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消息报道

前沿评述

  • 数字地质填图技术中的数字剖面系统

    张克信;李超岭;于庆文;朱云海;张智勇;葛梦春;林启祥;

    数字填图系统(RGMAP)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运用数字填图技术、自主研制开发的数字地质填图的GIS系统,它使传统的地质调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RGMAP由两大部分组成地质路线系统和地质剖面系统;每一部分包含两个子系统野外掌上机系统和室内桌面系统。数字剖面系统的野外掌上机系统的使用,使实测剖面的全部野外观测记录实现了数字化采集。数字剖面系统的桌面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厚度,自动生成剖面图和柱状图,极大地提高了地质剖面的测量与剖面图制作技术。

    2007年02期 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7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69 ]

研究简讯

  • 寒武系崮山阶三叶虫生物地层新认识

    朱兆玲;项礼文;章森桂;刘书才;雒昆利;杜圣贤;梁宗伟;

    由于Diceratocephalus已在华北的若干地点找到,如莱芜九龙山、淄博黑石寨和泰安大汶口,Dicerato-cephalus三叶虫亚带可以提升为三叶虫带,这样崮山阶便包含了4个三叶虫带(自上而下)Diceratoceph alusarma-tus带、Drepanura premesnili带、Blackwelderia paronai带和Damesella paronai带。

    2007年02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8 ]
  • 新疆阿吾拉勒山地区晚石炭世地层化石的新资料

    凌联海;楼法生;刘春根;何伟相;肖晓林;罗小洪;罗音;

    新疆阿吾拉勒山地区晚石炭世地层分布于阿布热勒山西端。介绍了新疆阿吾拉勒山地区巴喀勒萨依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地层剖面、生物化石、含铜砂岩分布特征及乌鲁克得萨依科古琴山组生物化石资料,并讨论了其时代归属。

    2007年02期 169-174+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9 ]
  • 末次盛冰期以来长江南通段古河谷的地层特征

    曹光杰;王建;屈贵贤;

    通过对南通段古河谷典型钻孔及剖面沉积物颗粒、微体生物化石、14C测年等的分析,对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地层进行了划分。该段古河谷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基本上反映了河床相—河漫滩相—浅海相—三角洲相的冰后期海侵沉积旋回。现代河床的底部,浅海相淤泥质亚黏土层已被侵蚀掉,沉积的是现代河床相砂层。

    2007年02期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7 ]

学术讨论

  • 构造对三级层序的控制作用

    崔永刚;樊涛;孙昶旭;孙彦达;张响响;

    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认为,一级和二级层序受全球性和区域性构造因素控制,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是三级层序发育的主要因素,构造沉降是线性的、次要的。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东营三角洲沙三中亚段层序始于42Ma,历经1.5Myr。沙三中亚段层序发育在东营凹陷古近纪构造运动幕,无论是构造沉降速率还是断层生长指数都是最大的,该幕是构造作用最强烈时期,构造作用是决定沙三中亚段层序的主要因素,它改变了地层格架样式,而湖平面变化、沉积物的供给只是改变了沙三中亚段三角洲前积层的形态和大小。

    2007年02期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6 ]
  •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下白垩统银根组的确立

    卫平生;张虎权;陈启林;张景廉;

    银根—额济纳旗盆地是中国西部的一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盆地地层有多种不同的划分。近几年来,盆地经历了详细的石油勘探和地质调查。在地震和钻井勘探过程中,于下白垩统发现了一套新的地层单元,这套地层的古生物、电性、岩性、物理特征及地震层序与上覆和下伏地层有很大差别。这套新地层位于下白垩统上部,定名为银根组(K1y),银根组中部有良好储层,上部泥岩可作为区域性盖层,与下部烃源岩构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有一定的勘探意义。

    2007年02期 184-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9 ]

青年论坛

  • 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对比及沉积演化

    刘金华;张世奇;孙耀庭;魏垂高;

    为了解决川西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地层的划分和对比问题,从岩石地层和层序地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利用地震、古生物、录井以及野外露头等资料对上三叠统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进行了重新厘定,提出了不同地区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的地层对比和划分方案,并且在层序地层学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早期海相构造层序”和“晚期陆相构造层序”。具体介绍和解释了川西“对冲式”前陆盆地地层沉积演化模式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2007年02期 19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10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7 ] |[阅读次数:231 ]

  • 二叠系长兴阶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

    金玉玕;王玥;Charles Henderson;Bruce R.Wardlaw;沈树忠;曹长群;

    二叠系乐平统长兴阶底界全球界线层型和点位(GSSP)确立在我国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灰岩的下部、4a-2层之底,以牙形石演化序列Clarkina longicuspidata-C.wangi中C.wangi的首现为标志。该点位位于长兴组底界之上88cm处,与长兴期特征的■类化石Palaeofusulina sinensis和大巴山菊石类的首次出现层位一致。界线层的碳同位素存在明显的负漂移,正磁极性带出现在吴家坪晚期的反极性带之上。在煤山D剖面以西300m处的C剖面出露较多的龙潭组地层,清晰地反映出龙潭组—长兴组连续的沉积序列,被列为辅助层型剖面。

    2007年02期 101-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9K]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10 ]
  • 地质记录中的微球粒

    张华;

    地质记录中的微球粒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宇宙尘、地外物体撞击成因微球粒、火山成因微球粒、生物成因微球粒、沉积作用微球粒和现代微球形飞灰等。宇宙尘含有丰富的宇宙物质,出现Fe、Ni核心和方铁矿等,具有宇宙尖晶石和宇宙不丰富的元素的亏损是判断宇宙尘的关键特征。撞击事件可以产生近源区的撞击熔融玻璃球和远源区的撞击汽云凝结球两类微球粒,常与其他撞击成因矿物伴生。火山微球粒是在低粘稠度的岩浆岩喷发形成的玻璃质火山灰中,有球形、液滴形和哑铃形的微颗粒。这三种成因的微球粒在各种地层中的赋存对于地层对比和地史事件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判断和研究不同的地质事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媒介,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微球粒研究的主要对象。另外,在现代工业生产过程中也可以产生大量微球形飞灰,这些飞灰经常包含非常复杂的表面纹饰和独特的化学组成,比如高的ZnO含量等。

    2007年02期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88 ]
  • 东昆仑万保沟岩群洋岛地层序列特征和构造古地理的恢复

    蔡雄飞;魏启荣;

    洋岛地层序列在造山带地区往往十分发育,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具两大特点,时间上往往失序,空间上移位。东昆仑万保沟岩群也有洋岛地层序列通常具有洋岛型火山岩基底和碳酸盐岩盖层的双层式结构,具有低分异度、高丰度和地方性色彩的生物群面貌,因而温泉沟岩组和青办食宿站岩组在时间上具先后、空间上具紧密的关系。

    2007年02期 117-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24 ]
  • 塔中地区西部奥陶系岩溶发育特征及其与关键不整合面的关系

    刘忠宝;谢华锋;于炳松;高志前;

    近年来,在研究区内新钻探了4口新井,塔中地区首次在构造带末端的奥陶系中获得了较好的油气显示,展示了该区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碳酸盐岩储层以缝洞为主要储集空间,因此,深入分析溶蚀孔洞发育特征,探索其分布规律,对于有利储集区带的预测至关重要。本次研究中首次利用FMI成像测井资料对该区溶蚀孔洞发育情况进行了精细的识别,从而有效的确定了溶蚀孔洞的发育形态、大小、疏密程度及其纵向发育规律。明确了该区溶蚀孔洞主要发育在下奥陶统鹰山组中,且具有在鹰山组顶部岩溶带发育稳定,在鹰山组内部埋藏岩溶带发育弥散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奥陶系两个关键不整合面(T70和T74)对岩溶发育的不同影响,探索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研究的新思路。

    2007年02期 127-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下载次数:5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137 ]
  • 包头地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划分对比及环境变迁

    邓金宪;刘正宏;徐仲元;杨振升;温泉波;李丰江;宋海峰;

    对包头平原第四纪堆积物的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岩石地层和磁性地层的研究表明,该区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可与我国华北晚更新世—全新世典型地层剖面——萨拉乌苏河滴哨沟湾剖面对比,并可进一步划分出萨拉乌苏组、城川组、大沟湾组和滴哨沟湾组。这一研究不仅重新厘定了包头平原这一时段地层的层序,完成大区域地层对比,同时也为研究包头地区乃至呼包盆地晚更新世—全新世古气候和古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基础资料。

    2007年02期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9K]
    [下载次数: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30 ]
  • 吉林延边开山屯地区地层时代的新证据

    唐克东;赵爱林;

    吉林延边开山屯地区古生代地层,在构造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取得一些地层时代的新资料在混杂岩中新发现中二叠世北方型动物群化石;对混杂岩中的花岗岩砾石,测得SHRIMP锆石U-Pb年龄(286.8±5.6Ma),代表岛弧岩浆岩结晶时间;在变蛇绿岩和糜棱岩中采取白云母样品,测得40Ar-39Ar年龄,分别为408Ma和205.7Ma。由此,可以得出开山屯地区地层时代和混杂岩形成与演化的时间表泥盆纪洋壳形成;在中石炭世—中二叠世由南向北的运移过程中,洋壳之上发生硅质和碳酸盐沉积,形成海山;洋壳与由北向南移动的兴凯地块相对运动,二叠纪时向大陆俯冲,在兴凯地块西缘(现代方位)发育岛弧活动,并在中、晚二叠世形成滑塌堆积。可能与晚三叠世的洋壳俯冲作用有关,在兴凯地块前陆边缘发生逆冲作用,形成构造岩片。

    2007年02期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0K]
    [下载次数:3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159 ]
  • 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延安组划分与对比

    葛玉辉;孙春林;刘茂修;

    内蒙古鄂尔多斯盆地东北缘高头窑地区中侏罗统延安组是一套河流—滨湖相为主的中生代陆相沉积岩系,岩性主要中粒—中细粒长石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黏土岩夹煤层,其中产大量的植物化石。根据岩性特征及采集化石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存在晚三叠世地层,并缺失下侏罗统,且延安组的时代应为中侏罗世。通过不同地区中侏罗世地层对比,认为盆地中延安组发育极不均衡,中部沉积厚度大,但不成煤;而盆地边缘沉积厚度较薄,且成煤较好,横向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2007年02期 151-15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5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