牯牛潭组与庙坡组的界线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Kuniutan and Miaopo Formations
张建华 ,陈均远
摘要(Abstract):
<正> 牯牛潭组和庙坡组是张文堂(1962)命名建立的,标准剖面位于湖北宜昌分乡镇西侧的牯牛潭。牯牛潭组以灰岩与瘤状灰岩为主,厚约20m;庙坡组为页岩夹灰岩,厚约2m,页岩的出现为庙坡组的开始。长期以来这一观点被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70年代初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西南队在湖北宜昌黄花场重测奥陶系剖面时,在牯牛潭组顶部约0.5m厚的地层中发现了三叶虫Birmanites hupeiensis Yi,Lonchodomas brevicis Lu,
关键词(KeyWords):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开放研究实验室资助课题
作者(Author): 张建华 ,陈均远
DOI: 10.19839/j.cnki.dcxzz.1992.03.00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卢衍豪、朱兆玲等,1976:中国奥陶纪的生物地层和古动物地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集刊,第七号。
- 安太痒、杜国清、高琴琴,1985:湖北奥陶系牙形石研究。地质出版社。
- 汪啸风、倪世钊、周天梅,1980:论三峡东部地区奥陶系划分对比中的问题。地质论评,26(4) 。
- 汪啸风、倪世钊等,1987:长江三峡地区生物地层学(2) ,早古生代分册。地质出版社。
- 杨敬之、穆恩之,1954:鄂西长阳宜都一带奥陶纪地层。古生物学报,2(1) 。
- 陈旭、丘金玉,1986:宜昌奥陶纪的古环境演变。地层学杂志,10(1) 。
- 张文堂、李积金等,1957:湖北峡东寒武纪及奥陶纪地层。科学通报,(5) 。
- 张文堂,1962:中国的奥陶系。科学出版社。
- 张文堂、李积金等,1982:中国奥陶系的划分及对比--中国奥陶纪地层财比表及说明书。中国各纪地层对比表及说明书。科学出版社。
- 曾庆銮、倪世钊等,1983:长江三峡东部地区奥陶系划分与对比。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第6号。
- 傅昆,1982:扬子区奥陶系。中国地层(5) ,中国的奥陶系。地质出版社。
- 穆恩之、朱兆玲等,1979:西南地区的奥陶系。西南地区碳酸盐生物地层。科学出版社。
- 湖北省地质局三峡地层研究组,1978:峡东地区震旦纪至二叠纪地层古生物。地质出版社。
- Bergstrm, S. M., 1986: Biostratigraphic integration of Ordovician graptolite and conodont zones--a regional review. In Hughes, C. P. and Rickards, R. B.(eds.), Paleoecology and biostratigraphy of graptolites. Blackwell Scientific, Oxford.
- Jaanusson, V., 1961: Discontinuity surfaces in limestone. Bull. Geol. Inst. Univ. Uppsala 40.
- Orhan, O., 1987: Komponenten-Analyse und Conodonten-Strategraphie der Orthoceratenkalksteine im Gebiet Falbyfden, Vstergtland Mittelschweden, Sveriges geologiska undersokning, Ser. Ca.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