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中国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述评

    张元动,王志浩,冯洪真,骆天天,B.-D.Erdtmann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第一个顶底界均已确立全球界线层型的年代地层单元,由于这两个GSSP都不在我国,因此如何在我国各个地区准确识别这两条界线,了解阶内的笔石和牙形刺序列,对我国奥陶纪地层和古生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简要介绍特马豆克阶和奥陶系底界全球层型的纽芬兰GreenPoint剖面及特马豆克阶顶界全球层型的瑞典Diabasbrottet剖面,对界线附近的生物地层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对GSSP的确立过程作了简要回顾。在以往大量成果积累及近年来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特马豆克阶的笔石序列提出了新的观点:根据对吉林大阳岔等剖面的最新研究,华北板块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从下至上可以识别出4个笔石带——Rhabdinopora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Psigraptusjacksoni带和Aorograptusvictoriae带,弃用以往长期使用的Adelograptus-Clonograptus带;同时提出华南的特马豆克阶从下到上可以识别出7个笔石带——Rhabdinopora?taojiangensis带,R.flabelliformisparabola带,Anisograptusmatanensis带,R.flabelliformisanglica带,Aorograptusvictoriae带,Acanthograptussinensis带,Hunnegraptuscopiosus带。对采自四川古蔺纳羊箐桐梓组顶部笔石标本的研究表明,该层位相当于特马豆克期末的Hunnegraptuscopiosus带。此外还将我国的特马豆克阶笔石序列与国外若干主要地区进行了对比。

    2005年03期 215-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5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232 ]
  • 消息报道

    2005年03期 234-23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贵州桐梓红花园奥陶系湄潭组疑源类生物地层

    燕夔,李军

    桐梓红花园剖面奥陶纪地层出露完整,化石丰富,层序清楚。该剖面湄潭组5个笔石带中有疑源类化石31属49种,根据其组成和相对丰度不同划分为5个疑源类组合带:组合带的属、种较为单调,且丰度不高;组合带中Polygonium占优势,伴有Arbusculidium;组合带以大量Stelliferidium的出现为特征;组合带与组合带相似;组合带中Leiosphaeridia的含量比Polygonium高,产特征分子Coryphidiumelegans。桐梓红花园湄潭组疑源类组合与中欧、北非、中东、南亚、北美纽芬兰东部、南美等环冈瓦纳地区同期疑源类组合相似,证实华南地区属于环冈瓦纳疑源类古地理分区。部分奥陶纪疑源类分子,如Ampullulaerchunensis、Arkonia、Dicrodiacrodium和Leprotolypaevexa等在桐梓红花园剖面的首现(FAD)较全球其他地区早。

    2005年03期 236-256+311-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84 ]
  • 贵州三叠系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孙作玉,郝维城,江大勇

    对贵州关岭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附近的竹杆坡组和瓦窑组等间距采集牙形石样品,在详细区分牙形石Paragondolella属内各种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地层分布情况,认为Paragondolella属在晚拉丁末期沿两个分支方向演化:P.foliatainclinata→P.polygnathiformis→P.maantangensis和P.foliatainclinata→P.foliatafoliata→P.tadpole。从谱系观点出发认为P.polygnathiformis的首次出现点作为卡尼阶底界的标志是合理的,并在竹杆坡剖面首次将拉丁阶-卡尼阶界线置于第2层距底3.38m处,即杨柳井组和竹杆坡组岩石界线以上3.38m处。以上谱系关系的识别也为P.polygnathiformis带细化打下了基础。

    2005年03期 257-263+313-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61 ]
  • 钙质含量旋回在卡拉沙依组小层对比中的应用

    蒲仁海,党晓红,张惠,李艾红

    塔河油田卡拉沙依组河道相砂岩油层夹于卡三段和卡四段的泛滥平原泥岩中,小层对比时缺乏时间—岩性标志层。研究发现该地层中钙质含量变化似乎反映出与三级海平面变化有关的异旋回特点,因而具等时意义。根据钙质含量引起的电阻率和自然伽玛测井曲线变化和旋回特征将卡三段、四段自上而下分为5个小层。各小层厚度一般在80—100m之间,小层界线在连井地震剖面上均标定在同一个同相轴上,也反映了等时性。含油气砂岩较薄的单层厚度(2—5m)和河道微相类型决定了它们在横向上多为井间不连通的透镜状分布。

    2005年03期 264-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3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9 ]
  • 中扬子区中二叠统层序地层研究

    周雁,陈洪德,王成善,金之钧,汤良杰,王正元,梁西文

    研究了中扬子区中二叠统层序界面和体系域特点,分析了层序样式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建立了中扬子区层序地层格架,共划分出1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PSQ2—PSQ7),平均延时约1.7myr。海侵体系域为向岸退积的复合体,颜色普遍较深;高位体系域为向海进积的复合体,颜色相对较浅。总体上以H型样式为主,T型样式和TH型样式数量相当,反映中二叠世快速海侵缓慢海退的沉积特点,并且海侵海退幅度不大,水体中等。二级层序体系域和三级层序体系域南北向差异性不明显。

    2005年03期 270-274+2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177 ]
  • 福建宁化上石炭统类生物地层研究

    李建成,张祖辉,洪祖寅

    福建宁化上石炭统类生物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4带3亚带:1)Pseudoendothyraninghuaensis带,2)Fusulina-Fusulinella带,其中包括Fusulinellahelenae-Pseudostaffellapaxadoxa亚带、Beedeinamayiensis亚带和Fusulinaquasicylindrica亚带,3)Protriticitesobsoletus带和4)Montiparusmontiparus-Quasifusulinafusiformis带。该区生物地层可与我国华南、华北和西北沉积区以及俄罗斯地台同期地层进行对比,其年代地层归属于上石炭统达拉阶至逍遥阶下部,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上石炭统(宾夕法尼亚亚系)的莫斯科阶和卡西莫夫阶。

    2005年03期 275-280+315-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4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8 ]
  • 四川盐边地区志留纪牙形石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金淳泰,钱泳蓁,王吉礼

    首次提供了四川盐边地区从下志留统至下泥盆统连续的志留系年代地层系统的实际证据和原始材料,由上而下建立8个牙形石带,2个牙形石组合带和1个笔石带,以此为依据建立了攀枝花阶、永兴阶、箐河阶、叉河阶、透底河阶和支六阶,分别归入下泥盆统、顶志留统、上志留统、中志留统和下志留统,为我国志留系安康阶以上地层的建阶研究工作提供了实际的基础资料。四川盐边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为笔石相地层,其上全为碳酸盐岩相,其中牙形石发育良好,形成连续完整的牙形石带序列,这对我国和更大的范围壳相志留系年代地层系统对比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

    2005年03期 281-294+317-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7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7 ]
  • 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静北灰岩古潜山地层时代研究

    王仁厚,舒良树,邢志贵,魏喜,宋柏荣

    辽河断陷大民屯凹陷静北灰岩古潜山的地层时代,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被认为属于中元古代长城纪。运用生物地层学、岩石学、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地层学、古地磁学及微量元素分析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方法,对该灰岩古潜山地层时代进行了综合分析,证实静北灰岩古潜山的地层由中元古界蓟县系、下古生界寒武系至奥陶系和上古生界石炭系至二叠系3套地层构成,这一新认识改变了将该灰岩古潜山地层时代整体归属中元古代长城纪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的传统认识。

    2005年03期 295-302+310-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9 ]
  •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奥陶系赛力克达坂组的划分和对比

    谭泽金,黄智斌,杨芝林,杜品德,张现军,赵治信

    新疆库鲁克塔格地区赛力克达坂组的地层界线和定义应予以保留,赛力克达坂组上部不宜划归乌里格孜塔格组。赛力克达坂组之底对比Nemagraptusgracilis带底或Pygodusanserinus带之底,或庙坡组之底,而不是对比萨尔干组下部或Pterograptuselegans带,或达瑞威尔阶上部。赛力克达坂组上部对比坎岭组上部,前者之顶对比后者之顶,而不是对比坎岭组内部;乌里格孜塔格组之底对比其浪组之底。

    2005年03期 303-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66 ]
  •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形成的地质特征

    蔡雄飞,顾延生,李长安

    兰州—民和盆地恐龙足印化石赋存和保存的特征表明:该区早白垩世中期的构造稳定,盆地扩张时期出现的湖沼环境是恐龙足印化石形成的最佳时期和场所,形成之后的湖进序列是良好的覆盖层。

    2005年03期 306-308+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3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9 ]
  • 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七次常委扩大会会议纪要

    2005年03期 309-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