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中国浙闽赣地区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李坤英 ,沈加林 ,王小平

    <正> 中国东南沿海特别是浙闽赣地区,中生代以来火山活动频繁、喷发强烈、分布广泛,形成一套陆相火山-沉积地层,同时伴生重要的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成为亚洲西太平洋构造-岩浆-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与北方热河群同属我国研究最早、最详细而时代、岩相又相当的两个代表岩群。由于生物演化的差异、岩性、岩相变化复杂,对这套地层时代的归属、层位划分和对比、火山活动的演化等,各家学者争论了半个多世纪,迄今未能统一。

    1989年01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4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127 ]
  • 湖北武当地区耀岭河群火山-冰川沉积及其地层意义

    王寿琼 ,周骏华 ,胡文虎

    <正> 覆盖于武当山群之上的耀岭河群,为一套海相基性火山-碎屑岩,特别是耀岭河群下部含砾层,系大陆冰盖运移向海洋并在海面上浮的冰筏携带的冰碛物成为落石与海底火山喷发物及其它海水沉积物混生而成的冰海相沉积。其岩石成分既非全是火山岩,又非单纯冰碛岩,而是一套火山沉积外加异源冰碛物的混合沉积岩。前人将本群自上而下分

    1989年01期 14-2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3 ]
  • 南阿尔卑斯的二叠系和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及其与华南有关地层的对比

    金玉玕 ,陈楚震 ,胡世忠

    <正> 南阿尔卑斯的二叠系分布颇广,主要出露在伦巴弟(Lombardy)、多洛玛埃弟(Dol-omites)、卡尔尼阿尔卑斯(Carnic Alps)、卡拉万克山(Kalawanke mts.)和尤利阿尔卑斯(Julic Alps)等地区(图1)。受石炭纪末海西运动影响,石炭纪前的沉积经褶皱、隆起和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形成结晶基底。其上形成的二叠纪沉积属于稳定的地台型。

    1989年01期 22-3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2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6 ]
  • 吉林省营城组孢粉组合

    王淑英

    <正> 营城组分布于吉林省九台县的三台、六台、羊草沟,营城市,长春的石碑岭,公主岭的陶家屯、刘房子,四平的孟家屯,进入辽宁昌图境内,呈北东—南西向小断块或小向斜断续展布。地质构造较复杂,岩性厚度变化甚大。1942年,日人森田义人将营城地区的火山岩夹炭层,统称之为营城子火山岩群。1964年,吉林省煤管局煤田地质勘探公司物探队将营城地区“营城煤系”(沙河子组)之上的火山岩,称之为营城组。

    1989年01期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8k]
    [下载次数: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117 ]
  • 山东长清、薛城一带中、上寒武统界线新认识

    林天瑞 ,王海峰

    <正> 华北中寒武统与上寒武统界线问题,实际上也涉及崮山组时代的归属问题。国外学者如B.Willis和E.Blackwelder(1907),C.D.Walcott(1913),A.W.Grabau(1924),T.Kobayashi(1935)和R.Endo(1937)等认为崮山组应归中寒武世晚期。1959年由Moore主编的《三叶虫专著》(Treatise on Invertebrade Palaeontology Part O.)将崮

    1989年01期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2 ]
  • 最近一代古地理图的学术研讨会

    廖卫华

    <正> 国际上目前流行的最新式的古地理图是采用电子计算机输入古生物地理、古气候和古地磁这三个方面的数据信息,运用古板块模式编制程序成图的。这与以往传统的老式古地理图有着原则性的差别。1988年8月,来自美国、英国、中国等11个国家的85位学者云集英国牛津,举行了首届《古生代生物地理与古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他们从古生物地理、古地磁和古气候等各个角度探讨了古生代各个地

    1989年01期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2 ]
  • 吉林省泥盆系层序的新划分

    郑春子

    <正> 吉林省泥盆系露头比较零星,地层资料也比较少。1966年李东津等在永吉县黄榆屯西王家街发现泥盆纪珊瑚,长春地质学院等命名为王家街组。分布在磐石县呼兰镇至黑石镇一带的变质岩系呼兰群经郭鸿俊的研究被划为志留—泥盆系,但至今仍有争议。笔者通过珊瑚化石的研究,肯定了原定为志留系的二道沟灰岩为早泥盆世早期地层,又在王家

    1989年01期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20 ]
  • 新书介绍

    <正> 广西桂林南边村一带出露齐整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是反映和体现界线定义的一条理想的界线层型剖面。本书汇集丰富的资料和数据,包括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岩石地层、沉积学、地球化学、磁性地层、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等方面,是作者等运用地层学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对南边村剖面的泥盆-石炭系界线地层进行全面、综合研究的结果。出版专著的目的是对南边村泥盆-石炭系界线层型候

    1989年01期 5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皖南与湘西晚震旦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薛耀松 ,唐天福 ,俞从流

    <正> 中国南方晚震旦世地层,在斜坡—盆地相区,其上部有一套硅质岩,皖南称皮园村组,湘西及湘中称留茶坡组。长期以来,不少研究者都把这套硅质岩地层与灯影组对比,并以此来解释沉积环境及古地理。 笔者对浙西及皖南地区的晚震旦世地层进行了研究之后,曾对皮园村组的涵义作了修订,认为它仅相当于西峰寺组上段或灯影组上段(唐天福等,1981)。近几年来,笔者又

    1989年01期 52-5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9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18 ]
  • 大巴山西段寒武纪的三叶虫分带

    陈润业

    <正> 本文的大巴山西段,包括宁强、勉县、南郑、城固及西乡等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良好,从上到下包括中寒武统陡坡寺组(小关子组),下寒武统孔明洞组、阎王碥组、仙女洞组、郭家坝组及相当于梅树村阶的地层。化石非常丰富,包括三叶虫、腕足类、古杯、高肌虫,海绵及小亮化石等,其中以三叶虫属种和数量最多,除相当梅树村阶的地层和筇竹寺组下部

    1989年01期 59-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5 ]
  • 广西罗富的丹林组

    李酉兴

    <正> 广西南丹罗富下泥盆统丹林组(原称丹林群)为一套碎屑岩沉积,岩性以灰、灰白色石英亲砂岩、石英细砂岩和粉砂岩为主,化石较少,厚度大于560m(未见底)。按其岩性可可分为8层:

    1989年01期 6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5 ]
  • 关于丽江盆地蛇山组的时代问题

    宗冠福

    <正> 云南省丽江盆地中的蛇山台地地层的地质时代,是赵国光(1965)提出来的,将构成丽江盆地南面的蛇山台地的粉砂、细砂、粗砂层,其中夹少量白色粘土和黑色炭质粉砂层称之为蛇山组,以蛇山台地两侧粗砂层中采得的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 Owen,1870)三枚臼齿和一些鹿牛类的破碎牙片化石为依据,确定其时代不早于早更新世,在地

    1989年01期 68-7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08 ]
  • 塘桥—妙桥地区长兴灰岩沉积相初步分析

    纪景宗 ,吕伟达 ,陈英

    <正> 近几年,在苏南张家港市塘桥—妙桥地区进行勘探,发现长兴组石灰岩(简称长兴灰岩)厚度变化极大、岩性差异悬殊,在小范围内变化如此之大,实属罕见(图1、2)。勘探区由塘桥背斜及其两侧的鹿苑向斜、妙桥向斜构成主要构造格架,走向北东50—60°。长兴灰岩分布于背斜两翼及向斜核部,背斜轴部已被剥蚀。上覆地层为青龙群,下伏地层为龙

    1989年01期 7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3 ]
  • 南京上奥陶统五峰组双头笔石的发现

    李积金 ,焦世鼎

    <正> 1985年,笔者在南京汤山汤头村上奥陶统五峰组Dicellograptus szechuanensis带中发现双头笔石(Dicranograptus),标本保存在灰色硅质泥岩中,呈棕色,相当完整,其 特征是:笔石体始部两对半胞管攀合,末部分开成

    1989年01期 74-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42 ]
  • 泥盆系中的自然界限和委员会界限

    焦耘

    <正> 泥盆系及其统和阶界限的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这些界限引起了对生物(化石)或沉积物(相)成分主要变化的观察。这些变化中有些明显地仅具局部或有限区域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变化证明可追踪到全世界,它们是由全球性事件引起的。下面那些与全球性事件相吻合的界限称为自然界限。

    1989年01期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8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