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金;陈雷;庞科;汉春梅;阳乐;万斌;杨锋杰;
近年来,鲁西地区拉伸系土门群中报道了大量与Rodinia大陆汇聚时间相一致的碎屑锆石,而与Rodinia大陆裂解相关的碎屑锆石非常少见。为此本文对鲁西地区寒武系底部李官组进行了LA-ICP-MS碎屑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测试结果显示李官组碎屑锆石以古元古代碎屑锆石为主体,新元古代碎屑锆石次之,含三个峰值,分别为~756 Ma、~1872 Ma、~2532 Ma。依据地层接触关系以及化石特征,李官组被限定为都匀阶(~514—509 Ma)早期或稍早时期沉积,并可与辽南地区大林子组和淮北地区猴家山组下部进行对比,均为华北克拉通在寒武纪海侵初期最早沉积的一套碎屑岩地层。除~756Ma年龄峰值外,李官组碎屑锆石的年龄均可在华北克拉通找到对应的岩浆事件。依据李官组沉积时间、多数碎屑锆石对应的岩浆事件以及最新的古地理模型,华北克拉通很可能是李官组碎屑锆石的源区。~756 Ma碎屑锆石与Rodinia大陆裂解的时间一致,被解释为与裂解相关的岩浆活动在鲁西地区的记录。
2020年02期 v.44 11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6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6 ] - 孙康;胡永亮;关成国;孙云鹏;王伟;高云鹏;
埃迪卡拉纪普遍缺乏有效的同位素年龄和生物地层资料,碳同位素(δ~(13)C_(carb))常用来作为其内部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准。目前,关于埃迪卡拉纪扬子地台δ~(13)C_(carb)地层的研究多集中在中上扬子区,扬子地台东缘下扬子区的研究则较少。本文详细分析了扬子地台下扬子区邵家山剖面地层序列和δ~(13)C_(carb)特征,发现邵家山剖面以碳酸盐岩为主,为该时期典型的浅水相沉积;δ~(13)C_(carb)值分布范围为–2.6‰~5.7‰,均值为0.9‰±0.3‰。剖面的下部、中下部、中上部以及上部的δ~(13)C_(carb)负漂移幅度分别为1.6‰、4.1‰、7.6‰和3.2‰,可分别对应峡东地区的EN1/CANCE、EN2/BAINCE、EN3/DOUNCE和EN4/BACE。对比分析扬子地台典型的8个浅水相剖面发现:盖帽白云岩广泛发育EN1/CANCE,δ~(13)C_(carb)分布在–6‰~0‰之间;EN3/DOUNCE在各剖面均有发育,漂移幅度均大于4‰,最大可达15.6‰; EN2/BAINCE仅在峡东地区的剖面发育,漂移幅度可达8.2‰; EN4/BACE在大多数剖面发育,漂移幅度为1.2‰~8.7‰。其中, EN4/BACE可作为广泛采用的埃迪卡拉系—寒武系界线的划分依据,而EN1/CANCE和EN3/DOUNCE可作为扬子地台埃迪卡拉系内部地层划分对比的重要标志。
2020年02期 v.44 13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9K] [下载次数:3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61 ] - 尚晓冬;刘鹏举;
本文首次报道并描述湖南张家界地区田坪剖面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下部燧石条带中发现的疑源类微体化石,经系统鉴定共5属6种和1个不定属种,包括Appendisphaera grandis,A.tenuis,Cavaspina acuminata,Megasphaera inornata,Mengeosphaera gracilis,Tanarium tuberosum,Acritarcha gen.et sp.indet.。新的化石材料扩大了华南埃迪卡拉纪早期微体生物群的分布范围,这些疑源类属种在分类学上同华南地区及全球其他埃迪卡拉纪微体化石组合相似,为生物地层学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古生物数据。虽然所发现的化石属种数量较为有限,同其他地区的精确生物地层对比关系尚不能建立,但由于包含Tanarium tuberosum,故将当前的生物组合与Tanarium tuberosum-Schizofusa zangwenlongii组合带相对比。此外,在Tanarium tuberosum膜壳内发现许多大小一致的球状内含物,可能是其生殖阶段的子细胞,为研究埃迪卡拉纪具刺疑源类的生物亲缘关系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2020年02期 v.44 150-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0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51 ] - 施振生;王红岩;林长木;孙莎莎;金惠;郝翠果;陈胜;张蓉;
古地形影响着黑色页岩的累计厚度、储层品质和含气性。综合研究威远—自贡地区582.57km~2三维地震全覆盖、多轮二维、11口井及4根岩芯资料表明,该地区WF1—LM4笔石带发育时期的古地形为"一缓坡、一鼻隆、一台地、一中心"分布格局。缓坡位于自203井—威202井—威201井一线,为川中古隆起的水下自然延伸,地形坡度小,地层厚度相对较薄;鼻隆位于威203井—威205井—内江地区,与川中古隆起相连,地形坡降相对较小,形态上为鼻状;台地分布于邓探1井—富顺地区,隆起幅度相对较小;沉积中心位于威远—自贡—威206井区,水深较大,水体还原性较强。WF1—LM1带发育期,威远小型鼻隆分布于威204井—威206井之间,五峰期分布面积63 km~2, LM1带分布面积45 km~2; LM2—LM4带发育期,鼻隆分布于威202井区,面积仅29 km~2。古地形差异表现在页岩厚度、地震反射特征和笔石带等方面。沉积中心区地层厚度最大,由沉积中心向两侧上超尖灭,笔石带减少或缺失。古地形差异造成页岩储层厚度、品质及含气性等差异,沉积中心区页岩储层最厚、TOC含量、脆性矿物含量、孔隙度及含气量均最高,单井测试产量大于15万方/天。综合地层厚度和储层品质,本研究认为沉积中心区是Ⅰ类有利开发区,斜坡区是Ⅱ类有利开发区,鼻隆区是Ⅲ类页岩气开发区。
2020年02期 v.44 163-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7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51 ] - 杜圣贤;张园园;李越;张尚坤;刘凤臣;宋香锁;穆西南;周腾飞;周瑶琪;卢辉楠;
山东日青威盆地青岛地区中生代断陷构造盆地沉积下白垩统龙旺庄组和灵山岛组碎屑岩。即墨东北部丁字湾剖面龙旺庄组发现陆相遗迹化石Skolithos和Thallassinoides两个属,在灵山岛剖面灵山岛组海相地层中可见微生物成因的皱饰构造。这些原地生物-沉积证据表明早白垩世海水并未完全退出青岛地区,日青威断陷盆地内同时存在陆相和海相沉积。
2020年02期 v.44 174-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5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7 ] - 刘阳;王军礼;李建国;汤超;钟延秋;谷社峰;魏佳林;杨帅;
近年来在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及周边上白垩统四方台组中发现了砂岩型铀矿体,对四方台组的进一步细分及横向对比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本文通过地层岩电组合模式、层序地层特征等方法对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的四方台组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四方台组由下至上可细分为三部分,发育两个完整的三级层序(SQ1和SQ2)。四方台组下部岩性为厚层状红色、灰色、灰绿色砂岩、含砾砂岩,为SQ1的LST;四方台组中部岩性为红色、灰绿色泥岩、粉砂质泥岩,为SQ1的EST和HST;四方台组上部岩性为厚层状灰色、灰绿色砂岩与泥岩互层,发育完整的SQ2。砂岩型铀矿化对层位有明显的选择性,主要赋存于四方台组下部低位体系域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流河道中。这一研究成果为松辽盆地北部四方台组砂岩型铀矿成矿预测提供了理论支撑,也为四方台组地层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2020年02期 v.44 1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3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3 ] - 卫蕾华;贺为民;张洋;宋晓鹏;张峰;刘露洋;杨杰;
本文基于驻马店市控制性钻孔BK2的古地磁测试分析、ESR样品测试、孢粉分析,对该孔第四系进行研究。结果认为:BK2孔沉积了早更新世冲湖积地层、中更新世中期冲洪积地层,二者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关系,缺失中更新世早期沉积地层以及中更新世晚期(含)以来沉积地层。早更新世和中更新世沉积的地层分界位于深度48.0 m处。其中,深度48.0—156.2 m属于早更新世中期、晚期沉积地层,深度1.5—48.0 m属于中更新世中期沉积地层。钻孔总体记录了早更新世中期(深度119.7—154.6 m)温干气候、晚期(深度48.0—119.7 m)冷干气候;中更新世中期(深度3.7—48.0m)温干气候,缺失中更新世早期的冷干气候记录。BK2孔第四纪地层沉积速率的变化是由该区域第四纪沉积气候环境演化和第四纪震荡性构造(升降)运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0年02期 v.44 191-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