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旋回地层

  • 旋回地层学和天文时间带

    吴怀春;房强;

    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lobal Stratotype Section and Point, GSSP)定义了地质时期大部分年代地层阶的底界,但无法对地层阶内部单元(单位层型)进一步划分和对比。本文对旋回地层学原理及其应用进行简要介绍,认为高分辨率旋回地层学和天文年代学识别出时间周期稳定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可为完整的沉积序列提供高分辨率的年代学约束,进而提出天文时间带的概念,即:将地层中受天文轨道作用力控制的沉积旋回校准至周期稳定的天文目标曲线(如偏心率、斜率、岁差)后形成的具有年代学意义、有全球对比潜力的地层时间单元。本文对天文时间带在新生代应用的经典范例进行介绍并探讨将其引入中生代和古生代的可能性。天文时间带是全球年代地层标准的有益补充,可使标准的地质年代、高分辨率综合地层及天文年代相结合。天文时间带在地质时间上既不受地层阶跨度的影响,又可为其单位层型的建立提供重要依据。

    2020年03期 v.44 227-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7K]
    [下载次数:1754 ] |[网刊下载次数:827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415 ]
  • 前寒武纪旋回地层学研究的进展与挑战

    刘光泓;张世红;吴怀春;

    前寒武纪占据地质历史绝大部分时期,在大气成分、古气候、生命和超大陆聚散等方面表现出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和演化。近年来人们在全球范围内前寒武纪地层中识别出大量可靠的米兰科维奇旋回记录。借助各类沉积旋回分析,有望建立地球早期演化高分辨率年代框架,获取行星轨道相互作用资料并重建天体动力史。本文在简要回顾旋回地层学理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前寒武纪旋回地层学研究的主要范例,分析了原始气候替代性指标、重建天体动力模型、复杂气候模型和古地理不确定性等前寒武纪旋回地层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和主要挑战,尝试性地提出了这些问题的解决思路。

    2020年03期 v.44 239-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8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51 ]
  • 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中—下部旋回地层学研究

    薛乃华;王伟;关成国;房亚男;赵向东;张海春;

    华南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记录了多次碳同位素负漂移事件(例如:EN1/CANCE、WANCE、EN2/BAINCE),并产出"蓝田生物群"、"瓮安生物群"和大型带刺疑源类等化石生物群。然而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年代格架,使得这些地质事件的年龄及地层对比问题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使用自然伽马测井曲线作为古气候替代指标,对宜昌地区九龙湾岩芯陡山沱组中—下部沉积地层进行了高分辨率旋回地层学研究,发现该段约1m的沉积旋回代表405 kyr的长偏心率周期。根据长偏心率周期进行天文年代校准,并采用九龙湾岩芯陡山沱组Ⅱ段底部火山灰层的锆石TIMSU-Pb年龄(635.2±0.6Ma)作为绝对年龄锚点,得到陡山沱组Ⅱ段顶部年龄为591.4±0.6Ma,并将EN2/BAINCE结束年龄约束为约591 Ma,这远早于Gaskiers冰期发生的时间(约580 Ma)。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陡山沱组中—下部所记录的古环境和生物演化事件提供了高分辨率年代格架。

    2020年03期 v.44 250-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5K]
    [下载次数: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2 ]
  • 中二叠世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的天文年代学约束

    赵晓逸;房强;吴怀春;王训练;

    中二叠世卡匹敦期发生了两次碳同位素漂移事件,但由于缺乏高精度年代学的约束,其发生机制目前尚存争议。本研究对四川宣汉渡口剖面茅口组共62个碳酸盐岩样品进行无机碳同位素分析,识别出卡匹敦早期的"Kamura"正漂移事件和卡匹敦晚期的负漂移事件,并将其与华南同期事件进行对比。通过剖面已建立的万年级"浮动"天文年代标尺的约束,将发生于Jinogondolella postserrata牙形石带中"Kamura事件"的两个δ~(13)C_(carb)尖峰持续时间确定为~28万年,第一个尖峰与地轴斜率高振幅期间导致的海洋高生产力相关,第二个尖峰或与峨眉山火山活动致使的海洋缺氧事件相关。J. xuanhanensis牙形石带中的δ~(13)C_(carb)负漂移事件发生于"Kamura事件"第二个尖峰后的83万年,持续时间较长(~115万年),速率较慢(~0.07‰/万年),推测此次事件可能是由全球海平面缓慢下降导致,或与火山活动导致的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气体大量释放无关。

    2020年03期 v.44 260-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9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00 ]

学术论文

  • 云南永善苏田剖面寒武系沧浪铺组层序地层与沉积特征

    文舰;彭军;陈友莲;褚江天;邓思思;戴鑫;

    为进一步加强对云南地区沧浪铺组层序地层和沉积特征的认识,本文以野外露头剖面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露头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对云南永善苏田剖面寒武系沧浪铺组做了详细的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沧浪铺组可划分为2个Ⅱ型三级层序(SQ1和SQ2),均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层序界面以岩性岩相转换面为主;沧浪铺组主要发育石英砂岩、泥晶灰岩、内碎屑灰岩、泥页岩4种岩石类型,可划分为陆棚相、滨岸相、等斜缓坡相3种相。

    2020年03期 v.44 268-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5K]
    [下载次数:4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09 ]
  • 晚泥盆世F-F大灭绝事件研究进展

    王玉珏;梁昆;陈波;宋俊俊;郭文;乔丽;黄家园;郄文昆;

    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的生物灭绝事件是显生宙以来五大生物灭绝事件之一,导致海洋中至少80%的物种消亡、群落结构明显更替、地史时期最大的后生动物礁系统彻底崩溃,深刻改变了地球生命的演化进程。受泥盆纪多种时间尺度作用力的综合影响, F-F生物事件的灭绝模式复杂,并非以短时间内极高的生物灭绝率为主要特征,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循序的、渐进式的灭绝过程。频繁的海平面升降、海洋缺氧和泥盆纪温室地球极热条件下的气候快速变冷等多因素综合作用是造成F-F生物大灭绝的主要原因。晚泥盆世西伯利亚板块和俄罗斯地台上大规模的火山作用可能是造成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候环境发生剧变的最终触发机制,同时陆地植物演化和全球构造活动在百万至千万年时间尺度上的反馈机制亦起重要作用,最终导致F-F之交全球气候异常突变、浅海区域海洋缺氧和F-F生物大灭绝。

    2020年03期 v.44 277-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81K]
    [下载次数:1340 ] |[网刊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63 ]
  • 辽西南部中生代地层序列及特征

    李晓波;王旖旎;梁琛岳;李博阳;郑常青;张梅生;

    辽西南部兴城、葫芦岛等地中生代地层由老到新可划分为下三叠统红砬组、中侏罗统海房沟组、中—上侏罗统髫髻山组、上侏罗统土城子组以及下白垩统义县组。红砬组分布在杨家杖子和喜鹊沟向斜内,海房沟组主要分布于兴城龙回头盆地,髫髻山组和土城子组分布于金岭寺—羊山盆地南端的娘娘庙、杨树湾一带,义县组主要分布在小德营子、新台门和兴城—老滩等地。南票虹螺蚬地区原定"红砬组"的叶肢介化石组合所在层位有可能属于乐平统蛤蟆山组,白马石中华史麦斯果植物群化石层的归属和时代尚需进一步研究,新台门和高桥地区产热河生物群化石的湖相沉积夹层属于义县组。本区中生代地层缺失较多,海房沟组和义县组均存在不整合于新太古代花岗岩之上的情况,是本区独特的燕山运动地质记录,并且表明山海关古陆/隆起在中生代仍然影响着辽西地区的沉积古地理格局。

    2020年03期 v.44 299-3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0K]
    [下载次数:5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76 ]

地层新知

  • 华北地台东部寒武系崮山组(古丈阶)研究新进展

    任咣营;袁金良;孟凡巍;高健;赵艳;郭颖;杨飞;

    本文以山东济南市九龙山剖面为主剖面,考察了山东、河北、安徽、辽宁等地的12条剖面,经对比和综合研究,对崮山组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进行了重新界定。崮山组底界以灰色或青灰色页岩夹灰色薄层瘤状灰岩出现为标志(在九龙山剖面为第93层);而顶界划在浅灰色竹叶状灰岩夹页岩之上,以暗红色和深灰色薄层含海绿石灰岩的底部(在九龙山剖面为第152层)作为炒米店组的开始。在华北地台的东区,本研究将崮山组(自下而上)划分为9个三叶虫带(组合带):Damesella paronai-Ajacicrepida ajax组合带;Damesella paronai-Teinistion typicalis组合带;Wongia (=Cyclolorenzella或Jiulongshania) rotundata带;Wongia triangulata带;Wongia subcylindrica带;Wongia regularis带;Neodrepanura-Liostracina tangwangzhaiensis组合带;Neodrepanura premesnili带和Diceratocephalus armatus带。此外,在炒米店组底部新建了Liostracina simesi-Placosema convexa组合带,作为华北地台崮山阶(古丈阶)最上部的一个三叶虫带。为不同地区和相区的同期地层对比提供了宝贵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2020年03期 v.44 310-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9K]
    [下载次数:4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502 ]
  • 大杨树盆地中部甘河地区含被子植物化石地层新知

    张立军;初航;王鑫;韩刚;高飞;

    大杨树盆地位于大兴安岭北段,最近在该盆地中部的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甘河地区发现大量保存精美的被子植物化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火山岩和碎屑岩中锆石测年和生物地层对比等手段,确定这些化石产出层位是上白垩统嫩江组1段,时代位于Santonian晚期—Campanian早期之间,属于松花江生物群分子。这些被子植物化石的发现对研究白垩纪被子植物谱系发生和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

    2020年03期 v.44 326-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41K]
    [下载次数:1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