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4)

    F.M.Gradstein

    2005年02期 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4 ]
  • 国际地层表(2004)

    F.M.Gradstein ,金玉玕 ,王向东 ,王玥

    2005年02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110 ]
  • 尚未完成的地质年代表——第四纪悬而未决的前程

    安芷生,艾莉

    第四纪是以气候变化、人类出现和现生生物物种占优势为特征的最新地质时期。第四纪的地层多以松散沉积物为主,是人类赖以生存居住的主要场所。鉴于第四纪研究对地质学,地球系统科学和全球变化科学的贡献,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和公众对其产生极大兴趣和更加重视。为了回应2 0 0 4年春国际地层委员会提出的“国际地层表”( 2 0 0 4 ) ,详细地介绍了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为争取第四纪在地质年表中的合理地位所作的努力以及目前争论的结果:今年比利时最终定论。呼吁我国广大的第四纪工作者积极加入到支持国际第四纪联合会保留第四系作为独立地层单元的行列中。同时简略地介绍了第四纪(系)术语的来由,国内外关于第四纪下限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2005年02期 9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0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26 ]
  • 新近系研究进展简介

    王伟铭,邓涛

    新近系各阶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的选定工作近年来取得了许多实质性的进展,至今上新统3个阶的GSSP已全部获得批准,中新统有3个阶获批准、2个阶有望在2 0 0 4年获得通过、1个阶的指示事件尚未确定,有待进一步的工作。除介绍新近系各个阶最新的GSSP内容外,还就中国陆相新近系建阶工作的进展和研究重点作了简要的回顾与展望,认为上新统麻则沟阶、高庄阶和中新统谢家阶有望在命名剖面定义底界的界线层型和点位,中新统保德阶、通古尔阶和山旺阶的底界有待在甘肃临夏盆地、兰州盆地和秦安地区寻找。中国陆相新近系建阶工作的开展与完成,会给中国地层学研究工作带来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2005年02期 104-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8 ]
  • 国际地层委员会(ISC)和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建立第四系联合任务小组

    边步

    2005年02期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古近系研究新进展

    童永生,李茜,王元青

    介绍国际地层委员会古近系分会在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工作上的新进展和我国陆相古近系分阶情况。中国陆相古近系分为8个阶:上湖阶(下古新统)、池江阶(上古新统)、岭茶阶(下始新统)、卢氏阶(中始新统下部)、垣曲阶(中始新统上部)、蔡家冲阶(上始新统)、乌兰布拉格阶(下渐新统)和塔本布鲁克阶(上渐新统)。其中,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古新统-始新统界线和始新统-渐新统界线与国际上相应界线接近或一致。近来,在湖南衡东地区获得碳同位素负向漂移的数据,使得该剖面可与新近国际地层委员会批准的伊普里斯阶层型剖面对比,其余各个阶的界线缺少磁性地层学和同位素地层学的证据,同时也有待于国际上“金钉子”的确立

    2005年02期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4 ]
  • 全国地层工作与地层学研究新进展成果交流会将在南京召开并开始征集论文

    2005年02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1 ]
  • 白垩纪年代地层学研究简述

    王启飞,陈丕基

    简述国际白垩纪年代地层和地质年表研究现状,介绍马斯特里赫特阶、土仑阶和赛诺曼阶底界的GSSP及其生物地层学标志,其他阶推荐的GSSP定义标准以及中国陆相白垩系建阶进展。评述白垩系地质年表方案,根据我国辽西地区义县组尖山沟层研究的最新进展,提出考虑以12 5 Ma作为白垩系底界的年龄标准

    2005年02期 11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4k]
    [下载次数:6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156 ]
  • 近期国际会议预告

    边步

    2005年02期 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中国侏罗纪年代地层学研究的现状

    沙金庚

    “国际地层表”依据菊石带建立起来的侏罗纪年代地层系统在全球海相侏罗系的划分和对比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却很难直接应用于非海相侏罗纪地层系统中。中国的侏罗系多属非海相,近年来我国地质工作者们不但将中国的海相侏罗系与全球侏罗纪年代地层系统进行了较合理的对比,发现了穿越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的连续沉积的剖面,而且建立了非海相侏罗系的阶。但是中国非海相侏罗系区域性阶的时代和不同阶之间的界线有待海相化石和地层测年来确定或检验

    2005年02期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116 ]
  • 国际三叠纪年代地层研究进展

    童金南,殷鸿福

    简要概述了近年来国际三叠纪年代地层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国际地层委员会三叠系分会已于上世纪90年代确定将三叠系划分为3统7阶,但至今仅确定了三叠系底界一个“金钉子”,安尼阶-拉丁阶界线层型有望在近期内被最后确认,而其他5条界线仍在加紧工作中;随着同位素测年技术和手段的不断改进,三叠纪一些重要的年代地层界线的地质年龄也在不断更新;亚阶虽然不是国际三叠系研究的重点,但亚阶的划分也是三叠纪年代地层研究的重要方面,尤其在下、中三叠统研究中已有较好的基础;以脊椎动物为基础的陆相三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有待在推广应用中得以完善。全国地层委员会于2 0 0 0年提出了3统6阶的中国海相三叠系划分方案和3统7阶的中国陆相三叠系划分方案,为启动中国三叠纪年代地层学奠定了基础。

    2005年02期 130-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1 ] |[阅读次数:124 ]
  • 二叠系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研究进展

    沈树忠,王玥,金玉玕

    新的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为国际二叠系分会通过并正式纳入“国际地层表”后,已有5个GSSP得到正式批准,它们分别是阿瑟尔阶(二叠系)、吴家坪阶、卡匹敦阶、沃德阶和罗德阶的底界。长兴阶底界的GSSP提案在国际二叠系分会投票中,以94 %赞成票通过,并交国际地层委员会进行投票表决。国际二叠系分会最近的主要工作重点将是早二叠世乌拉尔统内空谷阶底界、亚丁斯克阶底界和萨克马尔阶底界的确定工作,由B.I.Chuvashov领导的界线工作组正在对俄罗斯乌拉尔南部的界线剖面进行工作。国际二叠系分会力争在2 0 0 6年底前完成投票工作,并使二叠纪的地层研究全面转入国际间对比等层型后研究

    2005年02期 13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6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13 ]
  • 石炭系全球界线层型研究进展

    王向东,金玉玕

    早石炭世晚期开始的全球大规模构造运动和冈瓦纳大陆的冰川,为石炭系的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了困难。通过国际石炭系分会的努力,近年来石炭系各阶的界线层型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维宪阶已有了古生物学界线定义,即有孔虫Eoparastaffella simplex的首现,其余各阶也有了意向性的界线定义,它们均以牙形刺作为主导化石类群。其中,谢尔普霍夫阶以L ochriea ziegleri的首现为底界;莫斯科阶以Idiognathoides postsulcatus或Declinognathodus donetzianus的首现为底界;卡西莫夫阶的底界为Idiognathodus sagittalis的首现层位;格舍尔阶的底界是Idiognathodus simulator的首现层位

    2005年02期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64 ]
  • 国际泥盆系GSSP与华南泥盆系划分

    侯鸿飞,马学平

    简要介绍国际泥盆系各阶界线定义、界线层型,以及目前进行的国际泥盆系埃姆斯阶、吉维阶、弗拉斯阶和法门阶亚阶划分的情况,并讨论了中国区域性阶与国际性阶之间的关系:除了埃姆斯阶和法门阶在华南分别进一步细分为郁江阶和四排阶以及锡矿山阶和邵东阶等外,那高岭阶、应堂阶、东岗岭阶和佘田桥阶大致分别相当于布拉格阶、艾费尔阶、吉维阶和弗拉斯阶;今后需加强对上述几个中国区域性阶底界确切时代的研究。国际泥盆系中各亚阶在我国大体可以应用,但吉维阶中亚阶-上亚阶、弗拉斯阶下亚阶-中亚阶的分界及最上法门亚阶的底界在华南台地相区岩石地层上不易划分。

    2005年02期 154-159+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1 ]
  • 再论志留纪年代地层的统、阶层型研究

    戎嘉余

    2005年02期 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16 ]
  • 奥陶系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

    陈旭,周志毅

    简述了奥陶系三统七阶的划分原则和它们的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确定或提名经过和问题,并提出了本届国际奥陶系分会移至中国后的主要任务

    2005年02期 165-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45 ]
  • 迎接寒武系全球年代地层的新划分——2004年版“国际地层表”述评

    彭善池

    评述了国际地层委员会最新公布的2 0 0 4年版“国际地层表”的寒武系部分,包括它的底界全球层型和点位的确定和存在的问题、寒武系当前的再划分情况、芙蓉统和排碧阶及其底界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寒武系的时代跨度。介绍了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的研究方向和正在表决中的全球寒武系最新划分方案。讨论了与我国寒武系年代地层的划分和建立地方性、区域性年代地层系统的相关问题

    2005年02期 171-177+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5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174 ]
  • 国际新元古代年代地层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尹崇玉

    2005年02期 178-17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5 ]
  • 解读国际地层委员会2004年前寒武纪地层表及2004—2008年参考方案

    陆松年,王惠初,李怀坤

    国际地层委员会前不久公布了2 0 0 4年“国际地层表”,并专门提出了“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纪年表参考方案”。在2 0 0 4年版“国际地层表”中,新建了埃迪卡拉系,其时限从6 30 Ma至5 4 2 Ma。“2 0 0 4—2 0 0 8年前寒武系划分参考方案”指出应该根据唯一客观的物理标准——现存的岩石记录,对前寒武纪地质年表重新进行界定。前寒武纪的地层界线应标定于地层记录中的关键事件或转变点上,以突出反映地球系统演化的巨变。在介绍有关埃迪卡拉系的背景、地质特征和时限的同时,对“参考方案”中有关前寒武系划分原则和具体划分方案的新思路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对“参考方案”中值得商榷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我国前寒武纪年代表制定中有关重点提出了建议

    2005年02期 180-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48 ]
  • “国际地层表”与GSSP

    章森桂,严惠君

    近年来,“国际地层表”不断被国际地层委员会更新,用GSSP来定义年代地层单位而建立起来的“国际地层表”,使得大家在叙述地质历史时有一种共同的语言、有一个全球性的标准。在显生宇的96个阶(统)中已有4 6个阶(统)确立了GGSP,其余的有望在2 0 0 8年全部确立。我国已取得了4枚金钉子,即将取得3枚,还有可能再获得4—6枚。根据区域特点,我国已编制了“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并正在开展区域性建阶工作

    2005年02期 18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1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248 ]
  • 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剖面地层序列

    童金南,Hans J.Hansen,赵来时,左景勋

    位于安徽省中部巢湖市郊的平顶山西剖面被推荐为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的全球层型候选剖面。系统记述了该剖面的地层序列,包括岩石地层、生物地层、磁性地层、碳氧同位素地层和旋回地层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剖面包括3个岩石地层单元、7个牙形石带、5个菊石带、3个双壳类带;在剖面下段地层中识别出2个正向磁性带和2个反向磁极性带;与地球轨道天文周期相对应的Milankovitch气候沉积旋回也可以明确地辨认;碳氧同位素δ1 3Ccarb演变呈现两次大的旋回。以牙形石N eospathodus waageni首现定义的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在该剖面上位于三叠系第二个主要的正向极性带近顶部,也接近三叠纪碳同位素δ1 3Ccarb首次正向漂移峰值处

    2005年02期 205-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1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