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瓜德鲁普统(Guadalupian)-乐平统(Lopingian)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GSSP)

    金玉玕;沈树忠;C.M.Henderson;王向东;王伟;王玥;曹长群;尚庆华;郑全锋;

    乐平统底界全球界线层型(GSSP)已经被确定在中国广西来宾县的蓬莱滩剖面,这一界线以牙形类化石Clarkina postbitteri postbitteri Mei&Wardlaw的首次出现为标志,位于蓬莱滩剖面的茅口组顶部来宾灰岩的6k层之底,层型剖面点位于C.postbitter hongshuiensis至C.dukouensis的演化谱系内,大致与阿布萨罗卡巨层序(Absaroka Megasequenses)的中部与上部之间的界线相当。层型剖面点位所在的来宾灰岩代表了一套界于茅口组和合山组之间的低水位沉积,在这一界线附近,类、腕足类、珊瑚类和菊石类等动物群均发生了重大更替;同时,δ13C值和87Sr/86Sr同位素比值也有一个明显的降低。从瓜德鲁普世晚期的磁性正常极性带向吴家坪早期反向极性带的转变也发生在这一界线附近,因此,这一界线可以很好地用于进行全球海陆相地层的对比。

    2007年01期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2K]
    [下载次数:8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162 ]
  • 浙江煤山D剖面二叠系长兴组高精度岩石地层

    曹长群;郑全锋;

    基于对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组到下三叠统殷坑组岩石地层单元高精度的测量,选择了Yinetal.(1996)、盛金章等(1987)和赵金科等(1981)的地层资料,对比并修订了早期地层资料中的误差。重点标注了该剖面特殊岩性段,如黏土岩、碳酸盐化流纹质凝灰岩的产出层位,详尽描述了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的微观岩石地层特征,认为Y24e层顶部至Y27层为存在高度凝缩沉积或者沉积缺失的层段。这些高精度岩石地层材料将进一步推动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生物灭绝事件的后层型研究。

    2007年01期 1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K]
    [下载次数:6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8 ]
  •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李春柏;万传彪;乔秀云;单玄龙;王丽岩;邵红君;迟焕远;刘彤彦;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2007年01期 23-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44 ]
  • 江苏金坛和尚墩旧石器遗址地层的古地磁年代与磁化率研究

    朱诚;张杨阳;马春梅;房迎三;武春林;

    北方黄土研究中磁化率分析已越来越多运用到第四纪风尘堆积研究中。采用古地磁极性柱结合磁化率曲线比对定年的方法,初步确定江苏金坛和尚墩遗址750cm厚的地层年龄为330kaBP,对应磁化率曲线判断该区域分别经历了24kaBP左右、110kaBP左右、190—240kaBP左右、300kaBP左右的4个暖湿期,其中间隔有3个干冷时期,具有完整的3个气候旋回。对应地层发育的4个古土壤层、3个黄土层的风尘堆积—古土壤序列。研究表明,虽然古地磁极性定年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以磁化率信息为辅助的条件下,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局限,获得较为准确的地层年代,多种证据表明这种方法是可靠的。

    2007年01期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8K]
    [下载次数:3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7 ]
  • 本刊影响因子再创新高

    本刊编辑部;

    2007年01期 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1 ]
  •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及其意义

    周春林;房迎三;陆从伦;

    通过对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观察描述和样品分析测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和汤山地区地质地貌演化的历史,讨论了驼子洞堆积的时代、堆积过程和方式,并对其蕴含的构造、地貌、气候和生物进化等古环境信息进行了合理的挖掘。初步研究表明驼子洞堆积可能是跨早更新世与中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其上部含哺乳动物化石的堆积可能反映了偏暖的气候环境。

    2007年01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3 ]
  •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生态专业委员会第三次学术年会在深圳召开

    2007年01期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2 ]
  • 东濮凹陷“高阻红”的地质时代与划分对比

    赵蔚;蒋飞虎;唐淑艳;

    渤海沿岸盆地东濮凹陷内发育的“高阻红”地层的地质时代归属和划分对比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通过区域地层对比、黏土矿物同位素年龄测试、古生物分析和“高阻红”地层赋存状况等的分析,确认该区“高阻红”地质年代属早三叠世,它与华北地区中—西部广泛分布的下三叠统刘家沟组以及和尚沟组可以对比。

    2007年01期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1 ]
  • 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宁举行工作讨论会

    边步;

    2007年01期 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地层委员会中的任职情况

    仗言;

    2007年01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8 ]
  • 辽东湾海域锦州A-1钻孔重力航磁异常地层的归属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周心怀;任志勇;肖敏;颜志华;王伟;

    简述渤海湾盆地锦州A-1井新近系明化镇组、馆陶组和古近系东营组地层特征的基础上,对基底地层归属进行了讨论。根据希指蕨孢属高含量的孢粉组合面貌,过井剖面地震反射特征,岩电性特征及周边JZB-1井,JZC-1井的地层对比,认为其应属中生界白垩系。本次基底重力异常、航磁异常地层的发现揭示了辽东湾地区与传统认识不同的潜山,证实辽东湾地区潜山也存在较好的盖层,丰富了辽东湾地区中生界储盖组合及成藏模式。

    2007年01期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9 ]
  • 民和盆地侏罗系地层划分与对比

    张虎权;王廷栋;阎存凤;袁剑英;

    民和盆地是一个油、煤、气伴生的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侏罗系地层层序自下而上划分为下侏罗统炭洞沟组(大西沟组)、中侏罗统窑街组、红沟组、上侏罗统享堂组。中侏罗世早、中期气候温暖湿润,形成了以沼泽相煤系地层和湖相暗色泥岩、油页岩为主的生油建造,晚侏罗世至白垩纪气候较为干燥,形成了以河流相为主的砂砾岩储集建造。根据古生物、岩性、电性、含煤性、构造、古气候等地层划分对比标志,重新确立了盆地的地层系统,建立了盆地中新生界地层标准剖面,为盆地石油勘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7年01期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78 ]
  •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召开

    张翼;

    2007年01期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15 ]
  • 上扬子区寒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寒武纪生物多样性事件形成背景的思考

    梅冥相;马永生;张海;孟晓庆;陈永红;

    上扬子区,特别是贵州及其邻区的寒武系发育完整,是一套从黑色页岩系到碳酸盐岩的地层序列,该序列构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格架。在时间变化方面,寒武系由两个二级层序组成,滇东统和黔东统所组成的二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武陵统和芙蓉统所组成的二级层序可以进一步划分为7个三级层序,最终形成一个有序的海侵—海退旋回序列;在滇东统和黔东统所构成的二级层序之中,三级层序形成一个有序的垂直叠加形式:滇东统和黔东统自下而上三级层序由“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序列演变为“海侵体系域(TST)+凝缩段(CS)+高水位体系域(HST)”,层序界面类型由淹没不整合型层序界面演变为明显的暴露间断面,意味着二级层序的相序组构与三级层序存在相似性;武陵统和芙蓉统所构成的二级层序之中,厚度巨大而且化石贫乏的娄山关群白云岩自北西向南东的进积尖灭,表明该二级层序为一个总体向上变浅序列,而且其中的大多数三级层序不发育凝缩段单元,与滇东统和黔东统形成强烈的反差。在空间变化方面,从北西向南东随着古地理背景由浅变深,滇东统和黔东统厚度变薄,向东南变为一个难以进行三级层序划分的凝缩序列;武陵统和芙蓉统则从浅水台地相白云岩的向南东相变为一套陆棚相泥页岩和泥灰岩为主的地层序列。研究区域寒武系的层序地层格架不但表明了三级层序的两大属性——“空间上相序的有序性和时间上环境变化的同步性”,而且也反映出地层记录中“两种相变面和两种穿时性”。在层序地层框架内可以观察到:在第一个二级海侵作用期间,从小壳化石组合经松林生物群到与澄江动物群同时代的遵义生物群,形成了寒武纪早期最为引人注目的生物多样性事件;在第二个海侵作用期间,从台江生物群到凯里生物群,又形成了另一个显著的生物多样性事件。该事实表明,大规模的海侵作用为生物多样性事件奠定了基本的沉积背景,而海退事件是否对应着生物灭绝事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海侵—海退事件与生物变化事件之间的复杂关系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才能得到更加合理的阐释。

    2007年01期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5K]
    [下载次数:1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9 ] |[阅读次数:170 ]
  • 浙江桐庐阳新统栖霞组的■类化石及多重地层划分

    颜铁增;朱朝晖;卢成忠;许兴苗;

    浙江桐庐栖霞组可划分为二个带:上部为Cancelli naneoschwagerinoides-Verbeekina grabaui带,归属祥播阶;下部为Misellinaclaudiae带,归属罗甸阶。栖霞组被划分出3个正层序和6个四级层序。高频旋回层研究表明:栖霞组主要的成岩环境有台地相、浅海陆棚相和盆地相三种类型,从下至上总体反映为台地向盆地的演化环境。

    2007年01期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0 ]
  • 浙江桐庐地区上石炭统—中二叠统层序地层学研究

    罗以达;汪建国;许红根;秦祥熙;韩芳;覃兆松;

    在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本区上石炭统至中二叠统进行了层序地层学研究,从船山组至孤峰组下部共划分了5个三级层序、13个四级层序。通过五百多个米级旋回层序的研究,认为本区海盆有台地、台盆相间及盆地3个发展阶段,并得出4—6个米级旋回层序组成一个更高级别旋回的结论。

    2007年01期 9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K]
    [下载次数:1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0 ]
  • 《地层学杂志》征稿简则

    2007年01期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3 ]
  • 著者须知

    2007年01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5 ]
  • 全国地层委员会地层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2007年01期 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8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