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2025, v.49(02) 209-227

[打印本页] [关闭]
本期目录(Current Issue) | 过刊浏览(Archive) | 高级检索(Advanced Search)

微生物岩研究现状及进展:以华南晚泥盆世F-F界线附近的微生物岩为例
RESEARCH STATUS AND PROGRESS ON MICROBIALITES: TAKING THE MICROBIALITES NEAR THE F-F BOUNDARY IN SOUTH CHINA AS AN EXAMPLE

孙语聪,宋俊俊,郄文昆

摘要(Abstract):

微生物岩是地球最古老生态系统的直接地质证据,且往往繁盛于显生宙生物灭绝事件之后,是地球生命与环境协同演化重要的记录载体和研究对象。近年来,微生物岩的演替与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生物大灭绝事件关系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古生物学和沉积学领域的前沿热点之一。本文简要阐述微生物岩的研究现状,对主要微生物岩和钙化微生物类型进行系统描述和总结,同时,以华南地区上泥盆统F-F界线附近发育的微生物岩为研究对象,阐释其主要类型和演替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重大地质事件期间微生物岩时空分布及其可能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弗拉晚期,随着全球温度升高和海洋缺氧加剧,菌藻类生物礁和微生物岩的占比已逐渐增加。F-F事件主幕(上Kellwasser事件)期间,后生动物大量消亡,浅水相区以发育叠层石、纹理石灰岩、核形石灰岩和Renalcis-Epiphyton树形石等为主要特征,而台前斜坡相区发育Renalcis-Shuguria树形石微生物岩,表明菌藻类向深水环境的生态扩展。F-F事件之后,华南浅海生态系统以发育菌藻类生物礁和各类微生物岩为主要特征,这一生态格局延续时间约10 Ma。华南地区F-F界线附近,微生物岩的发育和后生动物丰度和多样性之间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后生动物的大量消亡、异常高温的海水温度和增强的大陆风化作用导致的海洋缺氧等生物-环境协同效应,可能导致了法门期菌藻类微生物岩繁盛并抑制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复苏。

关键词(KeyWords): 微生物岩;F-F事件;古生物特征

Abstract:

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A0430202)资助

作者(Author): 孙语聪,宋俊俊,郄文昆

DOI: 10.19839/j.cnki.dcxzz.2025.0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扩展功能
本文信息
服务与反馈
本文关键词相关文章
本文作者相关文章
中国知网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