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域东营组二、三段界面的发现及成因机理DISCOVERY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MEMBER 2/3 OF THE DONGYING FORMATION AND ITS FORMING MECHANISM IN BOHAI AREA
刘新昕,陈安清
摘要(Abstract):
渐新统东营组中部和下部是否存在区域地层界面一直争议不断。利用三维地震技术发现了不整合反射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反射界面,是一个全区统一的等时反射界面。大量钻井资料证实该界面上下地层化石组合、岩性组合和测井响应、元素分析特征迥异,分属于两个生物群落、两个地质时代、两种水体环境和沉积体系,是东营组中部和下部之间的一个地层物理界面,简称东二底。东二底形成于31.08 Ma,是华北构造事件在渤海海域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渤海构造事件,动力来源是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到NWW的转换,导致郯庐断裂走滑方向左旋到右旋的改变、辽东凸起和辽东凹陷的形成,以及气候的改变和多条大规模河流的形成,并造成了水体环境、生物组合和沉积体系的改变。
关键词(KeyWords): 成因机理;三维地震;化石组合;地层新界面;东营组;渤海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渤海海域勘探新领域及关键技术研究”(编号:2016ZX05024-003)资助
作者(Author): 刘新昕,陈安清
DOI: 10.19839/j.cnki.dcxzz.2019.02.010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陈中红,查明,金强.2004.自然伽玛及自然伽玛能谱测井在沉积盆地古环境反演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报,47(6):1145-1150.
- 邓平.1993.微量元素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石油勘探与开发,20(1):28-32.
- 董艳蕾,朱筱敏,李德江,边树涛,杨俊生,朱世发,张玉银.2008.渤海湾盆地辽东湾地区东二层序高位三角洲沉积特征.油气地质与采收率,15(2):56-60.
- 葛肖虹,刘俊来,任收麦,袁四化.2014.中国东部中-新生代大陆构造的形成与演化.中国地质,41(1):19-35.
- 何承全,宋之深,祝幼华.2009.中国沟鞭藻化石.北京:科学出版社.6-26.
- 胡望水,吕炳全,官大勇,张文军,冷军,毛治国,袁晓满.2003.郯庐断裂及其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发育特征.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3(4):51-55.
- 黄嫔.2010.海南乐东鹿母湾组沟鞭藻和疑源类及其沉积环境.微体古生物学报,27(3):211-220.
- 贾楠,刘池洋,张功成,黄雷,赵俊峰,卢山.2015.辽东湾坳陷新生代差异抬升事件的确定及其地质意义.地学前缘,22(3):78-87.
- 姜培海.1998.渤海湾地区古水系特征.中国海上油气,12(3):200-205.
- 金福锦.1988.陆相盆地中地震地层学的应用条件.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3(3):330-345.
- 赖维成,姜培海,徐长贵,刘福平.2004.试论传统地层学与层序地层学间的统一性和继承性.地层学杂志,28(4):331-334.
- 赖维成,徐长贵,加东辉,吴小红.2012.渤海海域古近系层序界面特征及不同构造带的层序构成.地层学杂志,36(4):808-814.
- 李杰,茅绍智,徐钰林,乔秀云,万传彪,杨建国.2000.松辽盆地北部晚白垩世陆相沟鞭藻及疑源类特征与沉积环境研究.现代地质,14(3):267-271.
- 李守军.1998.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水平面升降和全球海平面升降的不一致性.地质论评,44(1):31-33.
- 林畅松.2006.沉积盆地的构造地层分析-以中国构造活动盆地研究为例.现代地质.20(2):186-193.
- 彭靖淞,徐长贵,吴奎,黄晓波,张如才,邓君,柳永军,余一欣.2015.郯庐断裂带辽东凸起的形成与古辽中洼陷的瓦解.石油学报,36(3):274-283.
- 漆家福.1994.辽东湾一下辽河盆地新生代构造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演化过程.现代地质,8(1):35-42.
- 漆家福.1995.渤海湾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增刊1):1-5.
- 什尼娜,波列诺娃.1963.古生物及其地质应用.石油地质实验文摘,(3):54:54.
- 孙镇城,彭立才,李东明,王敏.1996.中国东部早第三纪海侵与全球海平面升降.地质论评,42(增刊):181:186.
- 汤良杰,万桂梅,周心怀,金文正,余一欣.2008.渤海盆地新生代构造演化特征.高校地质学报,14(2):191-198.
- 王红亮.2008.新界面的概念及其层序地层学意义,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5(2):36-42.
- 万天丰.1966.中国中、新生代板内变形与构造应力场.地质力学学报,2(3):13-13.
- 万天丰.1992.中国中始新世一早更新世构造事件与应力场.现代地质,6(3):275-283.
- 万天丰.1997.论构造事件的节律性.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4(3-4):257-262.
- 王尚启.2009.中国介形类化石.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5-7.
- 王应斌,黄雷,刘廷海.2012.渤海新构造运动主要特征与构造型式.中国海上油气,24(增刊1):6-10.
- 夏庆龙,田立新,周心怀,王应斌,余一欣,吕丁友.2012,渤海海域构造形成演化与变形机制(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89.
- 徐长贵,任健,吴智平,李伟,张婧,张晓庆.2015.辽东湾坳陷东部地区新生代断裂体系与构造演化.高校地质学报,21(2):215-222.
- 沿海大陆架及毗邻海域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1990.中国石油地质志-沿海大陆架及毗邻海域油气区(十六卷上册).83-85.
- 杨留法.1986.试论介形虫生存的主要条件-以我国现代湖泊为例.中国科学(B辑),11:1219-1224.
- 杨留法.1992.再论介形虫生存的主要条件-以洪泽湖为例.科学(B辑),5:526-530.
- 姚益民,梁鸿德,关学婷等.1994.中国油气第三系.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25.
- 尹磊明.2006.中国疑源类化石.北京:科学出版社.26-33.
- 郑一丁,雷裕红,张立强,王香增,张丽霞,姜呈馥,程明,俞雨溪,田飞,孙兵华.2015.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张家滩页岩元素地球化学、古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天然气地球科学,26(7):1395-1402.
- 朱筱敏,董艳蕾,杨俊生,张琴,李德江,徐长贵,于水.2008.辽东湾地区古近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体系分布.中国科学(D辑),38(增刊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