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消息报道

研究简讯

  • 北祁连早古生代香毛山混杂岩的有关问题

    王永和;焦养泉;李建星;

    对祁连山西段香毛山组正层型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调查和岩石学、地层古生物学研究发现,原划香毛山组并非正常的正式岩石地层单位,而是一个奥陶系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在介绍该混杂岩的物质组成的基础上,对其构造性质进行了讨论。认为该混杂岩带是奥陶纪北祁连洋壳向北俯冲消减——镜铁山—捷达坂微陆块与东大窑—妖魔山—石灰沟岛弧带碰撞而形成的地壳缝合带。

    2007年04期 368-375+4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1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1 ]
  • 藏北色哇地区索布查组、曲色组岩石地层、层序地层、生物地层特征及三叠系与侏罗系界线

    王永胜;郑春子;

    对藏北羌塘盆地南缘色哇地区的三叠纪与侏罗纪地层进行研究,在下侏罗统曲色组之下发现了一套以灰岩为主的地层,建立了索布查组,该组下部产晚三叠世腕足类、双壳类、六射珊瑚,上部产早侏罗世菊石,因此确定索布查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应在索布查组之内,三叠系与侏罗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2007年04期 377-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0K]
    [下载次数:3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87 ]
  • 阜新盆地含油气地层特征

    王秀茹;路爱平;张欣宇;

    阜新盆地含油气地层为九佛堂组及沙海组三段的湖相泥岩,整个沙海组四段可作为区域性盖层,强调沙海组扇三角洲砂体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对储层、含油系统类型、盖层分布特征、生储盖组合类型、圈闭类型进行了分析,就油气开采规模做出评价,根据盆地内的油气显示情况提出了勘探建议。

    2007年04期 385-3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91 ]
  •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浅变质岩的时代确定及其地质意义

    罗金海;周鼎武;柳益群;曹宣铎;胡云绪;

    根据新发现的晚泥盆世标准化石,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原归属于元古界、志留系—中泥盆统、上寒武统—中奥陶统的一套浅变质岩的原岩时代重新确定为晚泥盆世。浅变质岩的物质组成、空间分布和区域地质特征表明,其原岩在沉积之后不久就受到低温动力变质作用改造,动力变质作用与北昆仑造山带在志留纪—泥盆纪期间的碰撞造山作用相关。上泥盆统浅变质岩的确定为北昆仑碰撞造山作用提供了新的时代约束。

    2007年04期 391-3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0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49 ]
  • 岩相古地理图的三维化和多层剖面提取——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地层为例

    叶黎明;夏清;

    以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山西组的岩相古地理为例,在平面岩相古地理图的基础上,结合各种软件的优点,生成了岩相古地理图的三维模型,并编写了提取不同角度、多层剖面的MATLAB算法,使岩相古地理图不仅直观,还能方便地进行时空分析,为研究岩相古地理的时空演化提供了有效的工具。

    2007年04期 395-3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3K]
    [下载次数:4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2 ]

学术讨论

  • 鄂西建始龙骨洞含古人类化石沉积层磁性年代学再研究

    施林峰;王喜生;杨振宇;

    由于湖北建始龙骨洞洞穴沉积地层年代存在疑问,对建始龙骨洞沉积剖面的154块样品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再研究,并建立了磁极性序列,结果显示龙骨洞沉积地层记录了单一的反极性序列,仅在距顶部0.93m处存在一个短期的正极性事件。将龙骨洞剖面极性柱与国际标准极性柱对比,反极性序列应对应于松山反极性时,正极性事件可对应于Cobb Mountain或者留尼旺正极性事件。如果龙骨洞沉积中的哺乳动物年代偏向早更新世,后一种对比方案可能更合理。由此龙骨洞哺乳动物群年龄为1.945—2.581Ma,古人类化石年龄为2.148—2.581Ma。

    2007年04期 400-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2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76 ]
  • 济阳坳陷古近纪孢粉与层序地层

    贺振建;蒋光秀;贾凤华;边雪梅;魏文艳;

    在陆相盆地中,基底沉降、沉积物供给和气候控制着基准面变化和层序发育,而气候的变化造成植被的变化,即造成了植被所产生的孢粉组合的变化,层序地层与孢粉组合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根据孢粉母体植物生长的环境来恢复古气候,然后与综合岩性、电性及地震等资料在济阳坳陷古近系划分出的1个一级层序、4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相对照。结果表明,利用孢粉组合特征进行层序地层学研究是可行的;牛38井沙三段中连续取芯井段,根据孢粉可以划分出湖侵体系域和湖退体系域2个三级层序,依据主要孢粉属种的变化,进一步划分出17个次级层序,与高精度层序地层对应。在资料丰富的情况下,可以运用孢粉组合变化进行高精度层序地层学分析,以提高区域地层对比的精度。

    2007年04期 407-4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5K]
    [下载次数:4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6 ]
  •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构造层序划分及盆地演化

    林良彪;陈洪德;胡晓强;纪相田;姜平;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时期。根据野外露头、钻井和地震资料,运用构造层序地层学的思路和方法,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层序界面、层序划分和层序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并建立层序地层格架。研究表明,四川盆地上三叠统可识别出4个层序界面:1)上三叠统与中、下三叠统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2)须二段与小塘子组的分界面;3)须三段与须四段之间的次级构造不整合面;4)三叠系与侏罗系之间的区域性构造不整合面。根据层序界面的发育情况,将研究区划分为3个构造层序,每个层序以最大湖泛面为界,划分为盆地扩张体系域(BE)和盆地收缩体系域(BW)2个体系域。晚三叠世四川盆地的演化主要是川西前陆盆地的演化,其中TS1为边缘前陆盆地演化阶段;TS2为川西前陆盆地形成阶段,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开始逆冲推覆;TS3为川西前陆盆地发展阶段,受安县运动的影响,龙门山逆冲褶皱成山,使得整个四川盆地进入了陆相沉积环境。构造运动是控制晚三叠世四川盆地演化的重要因素。

    2007年04期 415-4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16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 ] |[阅读次数:243 ]

  • 广西东攀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基于岩石磁参数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和地层对比

    陈建业;冯庆来;陈晶;朱宗敏;

    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发生了地质历史上最大的生物集群绝灭。通过对广西东攀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不同的磁学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其结果均具一致的功率谱峰,对比煤山剖面的同位素年龄将厚度频率35.7∶15.6∶7.7cm/cycle换算为时间周期95∶41.6∶20.5kyr/cycle,分别与米兰科维奇旋回偏心率、斜度、岁差相当,从而将地层研究的精度提高到万年级,为生物绝灭和众多地质事件提供时间上的约束。不同的磁学参数分别受控于不同的天文周期,磁性矿物种类主要受偏心率旋回控制,同时也受斜度周期的影响,而岁差周期则是促使岩石携磁能力高频变化的原因。不同二叠系—三叠系剖面(集中在界线附近)的磁化率曲线具有一致特征,可作为界线点确定的辅助依据。

    2007年04期 309-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5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2 ]
  • 贵州紫云扁平剖面早二叠世非■有孔虫动物群

    董宝清;刘家润;施贵军;

    贵州紫云扁平剖面紫松阶上部—罗甸阶非■有孔虫动物群由25属82种(含相似种、亚种而不含未定种)构成,其中7属(Cribrogenerina、Nodosaria、Glomospira、Tetrataxis、Palaeotextularia、Climacammina及Globival-vulina)的物种分异度最高,合计占总种数的71%;该动物群自紫松期开始发育,在隆林期类群构成发生显著变化并繁盛至罗甸早期,在罗甸中晚期明显衰落。研究剖面由下至上可划分为Cribrogenerina celebrata-C.hemispaera间隔带、Glomospira-Nodosaria富集带(又可进而分为Geinitzina postcarbonica-Globivalvulina cyprica间隔亚带、Climacamminaelegantula延限亚带)、Lasiodiscus-Eotuberitina间隔带。

    2007年04期 317-324+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6K]
    [下载次数:3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85 ]
  • 浅论华南扬子区下、中奥陶统紫台组

    吴荣昌;詹仁斌;李贵鹏;刘建波;

    华南下、中奥陶统紫台组命名地点在贵州印江紫台。自命名以来,对紫台组作为岩石地层单位的有效性长期存有争议。资料总结和大范围野外调查发现,紫台组具有独特的岩相和生物相,它以紫红色泥灰岩、瘤状泥灰岩为特征(夹少量黄绿色泥页岩);以独特的三叶虫和头足类动物群为特色;并具有稳定的空间分布范围,出露在现今的黔东北、渝东南、湘西北、鄂西南以及皖南等地区,在古地理上大体沿扬子台地的东南缘呈带状分布。作为与湄潭组(上扬子地区)、大湾组(中下扬子地区)基本同期的沉积,紫台组是一个有效的岩石地层单元。

    2007年04期 325-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0 ]
  •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三叠纪遗迹化石的地层学意义

    赵小明;段其发;牛志军;姚华舟;汤朝阳;曾波夫;

    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广泛出露厚度巨大、岩性单一、实体化石稀少的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因缺乏明显标志而相对困难。最近,在该地区的研究中采获大量遗迹化石,建立了8个遗迹化石组合。古遗迹学的研究表明,遗迹化石丰度、分异度及遗迹化石组合在研究区内的地层序列中存在明显差异。提出将古遗迹学特征作为一定区域内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之一,为解决巴颜喀拉山群中富含遗迹化石的上部板岩组和顶部砂岩夹板岩组的划分对比提出新思路。

    2007年04期 333-344+430-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6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53 ]
  • 西藏拉萨地块的乐平统及其古地理意义

    张以春;沈树忠;

    西藏拉萨地块乐平统以海相与陆相沉积并存为特征。海相乐平统含复体珊瑚Waagenophyllum、■类Reichelina和有孔虫Colaniella。陆相乐平统含两类植物群,一类发育于措勤盆地中北部地区,为舌羊齿植物群分子Glossopteris、Noeggerathiopsis、Phyllotheca和华夏植物群分子Pecopteris、Sphenopteris共生的混生植物群;另一类主要发现于改则县下岗江和昂仁县贡久布地区,以Lepidophylloides、Paracalamites、Pecopteris等华夏植物群分子为主。根据沉积层序分析,拉萨地块乐平世时表现为整体上升。藏南喜马拉雅特提斯带的乐平统以产有冈瓦纳型Glossopteris植物群、冷水型单体珊瑚Cyathaxonia和腕足动物群为特征,并且从曲布组到曲布日嘎组表现为海进的沉积序列。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特提斯带乐平世在植物群、动物群以及沉积层序方面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因此,拉萨地块在晚二叠世已基本脱离位于冈瓦纳大陆北缘的喜马拉雅特提斯带。

    2007年04期 345-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3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7 ]
  • 川东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界线附近的锶同位素组成

    胡作维;黄思静;王庆东;王春梅;郜晓勇;

    作为化学地层学的重要分支之一,锶同位素地层学已经逐步成为全球海平面变化、造山运动、古气候和古环境等全球事件研究和对比的有效工具,根据锶同位素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在对样品进行沉积岩组构、化学成分分析和对同期海水代表性评估的基础上,测试了四川东部华蓥山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嘉陵江组界线附近6个碳酸盐岩样品的锶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该界线附近的锶同位素组成与前人公布的早三叠世同期海水的锶同位素组成数据基本一致。锶同位素地层学研究的引入,可望为我国南方海相三叠系飞仙关组和嘉陵江组的年代地层学对比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007年04期 354-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4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34 ]
  •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

    王佰长;张智礼;刘振文;林春明;

    较系统地研究了松辽盆地泰康地区上白垩统姚家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特征,研究表明,泰康地区姚家组仅发育三角洲相一种沉积相类型;垂向上,从姚家组一段到姚家组三段,自下而上、自北而南由三角洲水上平原亚相或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沉积逐渐变为三角洲水下平原亚相或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演化过程可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个时期,不同时期沉积特征表现有差异,总体表现为一个加积到缓慢的水进转变过程,物源来自北部。砂体类型有分流河道砂体、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及决口扇、天然堤与远砂坝砂体。含油性分析表明,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与河口坝微相发育区应是油气富集区,是今后该区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2007年04期 361-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6 ]
  • 地层学杂志第三十一卷总目次

    <正>~~

    2007年04期 423-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