建文,王德发.1996.中国中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类型及沉积充填序列.地球科学,21(4):414—420.
- 杜旭东,薛林福,邬光辉.1999.中国东部大陆内部中生代盆地分布特征与地球动力学背景探讨.长春科技大学学报,20(2):138—143.
- 李正祥,方大钧,PowellMcA C,楼 刚.1996.华南中生代以来弯山构造的发育和地块相对旋转——地质和古地磁证据.科学通报,41(5):446—450.
- 李扬鉴,张星亮,陈延成.1996.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山系及有关地质现象的成因机制.中国区域地质,(1):88—95.
- 汪泽成,刘和甫,熊宝贤,周海民.2001.从前陆盆地充填地层分析盆山耦合关系.地球科学,26(1):33—39.
- 巫建华,周维勋,章邦桐.2000.赣南—粤北晚中生代火山岩系划分和时代讨论.地质论评,46(4):362—370.
- 巫建华,周维勋,章邦桐.2002.江西及广东北部中生代晚期地层层序和时代——兼论《江西省岩石地层》中存在的问题.地质论评,48(1):44—53.
- 余心起,王德恩.2000.安徽黄山地区侏罗纪—白垩纪层序地层学特征.现代地质,15(1):29—34.
- 范小林,陆国新,殷 勇.1991.华南中新生代盆地形成机制与类型的地球物理研究.石油物探,30(3):92—97.
- 俞云文,徐步台.1999.浙江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岩系层序和时代.地层学杂志,23(2):136—145.
- 俞云文,徐步台,陈江峰,董传万.2001.浙东南中生代晚期火山岩Nd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层学意义.高校地质学报,7(1):62—69.
- 赵 越,杨振宇,马醒华.1994.东亚大地构造发展的重要转折.地质科学,29(2):105—119.
- 郭福祥.1998.中国南方中新生代大地构造属性和南华造山带褶皱过程.地质学报,72(1):22—33.
- 浙江省地质矿产局.1987.浙江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131—204,568—574.
- 陶晓风,刘登忠,朱利东.2001.陆相盆地沉积作用与构造作用的关系.沉积学报,19(3):410—414.
- 徐鸣洁,舒良树.2001.中国东南部晚中生代岩浆作用的深部条件制约.高校地质学报,7(1):21—33
- 黄怀曾,洪大卫.1986.下扬子及皖浙地区燕山阶段地质特征及形成机制的探讨.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2).北京:地质出版社.245—256.
- 黄其胜,卢宗盛,黄剑勇,彭维松,张佃香.1998.赣东北早中侏罗世地层研究新进展.地层学杂志,22(1):65—71.
- 黄其胜,赵来时.2000.赣东北侏罗纪陆盆的沉积建造及构造旋回.中国区域地质,19(3):265—271.
- 舒良树,于津海,王德滋.2000.长乐—南澳断裂带晚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