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地区更新世砾石层研究RESEARCH ON THE PLEISTOCENE YICHANG GRAVEL BED
陈立德,邵长生
摘要(Abstract):
宜昌地区的更新世砾石层主要出露于宜昌猇亭,枝江云池、善溪窑、安福寺,宜都红花套,松滋陈二口等地,俗称"宜昌砾石层",该砾石层是向盆地延伸的辫状河冲积扇或扇三角洲的陆上部分,砾石层与上覆的网纹红土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这一不整合接触面在区域上广泛存在,向盆地内部逐渐过渡为整合接触。对宜昌地区的早中更新世地层单位进行了厘定,以不整合面为划分与对比的基础,将不整合面下伏砾石层称为云池组,上覆的网纹红土或网纹泥砾层称善溪窑组。厘定后的云池组代表了江汉盆地西缘宜昌地区以砾石层为主体的辫状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的陆上部分,可以与江汉平原的东部"阳逻砾石层"以及洞庭盆地周缘的"白沙井砾石层"对比。厘定后的善溪窑组仅包括网纹红土和底部的网纹泥砾层两部分,与江汉盆地东部的王家店组以及洞庭盆地周缘的马王堆网纹红土对比。云池组砾石层和善溪窑组网纹红土层分别为水动力强劲的河流相和水动力条件弱的湖泊相沉积,其间沉积环境的巨大变化是长江三峡续接贯通引来上游巨量水源形成的环境效应,代表了江汉—洞庭盆地统一大湖的形成,其时限相当于网纹红土层和网纹泥砾层底界年龄,为早—中更新世之交。宜昌地区早中更新世地层单位的厘定对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系地层格架的建立有重要意义,将有利于推动区内盆地充填与河湖演化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KeyWords): 岩石地层;网纹红土;砾石层;不整合;云池组;善溪窑组;第四纪;猇亭;宜昌;湖北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地质调查局“长江中游城市群地质环境调查与区划综合研究(1212011140035)”资助
作者(Author): 陈立德,邵长生
DOI: 10.19839/j.cnki.dcxzz.2015.03.00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柏道远,李送文,周柯军,马铁球,王先辉,彭云益,李刚.2010.1/25万《常德市》构造—沉积地貌类型划分及其对对江汉—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与环境研究的启示.中国地质,37(2):280-297.
- 柏道远,马铁球,王先辉,陈渡平,彭云益,李刚,黄文义.2011.洞庭湖盆地第四纪地质研究进展.华南地质与矿产,27(4):273-285.
- 陈华慧,关康年,鄢志武.1990.湖北省钟祥第四纪冰缘融冻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现代地质,4(2):92-97.
- 陈华慧,马祖陆.1987.江汉平原下更新统.地球科学——武汉地质学院学报,12(2):129-135.
- 陈长明.1991.长沙地区第四纪地质若干问题探讨.衡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9(2):42-51.
- 陈长明,谢丙庚.1996.湖南第四纪地层划分及其下限.地层学杂志,20(4):271-276.
- 陈立德,邵长生.2014.江汉—洞庭盆地下更新统地层划分与对比——“白沙井砾石层”再研究.地层学杂志,38(2):208-219.
- 邓健如,伍维周.1992.长江武汉河段的形成和贯通时间.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4(4):114-118.
- 邓健如,伍维周,秦志能.1661.武汉市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3(2):178-183.
- 顾锡和,俞吼狮,王宗汉.1983.宜昌附近长江河谷地貌的研究.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53-161.
- 关康年,鄢志武.1990.江汉平原北缘的下更新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5(5):482-486.
- 湖北省区测队.1970.1/20万《宜昌幅》和《长阳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 湖北省地质矿产局.1990.湖北省区域地质志.北京:地质出版社.
- 黄宁生,关康年.1993.鄂东阳逻地区早更新世砾石层研究.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8(5):589-596.
- 黄培华.1965.“白沙井组”的成因与时代,“关于白沙井组与时代的研究现状”读后.地质论评,23(5):418-420.
- 康悦林.1985.湖北省江汉平原第四纪地质调查报告.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印.
- 来红州,莫多闻,李新坡.2005.洞庭盆地红土地层中网纹的成因探讨.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1(2):240-248.
- 李庭,李长安,康春国,雷文大,杨建,王节涛.2010.宜昌砾石层的沉积环境及地貌意义.中国地质,37(2):438-445.
- 李长安,张玉芬.1999.一次重要的第四纪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地质科技情报,18(4):42-46.
- 刘宝珺,曾允孚.1985.岩相古地理基础和工作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
- 马永法,李长安,王秋良,杨勇,陈国金,焦焕美.2007.江汉平原周老镇钻孔砾石统计及其与长江三峡贯通的关系.地质科技情报,26(2):40-44.
- 任美锷,杨戍.1957.湘江流域的某些地貌和第四纪地质问题.地理学报,23(4):359-377.
- 芮耀俊.1964.关于“白沙井层”成因与时代的研究现状.地质论评,2(2):158-159.
- 王春林.1986.湖南第四系蠕虫状网纹红土的成因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研究的意义.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9(1):100-106.
- 吴磊伯,马胜云,沈淑敏.1958.砾石排列方位的分析并论述长沙等地白沙井砾石层的沉积构造.地质学报,38(2):201-229.
- 向芳.2004.长江三峡的贯通与江汉平原西缘及邻区的沉积响应[学位论文].成都:成都理工大学.
- 向芳,朱利东,王成善.2005.长江三峡阶地的年代对比法及其意义.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2(2):162-166.
- 向芳,朱利东,王成善,杨文光.2006.宜昌地区第四纪沉积物中玄武岩砾石特征及其与长江三峡贯通的关系.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8(2):6-9.
- 杨达源.1985.长江中下游干流东去入海的时代与原因的初步探讨.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1(1):155-165.
- 杨达源.1988.长江三峡的起源与演变.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66-474.
- 杨达源,李徐生.2000.长江的沉积作用及其对长江演变的指示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3(4):230-235.
- 杨怀仁.1959.荆江地貌与第四紀地质.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79-92.
- 杨怀仁,陈钦銮,黄培华,顾锡和.1962.长江中下游(宜昌—南京)地貌与第四纪地质//1960年全国地理学术会议论文选集(地貌).北京:科学出版社.
- 张叶春.1995.长江三峡贯通的时代及意义.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2):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