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天文地层学

  • 山东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简介

    姚益民;徐道一;张海峰;韩延本;张守鹏;尹志强;李保利;何青芳;边雪梅;

    综合山东东营凹陷郝科1等6口井的天文地层研究结果提出"东营凹陷新生代天文地层表",表中列出的是"国际地层表(2004)"、"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2000)"和0—65Ma期间天文偏心率405ka周期编号以及东营凹陷孔店组(顶部)至平原组各组的年龄以及东营凹陷新生代51Ma以来3个大的地层不整合:1)沙河街组二段下部,大约33.8—33.4Ma期间405ka周期振幅不明显、100ka周期较强,与南大西洋33.4—33.7Ma和热带太平洋33.6—33.7Ma期间沉积物中显著转折等特征可作对比;2)东营组-馆陶组界线上下,东营组三角洲顶面最后萎缩时间约为24.467Ma,推测由此至渐新世末(23.03Ma),大约近1.5Myr期间本区没有大的湖泊,而是冲积—河流相沉积,中新世初(23.03Ma)快速隆起,直到约18—16Ma开始馆下段的上部沉积,这一区域性角度不整合面形成大约持续5—7Myr;3)上新统-更新统界线上下,根据本区东辛2-4井古地磁和天文地层研究,测出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等4个极性时,求出2.546Ma—1.806Ma期间[明上(上)亚段顶]可能沉积并剥蚀过的地层厚度为129m;1.806—0.908Ma期间,因构造活动本区上升成为高山,第四系平一段底部形成了大的不整合面。

    2007年S2期 423-4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5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28 ]
  • 陆相沉积的天文地层研究方法简介——以井下地层为例

    徐道一;张海峰;韩延本;尹志强;李保利;姚益民;

    通过对我国大陆三十余口井的测井资料研究成果,归纳出对陆相地层进行天文地层研究的方法。介绍了所用的新的天文周期理论值、测井资料的选取及预处理方法,重点说明谱分析的数据点数的选定、不同参数(自然伽玛、自然电位和岩屑)的测井资料谱分析结果的对比,以实例说明如何选定主要优势旋回和AR值,以及FIR数字滤波器的基本性质和数字滤波结果,小波分析的特点和通过小波图进行调频的方法,并介绍了地层单位的延续时间计算和年龄确定方法。

    2007年S2期 431-4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2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45 ]
  • 始新世以来地球轨道偏心率的演化

    尹志强;韩延本;徐道一;姚益民;韩永刚;

    地球轨道要素的变化已作为确定地质年表的一种重要依据。应用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理论计算值来进行小波分析,结果清楚地展示出偏心率值约100ka、405ka、1Myr和2.3Myr等周期成份的随时间变化特征,100ka和405ka周期的振幅强度的变化成反相位关系,2.3Myr周期对100ka和405ka周期成份有调制作用。0—51Ma范围内变化较为稳定的地球轨道偏心率值的变化分析可以为地质年龄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一定的参考。

    2007年S2期 443-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4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1 ]
  • 山东东营凹陷沙河街组纹层年龄估算方法探讨

    李保利;姚益民;张守鹏;张海峰;

    渤海湾盆地位于北纬35°—42°之间,中始新世沙河街组四段上部和三段沉积期间,在气候上属于中亚热带,湖泊水体较为稳定,并出现季节性分层,因此沉积常显示出暗灰和浅灰色的年纹层(或称偶层)。根据不少国内外湖泊纹泥统计和14C测定和频谱分析的对比,认为纹层可以作为地层定年工具。纹层年龄计算方法研究对含油盆地成烃成藏定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东营凹陷年纹层计算方法有两种,或选定含纹层岩芯样品进行岩石薄片和电子探针观察和测定,取得年纹层间隔与元素峰值统计;或选取一段含纹层的测井数据作天文400ka、40ka或20ka周期地层年龄计算。通过两种方法求出东营凹陷通29井等沙三段—沙四上亚段堆积速率的比较,前者薄片和探针方法得到的平均速率为0.1078mm/a,后者天文的方法得到的是0.1280mm/a,两者计算差只有0.0172mm/a。因此应用两种方法来计算地层年龄和对比是可行的。前者求纹层方法更为直观,但岩芯和电子探针的测定费用较大,而相比而言,用油田测井数据作天文地层堆积速率和年龄的计算,在经济上、时间上可能胜于前者。

    2007年S2期 449-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2K]
    [下载次数:2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7 ]
  • 东营凹陷东辛2-4井上新世至全新世天文地层研究

    姚益民;徐道一;张海峰;韩延本;张守鹏;尹志强;何青芳;边雪梅;

    东辛2-4井钻取岩芯0—530.1m,明化镇组上段的上亚段至平原组划分为18个层,其中,下更新统平原组一段(简称平一段)的底作为第四系下界;同时进行了古地磁研究,测定出布容、松山、高斯和吉尔伯特等4个极性时。由于天文地层研究的需要,对90年代古地磁的年龄与"国际地层表"(2004)对比,作了相应调整,确定井深242.5m处的年龄为781ka,274.5m处的为2581ka,452.0m处的为3596ka和529.5m处的为4493ka,井深242.5m和452.0m这两个界线的年龄值作为天文地层计时的标定。研究大致分为两步:①以磁化强度(MI)数值曲线的频谱和小波分析,选定平原组一段102.4m周期和明化镇组上段68.36m周期分别对应于天文偏心率404ka旋回,求出了堆积速率为0.1584mm/a和0.1692mm/a及其他各层位的年龄:井深274.5m处上新统明上(上)亚段顶界的年龄为2546ka,平一段底界的年龄是970ka,不整合的延续时间大约为1.6Myr。②推测明上(上)亚段顶2546—1806ka期间可能沉积了129m地层;而在1806—908ka期间,由于构造活动上升,把原沉积又剥蚀掉了,形成井深274.5m处的一个大的不整合面,对储层孔隙的扩张和压实有重要影响,成为最后二次烃源物质的卸载和封堵。

    2007年S2期 458-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2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68 ]
  • 山东东营凹陷渐新统东营组的天文地层研究

    徐道一;姚益民;张海峰;韩延本;尹志强;何青芳;边雪梅;

    选定东营凹陷牛38、郝科1和利1等3口井东营组进行天文地层研究。以牛38井沙河街组一段顶界31.8Ma作为东营组底界年龄,得到3口井各段的年龄平均值为:东二段底28.406Ma,东一段底25.385Ma和顶界24.467Ma。东营组底界(31.829Ma)大致相当于"中国区域地层表"提出的32Ma的渐新统底年龄,但是与"国际地层表"提出的渐新世鲁培尔阶底界(33.9Ma)相差1.9Myr。东三段底界、顶界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1.829Ma、28.406Ma大致可与中国的乌兰布拉格阶或国际的鲁培尔阶中上部相当;东二段底界至东一段顶界的平均年龄大致相当于塔本布鲁克阶或夏特阶。根据东营组岩石地层与天文地层研究认为,在三角洲沉积过程中,东营组各段界线是穿时的,如东三与东二段界线的年龄相差可达1.4Myr。根据偏心率理论曲线和小波分析,夏特阶底界(28.4Ma)附近的变化可能与偏心率100ka左右理论周期的特殊变化有关。

    2007年S2期 471-4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9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61 ]
  • 山东济阳坳陷始新统-渐新统天文地层界线年龄分析

    姚益民;徐道一;韩延本;尹志强;张海峰;

    山东济阳坳陷沙河街组上部天文地层研究是以牛38井沙三段中亚段顶界年龄34.892Ma作为标定,分析和计算出沙二段下亚段底年龄为33.799Ma、沙段二段上亚段底为33.338Ma、沙一段底为32.940Ma和东营组底为31.829Ma。从天文地层界线年龄分析,沙三段-沙二段界线的年龄大致可对比为"国际地层表(2004)"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3.90Ma,而沙二段下亚段-上亚段界线年龄比国际始新统-渐新统界线的滞后大约600ka。在"中国区域地层表"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2Ma)和"国际地层表"的始新统-渐新统界线年龄(33.9Ma)之差的1.9Myr,大致相当于本区计算的沙一、二段的持续时间。SP数据的小波分析表明,在沙二段-沙三上亚段界线附近,即约33.8Ma之后,约405ka周期开始变得不明显、不规则,幅度亦下降,剧烈突变发生时间在33.4Ma左右。上述界线对应偏心率周期的理论值突变的时间。因此推论始新世-渐新世转折期是偏心率多个理论周期重迭而导致的一个特殊的时期,也是本区沙二段下亚段这段地层形成不整合面的时间,大约在33.8—33.4Ma期间。

    2007年S2期 483-4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3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18 ]
  • 东营凹陷牛38井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米氏旋回的地层响应

    边雪梅;张海峰;姚益民;何青芳;

    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要素周期性变化引起气候旋回变化,进而影响到地质历史中沉积物及生物面貌的旋回变化。牛38井始新统沙河街组三段旋回地层学研究表明,沉积物和古生物对404.8ka的天文偏心率旋回具有明显的响应特征。在一个偏心率旋回之内,随着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位置的变化,气候由热变冷再变热,古生物属种数量、沉积物粒度出现相应的的旋回变化。若以404.8ka偏心率旋回为单位来划分高频层序,可以保证所划分的地层具有异旋回性和严格的等时性。

    2007年S2期 495-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3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40 ]
  • “旋回地层学研究系统”(Version 1.0)简介

    姚益民;张海峰;

    2007年S2期 5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1 ]

生物地层学

  • 东营凹陷东辛2-4井上新世—全新世介形类生物地层

    何青芳;

    东辛2-4井是胜利油田东营凹陷南斜坡上的一口浅层水井,全部取芯,深度0—530.10m,对628块样品进行了系统的介形类化石分析,利用介形类化石组合特征将东辛2-4井进行了地层划分,划分出17个介形类化石组合带,介形类以Ilyocypris gibba-Candoniella albicans陆相组合为主,在28.3—161.0m井段即上更新统平原组出现了海陆交替的介形类化石组合类型,海相介形类化石出现了6次,说明该时期具有6次小规模的海侵现象,海相化石为Echinocythereis dongyin gensis-Neomonoceratina dongtaiensis-Leguminocythereis hodgii组合,这为第四纪海侵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同时将东辛2-4井与SD1和SH2井进行了海侵层的对比,为本区沉积环境变迁提供了依据。

    2007年S2期 501-5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38 ]
  • 济阳坳陷老斜452井介形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邓美寅;淳萍;李家贵;葛瑞全;

    在对济阳坳陷老斜452井的古生物分析中,发现穴状女星介(相似种)Cypridea(Cypridea)cf.cavernosa、蒙阴女星介C.(C.)mengyinensis等介形类化石,说明该地区发育了白垩纪地层。济阳坳陷中生代地层的细分主要是依据区域岩性、电性及孢粉化石等地质资料,但白垩系的岩性、电性与上下地层相似,且化石稀少,缺乏充足的古生物资料,因此难以系统、准确地划分。老斜452井发现介形类化石给济阳坳陷白垩系的细分提供了重要的古生物学依据,为该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翔实的基础资料。

    2007年S2期 508-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3 ]
  • 准噶尔盆地四棵树剖面孢粉组合及三叠系-侏罗系界线

    贺振建;

    在实测四棵树剖面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其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5个孢粉组合:1)Cameratitriletes和Zonotriletes-Protopinus-Cycadopites组合,2)Cyatheaceae-Pinaceae-Cycadopites组合,3)Cyatheaceae-Pinaceae-Quadraeculina-Cycadopites组合,4)Cyatheaceae-Quadraeculina-Piceaepollenites组合和5)Cyatheaceae-Clas-sopollis-Pinaceae组合,分别产于上三叠统的小泉沟群、下侏罗统的八道湾组和三工河组、中侏罗统的西山窑组和头屯河组。根据孢粉组合特征,结合岩性和沉积及区域资料,将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定于38层和39层之间。

    2007年S2期 513-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0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76 ]
  • 孤北洼陷孔店组与沙河街组四段的多重地层划分

    翟慎德;李云新;周玉洁;马光强;彭燕;

    对孤北洼陷孔店组、沙四段生物、岩石、电性及地震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进行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孔三段属灰紫色冲积产物,孔二段发育典型的暗色泥岩,沙四下亚段为红色砂、泥岩,沙四上亚段主要是灰色泥岩,夹有砂岩;电测结果表明:进入沙四下亚段时电阻率曲线相应抬起,沙四上亚段整体是一个低阻段,沙四段顶界划在下斜坡电阻的底部。孤北洼陷地层划分时要注重多重地层划分的方法,单一资料用于划分地层难于反映真实面貌。

    2007年S2期 52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82 ]

古环境、古地形恢复

  •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研究及应用

    冯延状;宋维琪;刘仕友;

    在讨论分析地质方法进行古地形恢复方法的基础上,研究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古地形恢复的技术方法。针对古地形恢复的几个技术关键问题:等时基准面的选取、压实校正系数的求取及差异构造校正进行讨论分析。综合利用各种基本地质成果,同时结合古构造、现今构造特点等,确定出研究区背景校正经验系数为0.2。就研究的方法对实际研究区目的层段进行了古地形的恢复。

    2007年S2期 527-5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7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112 ]
  •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以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为例

    迟昭利;魏旭光;刘立勤;吴修利;

    对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储层岩芯进行观察与描述,在沉积特征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芯的分析化验资料、测井和区域地质背景资料,根据沉积微相和电相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划分出了各小层沉积微相。从沉积微相的分布特点,分析了该区储层(F4)沉积微相的空间演化规律,进而建立了该油田储层(F4)的三维地质模型。

    2007年S2期 532-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70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12 ]

层序地层学

  • 利用测井资料划分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

    吴春文;赵文杰;

    常规测井资料和新的测井技术为研究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提供了可靠的资料,特别是FMI测井资料可以显示出井眼周围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等特征。通过岩芯刻度FMI图像,岩芯或FMI图像刻度常规测井曲线,建立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识别岩性模型,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测井资料识别长、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胜坨油田沙河街组三下亚段可分为五个中期旋回、两个长期旋回和若干个短期旋回。

    2007年S2期 55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8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1 ]
  • 济阳坳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学研究综述

    朱剑兵;谭明友;

    济阳坳的层序地层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历了初始引用、逐步推广到全面应用几个阶段,并在层序地层界面的划分和层序地层发育控制因素及填充模式及高精度层序地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建立了济阳坳陷层序等时地层格架、分析了一、二、三级层序界面特征及体系域划分,确立了3种类型的层序填充模式,分别为干旱盐湖型、深水断陷湖盆型和浅水断陷湖盆型模式,阐述了具有特色的陆相断裂坡折带和低位扇理论,认为同沉积断裂活动对低位扇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另外,在东营、沾化凹陷广泛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济阳坳陷层序地层学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2007年S2期 562-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9 ]
  • 东营凹陷牛庄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分析

    王伟庆;刘宁;田方;

    山东济阳坳陷东营凹陷牛庄地区沙三段层序地层分析是在三级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对沉积体系发育特征和气候旋回单元的识别和解剖,建立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的基本构型。气候旋回包含了从干旱枯水期到潮湿湖泛期的完整过程,沉积响应为受湖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等因素控制的多种方式叠置的湖底扇和前积体等,多期气候旋回叠合构成了湖泊层序的基本面貌。通过气候旋回的识别,可以对不同级别层序间的包含关系,以及高精度层序的内部构成进行分析和讨论。

    2007年S2期 567-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72 ]
  •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

    张海峰;张建中;边雪梅;何青芳;魏秀玲;孟松梅;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主要目的层侏罗系埋藏深,构造形态简单,岩性油气藏是主要的油气藏类型。综合利用腹部地区钻井和地震资料,建立起了该地区侏罗系三级层序地层格架,把侏罗系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Sq1—Sq6)。研究认为,与具坡折带陆相断陷湖盆层序模型相比,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侏罗系层序形成于坡折带不发育或异常平缓的古地理背景下,因而其形成的层序特征也表现出独有的平缓地形特点,且突出表现为不整合面全盆范围内分布,无法依据坡折带划分低水位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厚度薄等特点。受古地形起伏、古气候条件等古地理因素不同的影响,该6个层序形成于3种不同的古地理沉积背景中:潮湿气候平缓斜坡背景(Sq1、Sq2、Sq4)、潮湿气候缓斜斜坡背景(Sq3)、干旱气候平缓斜坡背景(Sq5、Sq6),相应地表现出不同的层序特征。

    2007年S2期 573-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2K]
    [下载次数:3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28 ]
  • 东营凹陷古近系层序地层对成岩规律的控制作用

    张守鹏;刘成东;

    东营凹陷古近系发育了沙四段底界面(T7)、沙四段与沙三段分界面(T’6)及沙二下亚段顶界面(T’2)等3个二级层序界面。根据对储集层成岩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原有的埋藏成岩作用序列不仅受深度的影响,而且受此层序地层所控制,在层序界面附近和层序体内部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据此确定了层序界面附近发育的淋滤、溶解成岩相带和层序体内部发育的黏土矿物转换和化学胶结成岩相带。认识到层序界面通常是流体运移的通道,影响界面上下低水位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内储集层的成岩相展布,对改善储集层储集性能有利;层序体内部储集层成岩差异性明显,储集性往往受到制约。

    2007年S2期 581-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5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26 ]

油气成藏

  • 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地层特征及典型成岩矿物组合研究

    刘宁;张守鹏;王伟庆;郝运轻;

    在对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三段地层特征、成岩矿物在不同构造带分布研究基础上,探讨了自生黄铁矿、含铁碳酸盐等典型成岩矿物的形成及其与油气的关系。针对自生黄铁矿-碳酸盐矿物-自生石英矿物组合,提出了示烃球的新认识并将其分为两大类,I型示烃球主要分布于含油性较好层段,II型示烃球主要分布于烃类活动相对较弱的非含油层段。烃类活动导致自生黄铁矿的形成,这是形成示烃球的重要原因。

    2007年S2期 585-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9K]
    [下载次数:3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65 ]
  • 凸起斜坡带油气藏成藏模式——以东营凹陷滨县凸起单家寺油田为例

    黄金柱;

    通过对滨县凸起周缘油气成藏条件和油气藏分布规律的研究,总结出滨南地区具有两种成藏模式,即成藏动力学模式与"T-S"成藏模式,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向凸起依次分布成藏动力学模式内的自源型成藏类型,它源断块、岩性成藏类型,以及压力释放带成藏类型,总体呈带状分布;而在凹陷边缘,油气则按照"T-S"成藏模式,集中在以超剥带或鼻状构造为背景的地层圈闭中,即滨南地区的尚店—林樊家,单家寺,郑家—王庄等正向构造单元附近,形成大型地层超覆油藏。

    2007年S2期 593-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49 ]
  • 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地层结构与油气保存条件分析

    张守鹏;边雪梅;郝运轻;

    根据对燕山地区地层结构和岩石组成的分析,确定了以洪水庄组、铁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雾迷山组白云岩(储)—洪水庄组泥、页岩(盖),以及铁岭组、下马岭组暗色泥、页岩(生)—铁岭组白云岩(储)—下马岭组泥、页岩(盖)为主的两套生储盖组合。对泥、页岩生烃指标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洪水庄组和下马岭组泥、页岩为主的两套烃源岩。结合地质演化过程的分析,认为燕山地区中、上元古界具有很好的含油气远景。

    2007年S2期 599-6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1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47 ]
  • 王庄油田强水敏性稠油油藏热采开发研究

    时佃海;

    王庄油田位于山东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其主力含油层系沙一段黏土含量高达13%,水敏指数超过70%,属强水敏性稠油油藏。强水敏性成为制约其能否采用注蒸汽开发的关键。为此,在分析形成储层强水敏地质原因的基础上,采用水敏流动试验、高温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利用激光拉曼、X-衍射、核磁和CT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储层水敏机理、热采过程中骨架矿物、黏土矿物和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温度的升高骨架矿物逐步溶蚀、膨胀性黏土矿物发生转化;在温度高于250℃时渗透率可恢复到原始值的80%左右,证明了该类油藏热采开发的可行性;结合热采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建立了强水敏稠油油藏热采储层物性变化模式。该成果在矿场应用中取得理想效果,可为同类油藏的开发提供借鉴。

    2007年S2期 605-6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4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