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前言

    2005年S1期 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2 ]
  • 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进展、问题和建议

    沈其韩;

    主要介绍自1996年以来我国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新进展、存在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新进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正确认识早前寒武纪地层研究的复杂性和工作难度;在学术思想和工作方法方面取得的新进展;在研究具体的早前寒武纪地层中取得新进展。在了解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工作的8点建议。

    2005年S1期 411-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4 ]
  • 第四系还有吗?

    边步;

    2005年S1期 4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4 ]
  • 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进展与展望

    杨春亮;沈保丰;宫晓华;

    前寒武纪地质学是现代地球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之一。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有着良好的条件和优良的传统,前寒武纪岩石在中国大陆上有广泛的分布,保存了从3800Ma到543Ma较完整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形成与演化的历史记录,并蕴藏了丰富的矿产资源。简要回顾了近百年来我国前寒武纪研究的历史,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巨大进展。概述了中国前寒武纪时期的大陆,特别是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地壳演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克拉通进行了对比。指出前寒武纪地质学在研究地球科学中仍然处于重要的位置,尤其是研究前寒武纪超大陆汇聚与裂解及前寒武纪成矿区带的划分已成为当今世界研究的热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21世纪前寒武纪地质学的工作设想和展望。

    2005年S1期 416-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1K]
    [下载次数:4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5 ]
  • 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孔兹岩系的早期变质地层结构——下地壳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的产物

    徐仲元;刘正宏;杨振升;

    近年来孔兹岩系作为高级变质岩区一套特征性的变质沉积岩石组合而受到广泛关注,但其变质地层结构及其相关的构造作用和构造样式还不为人所了解。通过对内蒙古大青山—乌拉山地区以孔兹岩系发育为特征的高级变质杂岩的研究发现,区内孔兹岩系自下而上由3个岩石地层单位组成:榴云片麻岩岩组、透辉片麻岩岩组和大理岩岩组,表现出由细碎屑沉积—碎屑沉积和钙质化学沉积的混合物—镁质碳酸盐组成的沉积旋回。这些变质地层不仅遭受到具有近等温降压顺时针P-T演化特征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改造,同时,还遭受到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构造、穹—褶构造和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这三种构造形式为主的多期变形的改造。由此,这些变质地层在空间上多以不规则条带状、不规则团块状或透镜状形式出露,同时,各地层单位在空间上具有“犬牙交错,参差产出”,“岩层缺失,隔层相触”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孔兹岩系目前的产出状态及“犬牙交错,参差产出”的特征是穹—褶构造尤其是近东西向陡倾叶理带叠加改造的结果,在消除其改造的影响后可以确定,由于近水平顺层滑脱变形改造的结果,这些变质地层发生“岩层缺失,隔层相触”,在空间上表现为以近水平的长轴近东西向的扁豆体堆叠而成的早期变质地层结构,这是高级变质地层所特有的变质地层结构。

    2005年S1期 423-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0K]
    [下载次数: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18 ]
  • 冀东朱杖子群定年新证据

    沈保丰;杨春亮;李俊建;翟安民;左义成;

    青龙河绿岩带的层状岩系由双山子群和朱杖子群变质地层组成,分布在北自青龙县黄杖子、经双山子到南部庙岭一带。多数地质工作者认为双山子群的时代为新太古代,但对朱杖子群的时代归属则意见不一,至今尚未获得统一的认识。朱杖子群为浊积岩建造,由下部以变质砾岩为主的张家沟组和上部以黑云变粒岩等岩石的木孛罗台组所组成。区内广泛分布花岗斑岩脉,断续延伸十余千米,岩脉最宽处达300—400m,岩脉明显穿切朱杖子群木孛罗台组黑云变粒岩。花岗斑岩主要由钾长石、石英、更长石及黑云母组成。对花岗斑岩样品进行TI MS法锆石U-Pb同位素年龄测定,获得(2492±8)Ma年龄数据。说明被侵入的朱杖子群形成年龄应大于此数据,结合下伏的双山子群的年龄数值,朱杖子群形成在2641Ma(或2793Ma)—2492Ma之间,属新太古代而不是古元古代。同时获得青龙河绿岩带最晚期的浅成侵入岩的确切年龄和青龙河绿岩带一个较完整的太古宙花岗质岩石系列演化和成矿作用的年代格架。

    2005年S1期 43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8 ]
  • 华北燕山中元古界长城系研究的新进展

    朱士兴;黄学光;孙淑芬;

    以蓟县剖面为代表的燕山地区长城系,按照我国现行的地层划分,自下而上包括常州沟、串岭沟、团山子、大红峪和高于庄5个组,总厚4283m,时限约为1800—1400Ma。新的研究结果表明:1)在高于庄组与下伏“大红峪组”之间不仅存在清楚的区域性假整合界面,而且在燕山东部的青龙—迁西地区还存在两层底砾岩,分别代表青龙上升的主幕(下砾岩层)和第二幕(上砾岩层);2)这两砾岩层之间的地层为上、下假整合所限,理应建一新的组一级岩石地层单位,建议称“马蹄峪组";3)马蹄峪组的底砾岩,不仅规模大,而且其上还有陆相(洪积、冲积)沉积,因而其下是一个I类层序不整合界线(SB1),若以它为界,长城系可分为两个对应的一级沉积旋回和层序、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盆地沉积(下部为裂陷槽沉积和上部是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和两个面貌不同的生物群落;4)根据当前的同位素年龄资料,马蹄峪组与下伏大红峪组的界线或青龙上升主幕的年龄约为1600Ma,与上覆高于庄组的界线约为1500Ma,因此燕山长城系内的青龙上升也正是对主要发生在1600—1500Ma之间的全球性地壳运动的响应。根据上述新资料,建议以马蹄峪组与下伏大红峪组的假整合界线或青龙上升主幕为界,将长城系分为两个群一级岩石地层单位,即长城群(1800—1600Ma)和高于庄群(1600—1400Ma),两群界线的年龄约为1600Ma。此外,原蓟县高于庄组之下的4个亚组,根据它们各自的沉积特征、岩性差别、区域上的稳定分布等特点,建议将它们各自提升为组。如是这样,上述对原长城系新的划分建议不仅能更好地反应原长城纪时期(1800—1600Ma)古燕山盆地的构造、沉积、生物等方面演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而且也更有利于与国内外相关地层的对比。

    2005年S1期 437-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1K]
    [下载次数:1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267 ]
  • 蓟县铁岭组底部硅质褐铁矿屑砂岩的地质意义

    解古巍;周传明;

    华北蓟县系上部洪水庄组和铁岭组之间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整合接触。近期在蓟县小岭子剖面发现洪水庄组顶部发育铁质风化壳,铁岭组底部有硅质褐铁矿屑砂岩,从而证明洪水庄组与铁岭组之间存在一次强烈的风化剥蚀,二者之间是假整合接触关系。

    2005年S1期 450-453+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下载次数:3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9 ]
  • 内蒙古大青山—色尔腾山地区什那干群的质疑

    彭向东;

    在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在原来划为震旦系什那干群的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确切的寒武纪化石,特别是大青山地区,在紧邻不整合面处就发现了早寒武世的三叶虫化石。因此该套地层应为下寒武统色麻沟组,而并非震旦系什那干群。同时在对色尔腾山地区震旦系什那干群进行厘定后,提出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和色尔腾山地区缺失震旦系沉积。这一认识将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区域构造演化阶段的划分和地壳演变规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005年S1期 45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3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09 ]
  • 河南灵宝朱阳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群的发现

    裴放;冯伟民;

    河南灵宝朱阳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中新发现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软体动物群的软舌螺、单板类、双壳类和腹足类以及海绵骨针和齿形类。该动物群可与安徽淮南雨台山组、河南确山、叶县、宝丰及陕西洛南辛集组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寒武世中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中期软体动物群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软体动物有可能在中国云南开始出现,并迅速迁移至扬子浅海各地,后经某种渠道迁移到华北地台南缘,演化成新的动物群。

    2005年S1期 458-4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45 ]
  • 华北上寒武统崮山阶研究新进展

    朱兆玲;项礼文;章森桂;刘书才;雒昆利;杜圣贤;梁宗伟;

    崮山阶的层型剖面在山东济南市长清区崮山镇东北的唐王寨,damesellid类三叶虫的出现标志崮山阶的开始,崮山阶包括了Damesella paronai、Blackwelderia paronai和Drepanura premesnili3个三叶虫带。

    2005年S1期 462-466+6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3K]
    [下载次数:4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77 ]
  • 全球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研究新进展

    汪啸风;Stouge S.;陈孝红;李志宏;王传尚;Erdtmann B.-D.;曾庆銮;周志强;陈辉明;张淼;徐光洪;

    湖北宜昌黄花场剖面是我国奥陶系大湾阶的界线层型剖面,高精度生物地层以及岩石、层序地层和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综合研究表明,该剖面完全符合关于建立全球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即奥陶系第三个尚待正式命名的阶)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条件。建议以该剖面牙形石Baltoniodus?triangularis的首现层位,作为划分全球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的GSSP。所建议的GSSP交通方便,位于距宜昌市北北东22km的公路旁,地层出露完美无缺,界线生物层位于大湾组下段SHod-16层底部,距大湾组底部10.57m;界线上下发育了B.?triangu-laris的完整演化序列,并伴生有极好的Baltoniodus、Trapezognathus、Periodon和Microzarkodina等牙形石属种演化序列来作为佐证;界线之上0.2m所出现的世界广布的Microzarkodina abellum可作为划分此界线的辅助标志。界线生物层位于低位海侵序列之中,界线之下0.6m处所显示的从高位到低位的层序转换面和碳同位素最大偏移,与全球此时所发生低位事件密切相关,可作为识别该界线的物理和化学标志。所建议的界线生物层与笔石Azygograptus suecicus生物带上下组合之间的界线接近,与几丁虫Belonechitinacf.henryi生物带底界几乎一致,因此,所建议的界线易于在全球,无论浅水碳酸盐相、还是深水笔石相,识别和进行精确对比。同样的生物组合序列和层序及碳同位素异常亦在黄花场剖面之北5km的陈家河(即大坪)剖面得到了验证.

    2005年S1期 467-489+649-6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40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18 ]
  • 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下石炭统杂多群

    牛志军;段其发;王建雄;白云山;涂兵;卜建军;赵小明;

    在青海南部治多—杂多一带1/25万地质填图中,对杂多群进行了重新划分,自下而上分为下碳酸盐岩组、碎屑岩组和上碳酸盐岩组。下碳酸盐岩组为深灰色中层状生物屑灰岩、鲕粒灰岩夹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属于台地边缘浅滩相;碎屑岩组为灰色中层状细粒石英砂岩、泥岩夹灰岩、玄武岩,属于三角洲相、陆棚相和台地边缘浅滩相;上碳酸盐岩组为灰色中厚层状生物屑灰岩,见燧石结核和条带,为陆棚相和台地相沉积。丰富的类、非有孔虫、珊瑚化石,表明杂多群地质时代为早石炭世大塘期—德坞期。根据岩性组合、生物群面貌杂多群与青海南部杂多—囊谦地区杂多群、西藏东部昌都地区马查拉群可很好地对比。

    2005年S1期 490-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1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08 ]
  • 中国上石炭统达拉阶

    张遴信;王志浩;周建平;

    达拉阶一名最初见于项礼文等(1980)的文章,阶名源自同名岩石地层单位———达拉组,典型剖面位于贵州省盘县县城以东约30km的达拉村。岩性主要为浅灰色厚层至块状结晶灰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夹少量黑灰色灰岩团块,厚115.71m。底界以化石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或P.parva的始现为标志,顶界止于化石Mon-tiparus weiningica带之底。达拉阶包含6个带,自下而上依次为:Profusulinella priscoidea-P.parva带、Pro-fusulinella aljutovica-Taitzehoella taitzehoensis extensa带、Fusulinella obesa-F.eopulchra带、Fusulina lanceola-ta-Fusulinella vozhgalensis带、Fusulina pakhrensis-Pseudostaffella paradoxa带及Fusulina cylindrica-F.quasifusulinoides带。牙形刺仅在中上部找到,自下而上划分为Idiognathodus podolskensis带和Streptognatho-dus cancellosus带。层型剖面的达拉阶应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上部和莫斯科阶相当。

    2005年S1期 500-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4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3 ]
  • 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地区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

    鲍庆中;张长捷;吴之理;王宏;李伟;苏养正;桑家和;刘永生;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对西乌珠穆沁旗—林西北部地区的石炭二叠纪地层进行了岩石地层学研究与重新归并划分。石炭系—下二叠统本巴图组(CPb)、格根敖包组(CPg)和阿木山组(CPa)三者为石炭纪—二叠纪西乌旗海槽同期异相地层的观点,能很好的解释这几套地层的相互关系。寿山沟组(P1ss)地层呈超覆不整合覆于下面地层或地质体之上;大石寨组(P2ds)为在达到最大海泛面时(海)水下火山喷发产物;哲斯组(P2zs)为海盆地萎缩期的沉积。石炭二叠纪地层的合理划分,对于古亚洲洋封闭后的区域地层对比、构造演化和区域构造环境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S1期 512-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2 ] |[阅读次数:164 ]
  • 西藏北部申扎地区德日昂玛—下拉山石炭二叠系生物地层划分

    郑春子;王永胜;张树岐;

    吉林地质调查院在西藏北部申扎地区进行地质调查时,对石炭纪—二叠纪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自下而上划分为永珠组、拉嘎组、昂杰组、下拉组和木纠错组,并进行了生物地层划分,在永珠组建立了Gnathodus girtyi-Gnathodus texanus牙形剌组合、Goniatites菊石带、Choristites-Spirigerella腕足组合和Trigonatretacf.paucicos-tulata-Elivella baschkirica腕足组合;昂杰组建立了Spiriferella-Costiferina腕足组合;下拉组建立了Ipciphyl-lum-Waagenophyllum-Wentzelellites珊瑚组合、Dielasma millepunctatum-Psudoantiquatonia mutabilis腕足组合和Neoschwagerina带。

    2005年S1期 520-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43 ]
  • 东昆仑二叠纪单通道对判别冈瓦纳大陆北界的局限性

    尹福光;潘桂棠;李兴振;

    东昆仑木孜塔格地区的赋存二叠纪单通道的岩石为浊流与喷溢流成因,也就是说为异地沉积,因而用单通道现在的位置来判别冈瓦纳大陆的北界就有其局限性,而且与其共生的生物组合中含有暖温型Misellina动物群,Misellina动物群属特提斯大区的华夏特提斯生物地理分区。上部原地的中厚层生物碎屑灰岩夹珊瑚礁灰岩中含有大量暖水型动物群,如Pseudoshwagerina、Misellina minor、Parafusulina australis。因此把冈瓦纳北界移至木孜塔格一线的证据不够充分。

    2005年S1期 529-5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7 ]
  • 泛华北区石炭系、二叠系内部的重要地质演化转折

    陶明华;赵力民;陶亮;

    对华北地台及邻近区域内重要露头及钻井剖面的石炭系及二叠系展开新一轮系统研究,发现在这一套地层中存在两个重要的地质演化过程转折,即下石炭统、上石炭统之间及中二叠统、上二叠统之间(相当于华北新分层系统上石盒子组与平顶山组之间)存在两个地质演化过程转折。后一转折更为显著:转折面之下,气候背景干热化特征突出,沉积序列呈显著水退趋势,盆地萎缩,石膏质或红色泥质岩系发育,层系沉积缺失或剥蚀缺失现象严重,特化生物类型发育;转折面之上,气候背景呈现降温趋势,沉积序列呈显著水进趋势,盆地覆盖范围急剧扩展,沉积层系在区域上呈大规模超覆,与强烈引张断陷活动相关的砂砾岩发育,暗色泥质岩层系随之出现,特化生物类型迅速衰退。从地球表层系统演化及盆地发育角度考虑,后一转折面在地史占有更为突出的地位,应受到充分关注。

    2005年S1期 534-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4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04 ]
  • 中国天山—北山地区晚古生代岩石地层系统厘定及沉积环境分析

    王洪亮;何世平;张二朋;徐学义;陈隽璐;

    通过编制天山—北山地区地质图对该区晚古生代岩石地层系统进行了重新厘定,并初步分析了这一地区晚古生代不同阶段的沉积环境,论述了晚古生代时天山与北山应属于同一沉积构造区的地层结构与沉积特征证据。

    2005年S1期 541-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6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10 ]
  • 下三叠统殷坑阶和巢湖阶及其界线研究

    童金南;赵来时;左景勋;

    系统介绍层型剖面殷坑阶和巢湖阶的定义和地层特征,并重点讨论了两阶之间的界线,即巢湖阶的底界。巢湖阶的底界层型位于近期提出的全球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安徽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上,界线定义为以牙形石Neospathodus waageni的首现点作为第一标志,菊石Flemingites-Euflemingites带底界作为参考标志。在巢湖剖面上,该界线位于三叠纪第2个正向磁极性带上部、三叠纪碳同位素曲线第1次正向漂移峰值附近;在岩石地层系统中,它位于殷坑组中上部位。简要概述了该界线地层的国际和国内对比的主要标志性化石。

    2005年S1期 548-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3K]
    [下载次数:5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109 ]
  • 四川盆地非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研究

    孟繁松;陈辉明;李旭兵;

    对四川盆地几条典型的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剖面的生物标志、岩性特点、沉积层序及古气候变化进行综合研究,发现Coniopteris属的始现为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的古植物标志、双壳类Margaritifera(Qiyangia)的首现和孢粉中孢子与花粉百分含量在界线上、下的显著变化也可作为三叠系-侏罗系界线的生物标志,三叠系-侏罗系界线之上的岩石组合大致可分为4种基本类型:砾岩型、石英砂岩夹砾岩型、石英砂岩型和粉砂质泥岩型。建议重庆合川炭坝剖面及宣汉七里峡剖面分别为四川盆地非海相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层型剖面和副层型剖面

    2005年S1期 565-572+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4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91 ]
  • 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地层划分有关问题的讨论

    邵积东;王惠;安存杰;徐宗培;

    根据地层分布、岩石组合、古生物特征,对近几年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完成的区域地质调查图幅中存在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火山岩地层划分混乱的问题进行了整理、提出了新的划分意见:将光华组修订为大兴安岭北部含Eosestheria动物群的大套酸性火山岩,时代为早白垩世;含有Nestoria动物群的大套酸性火山岩为上侏罗统白音高老组;两大套酸性火山岩之间超覆于其他老地层之上的含Eosestheria动物群的中酸性火山岩为下白垩统龙江组;龙江组底部的不整合是该区侏罗系与白垩系的界线。

    2005年S1期 573-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6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148 ]
  • 西藏南部拉康组菊石生物群的发现及北喜玛拉雅地层分区的东延

    夏军;钟华明;童劲松;鲁如魁;徐生发;

    西藏洛扎以南的我国境内存在一套由变质砂岩、变粉砂岩、板岩、泥晶灰岩组成的哑地层,前人称之为拉康组,为时代存疑地层。新近在该组下段的中上部发现了丰富的小型特化类型菊石生物群,经鉴定有4科6属(未定种),时代为早白垩世的贝里阿斯期—早阿尔必期,这些不同于康马—隆子地层分区生物群的化石的发现,不仅确定了拉康组的时代,也使北喜玛拉雅地层分区的东延问题得以解决。

    2005年S1期 579-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4 ]
  • 四合屯珍稀化石层的时代———Ar/Ar和SHRIMPU/Pb年龄新证据

    陈文;张彦;季强;刘敦一;宋彪;姚培毅;刘新宇;

    运用Ar/Ar和锆石SHRI MP原位U/Pb定年技术对含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四合屯珍稀化石层及其上、下层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同位素年龄测定。位于化石层下部的火山岩给出了126.13±0.40Ma的Ar/Ar年龄,这一年龄对珍稀化石层给出了时代下限限定。含珍稀化石沉积层中次火山岩的Ar/Ar年龄为122.1±2.6Ma,证明了四合屯珍稀化石层时代不可能晚于122.1±2.6Ma。与化石层同层位的沉凝灰岩中火山成因锆石的U/Pb测年结果得到了125.2±2.2Ma的年龄,该年龄对四合屯珍稀化石层给出了最接近的时代下限限制。综合分析我们及国内外同行的同位素年龄数据,虽然仍然不能准确确定含孔子鸟、中华龙鸟等化石的四合屯珍稀化石层的时代,但可以将其时代范围限制在125.2Ma—122.1Ma之间。

    2005年S1期 582-5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18 ]
  • 黑龙江省东部白垩纪含煤地层简介

    朴太元;蔡华伟;姜宝玉;

    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是西部含煤层多、厚度大,向东含煤层数量减少、厚度减薄,大型矿区也主要分布在西部。该区的含煤盆地多为向斜盆地,含煤情况比较好的大型矿井都在向斜的北翼,而向斜南翼基本没有形成较好的煤层。在含煤盆地内,距断陷中心较远且沉降幅度不大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好的聚煤条件,而在沉降幅度较大、沉积地层较厚的沉降中心地带反而没有形成良好的可采煤层。含煤地层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本区成煤期构造、古地理和古气候的演化历史。根据生物地层学证据,可将鸡西群和龙爪沟群进行对比,它们的时代无疑应为早白垩世。

    2005年S1期 589-5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5 ]
  • 南雄盆地白垩纪—古近纪地层研究进展

    凌秋贤;张显球;林建南;

    简要介绍近年来南雄盆地地层研究的主要进展。在始兴陆源浈水组及南雄城南上湖组坪岭段发现窃蛋龙类,后者还见鸭咀龙类;界址、水口、下坪及始兴斜谭等地大凤组产大量以圆形蛋类为主的蛋化石;南雄盆地西区南雄群中发现叶肢介、昆虫、鲎虫、有孔虫等;初步查明阶齿兽在地层中的分布,在大塘剖面其首次出现距上湖组底界约60m,最高层位见于浓山组;利用测定蛋壳的稳定同位素和铱元素富集异常探讨恐龙绝灭;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划分目前存在4种意见:1)划在上湖组近底部(根据恐龙绝灭),2)坪岭段/下惠段之间(根据介形虫),3)坪岭段上部(根据阶齿兽,腹足类)和4)浈水组中上部(根据孢粉)。

    2005年S1期 596-6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K]
    [下载次数:5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28 ]
  • 广东河源盆地红层研究现状

    张显球;凌秋贤;林建南;

    近年来河源盆地的恐龙及蛋化石研究有突破性进展,在东源发现窃蛋龙类oviraptosaurs黄氏河源龙(Heyuannia huangiLu)等恐龙化石,并收集到至少4属4种蛋化石一万余枚;含蛋层可以划分为上、下二层,下层以圆形蛋类及树枝蛋类大量富集为特征,上层以长形蛋为主。在盆地北部新发现了火山岩———弱熔结火山角砾岩,并新建立了适合本区的岩石地层单位系统———仙塘组、东源组、高埔岗组和莘庄村组,它们可与南雄、丹霞等盆地进行对比。

    2005年S1期 602-6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4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38 ]
  • 东昆仑万宝沟岩群古近纪孢粉化石的新发现

    郭宪璞;王乃文;丁孝忠;赵民;王大宁;

    万宝沟岩群是东昆仑造山带一套构造—沉积混杂堆积地层,由外来系统和基质系统两部分组成。以往根据外来岩块中的叠层石等将该岩群的时代定为前寒武纪的蓟县纪—青白口纪。最近在该岩群的基质系统中分析出22属(未定种)与15种古近纪渐新世孢粉化石,这一重要发现为厘定该岩群的地质时代、进一步确定该岩群的混杂堆积地层性质和阐述东昆仑造山带形成演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2005年S1期 608-611+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46 ]
  • 长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磁性地层学研究

    王润华;郭坤一;于振江;张于平;梁小红;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18个新老钻孔的古地磁、磁化率、天然剩余磁化强度等磁性特征的综合研究,证明布容正向极性带、松山反向极性带与高斯正向极性带,以及哥德堡、布莱克、贾拉米洛、奥尔杜维极性亚带在本区都存在;结合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和测年数据等资料,与微古、孢粉等分析结果都有一定的吻合性;这对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认为,第四纪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继接受碎屑沉积物以来,基本表现为一连续沉积区,并无长时间的大规模沉积间断。

    2005年S1期 612-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2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14 ]
  • 长江三角洲(江南)地区第四纪海侵层的划分及时代归属

    于振江;郭盛乔;梁晓红;张于平;王润华;

    依据多年积累的钻孔剖面、微体生物化石、孢子花粉、古地磁和14C测年等资料综合分析研究,本区第四系有5个主要海侵层,从老到新为第Ⅴ海侵层(宝山海侵)、第Ⅳ海侵层(嘉定海侵)、第Ⅲ海侵层(昆山海侵)和第Ⅱ海侵层(氵鬲湖海侵)、第Ⅰ海侵层(镇江海侵),其时代分别为早更新亚世中期(1.8—2.0Ma B.P.)、中更新亚世早期(0.78—0.45Ma B.P.)、晚更新亚世早期(126—70Ka B.P.)、晚更新亚世晚期(40—20Ka B.P.)、全新世(始于10Ka B.P.)。

    2005年S1期 618-6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102 ]
  • 西藏林芝地区第四系新知

    尹光侯;张留青;包钢;包俊跃;段国玺;苏学军;

    对西藏林芝—米林盆地的更新世及其以后的沉积进行了调查研究,磁性地层分析表明这些湖积物的历史不到4万年,在米林的古湖泊沉积物中采获Polypodiaceae等晚更新世孢粉,于米林县白过多更新世湖积之上全新统冲积中新发现林芝智人的头盖骨、牙齿及石斧等,为研究青藏高原第四纪地质作用和古环境、古气候变化及古人类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2005年S1期 626-6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06 ]
  • 珠江三角洲江村ZK2钻孔沉积物粒度的环境意义

    罗传秀;潘安定;施汝权;

    运用MALVERN公司2000型粒度仪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江村ZK2钻孔作粒度分析,江村钻孔按粒度的偏态值可划分为两个河相与海相或湖泊沼泽相的沉积交替过程,同时与粒度参数、年代数据以及前人所做的孢粉等证据相结合,大致看出研究区气候变化的4个千年尺度的气候波动:第一阶段为较长时间的冷干期,该段时间约为20—10.7kaB.P.;第二阶段为回暖期,时间大致在10.7—7.5kaB.P.,总体比较湿润;第三阶段为升温期,该时期约在7.5—5kaB.P.之间,在此期间各有一次干湿交替;第四阶段为降温期,时间大约出现在5kaB.P.至今,这是一个波动性较大的时期,也各有一次干湿交替。

    2005年S1期 631-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6 ]
  • 天文地质年代表与旋回地层学研究进展

    徐道一;

    Rio等(2003)依据旋回地层学研究成果提出了“天文地质年代表”,旋回地层学研究是依据地层记录中的旋回与有关米氏旋回来确定地质时间。轨道(或天文)方法已被确定为建立2004年“国际地质年表”(由国际地层委员会确认)的重要方法之一(Gradstein等,2004)。我国在新近系、古近系、下侏罗统、二叠系等陆相沉积的旋回地层研究方面已取得一批成果。

    2005年S1期 635-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124 ]
  • 核测井的特殊功能及其资料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地层学研究中的应用——地层学研究方法的增新

    冯宝华;

    简介酸性火山事件岩层的产状特征,及其在地层学和地质调查中的意义。着重介绍此类岩层中放射性元素和K含量较高的特点,论述它在自然伽马测井和放射性测量中,具有独到的功能。目前用昂贵的岩矿测试方法,已发现很多火山事件岩层,可能有些尚未被发现。因经费所限,无法进一步研究,用现有的大量核测井资料进行研究,所需经费很少。尤其是对哑地层和用古生物地层学方法,研究划分和对比,长期存在争议的地层,用等时标志层及其核测井资料,进行微细高分辨岩层对比,解决上述问题,指导地质调查和地层学研究。最后略述当前火成岩和超高压变质岩地层研究中核测井的应用。

    2005年S1期 641-6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01 ]
  • 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

    <正>~~

    2005年S1期 657-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3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7 ]
  • 《地层学杂志》征稿简则

    2005年S1期 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