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云南沾益泥盆系龙华山组、西冲组孢子生物地层研究

    田家杰;朱怀诚;

    云南沾益龙华山剖面泥盆系龙华山组和西冲组上段含丰富的孢子化石,按某些重要孢子类群的数量变化关系和重要分子的发生、发展和消失情况,分为下部龙华山组的RP孢子组合带和西冲组上段的VM孢子组合带。RP组合带含有早泥盆世典型分子,VM组合带含有吉维期(Givetian)晚期才在国内外出现的典型分子。结合其他门类化石研究,认为龙华山组的地质时代为泥盆纪布拉格期(Pragian)中期至埃姆斯期(Emsian)早期,西冲组上段为吉维期(Givetian)晚期,可能包括弗拉斯期(Frasnian)早期。当前研究还揭示,滇东在吉维期(Givetian)晚期Cyr-tospora cristifer已经丰富,较国内外其他地区该类孢子出现的时代(最早为弗拉斯期晚期)明显要早,据此提出了滇东可能是Cyrtospora cristifer的发源地。

    2005年04期 311-316+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0 ]
  • 罗布泊地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

    林景星;张静;剧远景;王永;林防;张俊牌;王绍芳;魏明瑞;

    罗布泊地区的AK1孔,是目前为止该区唯一的、最深的钻孔,深465.55m。依据AK1孔的岩性特征、热释光年龄、古地磁极性倒转、磁化率变化和Fe2O3含量的研究,将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划分如下:全新世为灰色—浅灰绿色色系,与晚更新世的界线划在深8.80m处,年龄值为11.5kaBP;晚更新世为杂色色系,与中更新世的界线在牙买加反向极性亚带的底界面上,深66.25m,年龄值为0.20MaBP;中更新世为褐黄色—土黄色色系,与早更新世的界线划在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的界面上,深235.00m,年龄值为0.73MaBP;早更新世为灰色色系,与上新世的界线在松山反向极性带—高斯正向极性带的界面上,357.50m深,年龄值为2.48MaBP;上新世为土黄色与灰色交替色系,顶部为厚8.78m的土黄色粘土层,与下更新世底部厚25.27m的灰色粗砂和含砾粗砂层相接,界限清晰。本区第四纪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气候地层的底界,完全一致。因此,它是一条具有全球等时性的界线,可用以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第四纪地层进行对比。

    2005年04期 317-3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170 ]
  • 桂西南柳桥地区深水相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

    蒙有言;冯庆来;何卫红;顾松竹;金雨溪;张凡;

    桂西南柳桥地区上二叠统为厚约84m的浅灰—灰白色块状海绵蓝藻生物灰岩(生物礁),之上为浅灰绿色—暗灰色薄层状含远洋浮游生物硅质岩、含泥质硅质岩、硅质泥岩(大隆组),这套深水相的沉积岩夹有大量浅灰白色的粘土岩。上覆的三叠系罗楼组底部为黄色泥岩,夹多层灰白色粘土岩,往上渐变为灰色薄层状含大量双壳类、菊石化石的钙质泥岩、泥灰岩。柳桥地区晚二叠世末期沉积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的特征显示其是在地壳裂解、快速沉降、相对海平面快速上升过程中迅速淹没台地边缘的生物礁而形成的深水相海盆,造成深水盆地与浅水台地并存,具有多岛洋的地理分布格局。东攀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的露头完整,对剖面的岩石学特征、生物化石组合特征等方面的详细研究显示,该地区一直处于连续沉积的深水环境中,没有发生沉积间断,界线上下的岩石特征和生物组合特征较清楚。

    2005年04期 323-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44 ]
  • 消息报道

    2005年04期 332+354+371+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4 ]
  • 南海ODP184航次1148站位渐新世沟鞭藻生物地层

    李杰;茅绍智;吴国;秦晓丹;

    大洋钻探184航次1148站位从南海当前的深海陆坡区取得了距今32.8Ma以来的沉积纪录,其中渐新世(32.8—23.8Ma)沉积包含了丰富的沟鞭藻化石,通过定量和定性结合的分析方法对沟鞭藻进行了研究。依据可指示地层时代关键种的最高产出层位和沟鞭藻组合特征,建立了1个组合带和2个亚带:Cleistosphaeridium diver-sispinosum组合带(A带)、Enneadocysta pectiniformis亚带(A-1亚带)和Cordosphaeridium gracile亚带(A-2亚带)。由Cl.diversispinosum、Co.gracile、Hystrichokolpoma pusillum和Homotryblium vallum的最高产出层位标定A带顶界,时代为渐新世;据Enneadocysta partridgei和E.pectiniformis最高产出层位划分出A-1亚带和A-2亚带;由E.partridgei,E.pectiniformis和Phthanoperidinium amoenum的生存时限可确定A-1亚带为早渐新世鲁培尔期(Rupelian);由Co.gracile,Distatodinium ellipticum,Wetzeliella articulata,W.gochtii和W.symmetrica等种的最高产出层位和分布时限可确定A-2亚带为晚渐新世夏特期(Chattian)。根据共存的沟鞭藻属种特征,新建立的化石带在不同程度上可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同期沟鞭藻化石带或组合带进行对比,某些关键沟鞭藻种共存有助于确定化石带的年龄。

    2005年04期 333-341+347+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0 ]
  •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白垩纪孢粉组合及地层划分对比

    郑玉龙;刘文龙;乔秀云;

    黑龙江孙吴—嘉荫盆地内两口地质探井获得的135块孢粉样品中含有孢粉化石87属,这些孢粉化石可以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根据组合特征,这4个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阿尔必期,晚白垩世桑顿期—坎潘期、马斯特里赫特期,同时含这些孢粉化石的相关的白垩纪地层可以相应划分为下白垩统宁远村组、淘淇河组、上白垩统太平林场组和富饶组。这一研究为重新认识和建立孙吴—嘉荫盆地的地层层序提供重要的古生物依据。

    2005年04期 342-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36 ]
  • 分形介质与分形地层

    李春峰;

    由于地层的二元特征,对地层和地下介质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倾向,即旋回性(准周期性)和随机性。实际的地下介质物性参数的变化以及地层的分布在一般意义上更具有分形和多重分形的特征,而准周期性和随机性只是其中的两种特别情况。与之类似,地层的过渡也不应该是简单的阶梯函数,而应该是由更具有一般意义的启动函数来描述。通过分析一套实际的多重分形碳酸盐岩沉积层序并对其可能指示的古环境和古海平面的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2005年04期 348-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0 ]
  • 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及其对储层非均质性的控制

    范乐元;朱筱敏;宋;朱之春;谢楠;

    陆相湖盆层序的发育是在湖盆蓄水量周期性变化的条件下实现的。层序发育过程实际上是基准面旋回变化过程中湖泊冲刷沉积作用彼此消长的过程。北大港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可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43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在等时地层格架内,基于基准面变化过程中的沉积响应及其伴生的可容空间变化的分析,探讨了基准面旋回变化与储层展布及储层非均质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基准面旋回的升降变化对储层的非均质性、空间展布以及有利储层的分布等均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短期基准面旋回控制储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模式,中长期基准面旋回控制了储层砂体的层间非均质性特征;在中长期基准面低位处,尤其是在基准面旋回的转换点处,储层发育良好,砂体厚度、展布面积均较大,物性相对较好;而在中长起基准面较高位处,则出现相反的储层特征。

    2005年04期 355-36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7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144 ]
  • 广西宁明盆地第三纪地层研究的新进展

    邝国敦;陈耿娇;陈运发;黄志涛;

    简要阐述广西宁明盆地第三系的地质概况、研究历史和沉积环境与古气候等方面情况,并就宁明盆地第三系研究中不同各门类生物化石所指示的时代有所差别作了讨论。认为植物化石群和孢粉化石群所指示的地质年代一般较早、动物化石群所指示的年代较晚,这些差别与动、植物界演化速率不同有关,一般情况下动物界的演化比植物界快。宁明盆地第三系的时代为渐新世至中新世较合适。

    2005年04期 362-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47 ]
  • 内蒙古巴彦敖包二叠纪放射虫化石的发现

    王惠;王玉净;陈志勇;李玉玺;苏茂荣;白立兵;

    在内蒙古中部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北西靠近国境线的巴彦敖包地区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早二叠世晚期—中二叠世早期的放射虫化石,放射虫化石包括4个属的6个比较种和若干个未定种:Pseudoalbaillella cf.lomentaria,P.cf.rhombothoracata,P.cf.scalprata,P.cf.longicornis,Latentifistula cf.patagilaterala,Ruzhencevisponguscf.uralicus,Stigmosphaerostylus sp.等。该区系索伦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的东延部分,该动物群的发现提供了索伦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最终混杂堆积的时间为中二叠世早期的证据。

    2005年04期 368-37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5 ] |[阅读次数:120 ]
  • 四川通江诺水河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牙形石的发现

    牟传龙;马永生;余谦;郭旭升;谭钦银;李国雄;

    川东北地区碳酸盐台地相区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划分一向存在分歧,因为在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发育一套40-100m的白云岩的时代缺乏古生物依据。针对这一问题,在四川通江诺水河剖面进行地层古生物研究,在剖面34层和41层的白云岩中首次分别发现了牙形石化石Hindeodus latidentatus、Hindeodus typicalis和Hindeousminutus,Hindeous parvus、Isarcicella cf.staeschei、Isarcicella isacica。根据当前国内外古生物学的研究成果,34层的牙形石属于晚二叠世长兴期的化石,41层中的牙形石为早三叠世印度期的化石。结合两者的之间的岩石地层特点,初步将通江诺水河剖面的二叠系-三叠系的界线置于38层与39层、即白云岩与灰岩之间。

    2005年04期 372-3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5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29 ]
  • 鲁西寒武系—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研究新进展

    李庆平;董仁国;李秀章;杨恩秀;李霞;

    鲁西寒武系—下奥陶统层序地层可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12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界面在馒头组下页岩段与馒头组上页岩段之间或馒头组洪河段与张夏组下灰岩段之间,该界面在鲁西地区普遍存在,延伸稳定,自西北向东南由假整合向似整合过渡,界面类型属型不整合。

    2005年04期 376-380+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84 ]
  • 中国吉林大拉子组的时代探讨

    张光富;

    大拉子组是我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典型层位,但该组的具体地质年代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最近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通过对大拉子组被子植物优势属的地质分布以及与国内外被子植物群的对比研究,发现大拉子组与北美Potomac带B中部的被子植物群较为相似,结合孢粉、昆虫、叶肢介、介形虫及鱼化石等其他生物化石证据,认为吉林大拉子组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阿尔必中期或晚期。

    2005年04期 381-386+417-4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3 ]
  • 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对比格架

    刘燕学;旷红伟;孟祥化;葛铭;蔡国印;

    根据层序地层学最大海泛,Sr、C同位素测年,地质事件,生物化石和古地磁资料对吉辽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地层进行了时代界定和对比。研究表明吉辽徐淮地区震旦纪海平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旋回层序基本上可以对比,其沉积主体除辽南兴民村组和淮北史家组的2个数据小于750Ma之外,相互之间的Sr、C同位素比值对比性很好,沉积时限在750—860Ma之间,为北方青白口系之后的沉积。吉南的八道江组、辽南的十三里台组和徐淮的魏集组可作为三地的对比标志,并提出了新的地层对比方案。

    2005年04期 387-396+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7K]
    [下载次数:4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141 ]
  • 贵州天鹅山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化学地层初步研究

    杨剑;易发成;

    华南下寒武统黑色岩系“多元素富集事件”受世人瞩目。贵州遵义天鹅山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测试表明,黑色岩系存在贵金属元素、稀土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异常富集,绝大多数较上覆、下伏地层含量为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元素的来源并非地外,而是海底含矿热卤水沿深大断裂而来,“热”的来源为地内火山喷溢。黑色岩系形成时期的沉积环境为一种干燥气候的较深浅海的还原环境。据古地温判定,黑色岩系属低温成岩成矿作用。

    2005年04期 397-4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2 ]
  • 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层序地层格架及介形类特征的响应

    梁江平;辛仁臣;王树恒;姚勇;王颖;杜金玲;

    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录井、岩心及分析资料,采用层序地层学、古生物学分析方法建立了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层序地层格架,查明了介形类演化对层序地层格架的响应。松辽盆地中部含油组合相当于青山口组二三段、姚家组和嫩江组一段地层,由6个三级层序构成,青山口组二三段相当于3个三级层序,姚家组一段、二三段和嫩江组一段分别相当于1个三级层序。不同层序及不同体系域介形类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

    2005年04期 405-4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K]
    [下载次数:3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49 ]
  • 《地层学杂志》征稿简则

    2005年04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2 ]
  • 地层学杂志第二十九卷总目次

    2005年04期 411-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1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