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特约评述

  • 中国奥陶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张元动;詹仁斌;甄勇毅;方翔;张俊鹏;

    以统一的时间轴为标尺,本文对我国奥陶纪年代地层、生物地层、化学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同时对全球海平面、磁极性反转、古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长周期全球变化,以及奥陶纪重大生物和地质事件进行简要总结、讨论和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应重点关注和聚焦以下若干科学问题:1)奥陶系底界问题;2)奥陶系"阶"的时限长短不均衡,有必要进行再划分;3)我国奥陶纪地层并不连续和完整,需要重新认识;4)追求更高精度的地层划分对比; 5)奥陶纪长周期变化及快速生物和地质事件的过程和发生机制。

    2020年04期 v.44 339-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9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6 ]

奥陶系专题

  • 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的奥陶系

    方翔;李文杰;于深洋;甄勇毅;张元动;

    本文系统梳理了前人对西藏南部和中部地区奥陶纪地层的建组和划分对比工作,提出这些地区最新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方案。对西藏南部聂拉木地区的甲村群、中部申扎地区的柯耳多群和察隅地区的桑曲组的定义进行厘定;介绍3个新建的岩石地层单元,分别是甲村群中的阿当组、柯耳多群中的知洼作古组及桑曲组中的白云质灰岩段。结合近年来发表的研究成果,将这些地区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与华南、华北及澳大利亚等地进行精确对比,为进一步开展西藏地区奥陶纪岩相和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

    2020年04期 v.44 349-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85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22 ]
  •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晚奥陶世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意义

    成俊峰;董少峰;陈中阳;

    本研究对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3口典型钻井岩屑样品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揭示盆地腹地中—晚奥陶世碳同位素变化特征,并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对比,探讨碳同位素作为井下奥陶系精细划分和对比标志的可行性。除少量样品因受后期成岩作用改造具有明显偏负的δ~(13)C值外,绝大多数样品保持较好的碳氧同位素值纪录。整体而言,在达瑞威尔期之前,δ~(13)C值分布较为稳定,略有偏负,大致在-1.0‰附近变化;此后,δ~(13)C值逐渐增大至+2‰并呈现出振荡性变化的特征。本研究识别出两次正漂移事件,分别对应国际上的达瑞威尔期中期碳同位素正漂移(MDICE)和凯迪早期的碳同位素正漂移(GICE)。其中,顺北地区井下的MDICE正漂移幅度较世界其他地区报道的略微偏低,GICE正漂移事件与其他地区发现的特征基本一致,可作为塔里木盆地井下中—晚奥陶世地层精细划分和对比的识别标志。

    2020年04期 v.44 366-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7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14 ]
  • 重庆綦江中—晚奥陶世稳定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及其意义

    张竹桐;曾敏;

    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同位素值(δ~(13)C)能够有效反应原始大洋的碳同位素组成,广泛应用于全球尺度或者区域地层对比,近十年来是地层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对重庆市綦江区安稳镇观音桥剖面进行系统的碳、氧同位素采样与分析,在宝塔组中识别了一次显著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GICE(Guttenberg Carbon Isotope Excursion),并将GICE分为两段(G1和G2)用于地层对比;其峰值段对应牙形类Hamarodus brevirameus带。通过与其他板块的同期事件对比,显示扬子地区的GICE事件及其次级波动具有重要的全球对比意义,可能是对全球古海洋环境变化和奥陶纪生物大辐射的一次响应。

    2020年04期 v.44 373-3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03K]
    [下载次数:4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61 ]

学术论文

  • 安徽宿州新元古界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特征及成因讨论

    孙云鹏;郎咸国;欧阳晴;周传明;

    臼齿构造(Molar-tooth structures)在全球中—新元古代浅水碳酸盐岩地层中广泛发育,其特殊形态及矿物组成、时空分布特征及缺乏现代类比物都使其成因成为难解之谜。近年来,气体扩散-迁移模型提出的臼齿裂隙形成及微亮晶方解石的快速充填机制引起了广泛讨论。本文对安徽省宿州市沟后剖面望山组上部地层中发育的臼齿碳酸盐岩开展了岩石学和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望山组臼齿碳酸盐岩中臼齿及围岩的δ~(13)C值分布范围具有一致性,二者不具有系统性差别。中—新元古代广泛分布于浅海地区的硫化楔可能为臼齿碳酸盐岩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望山组叠层石碳酸盐岩与臼齿碳酸盐岩在地层中的交替出现可能指示二者形成时浅海水体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

    2020年04期 v.44 386-4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60K]
    [下载次数:3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41 ]
  • 新疆哈密晚石炭世企鹅山组火山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

    高璐;张雄华;李浩;张孟;李黎;周寅生;

    新疆哈密库木塔格沙垄地区上石炭统企鹅山组发育多套含藻礁的碳酸盐岩沉积,该碳酸盐岩沉积及邻近层位均出现多套火山碎屑和碳酸盐的混合沉积。目前,火山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的研究鲜有报道,该类岩石类型的分类命名也尚无讨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该类岩石的野外分布状态、矿物组成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讨论该类岩石的分类命名,并进一步探讨其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内企鹅山组的火山碎屑-碳酸盐混合沉积主要为同一岩层内火山碎屑组分和碳酸盐组分混合沉积,在岩性上表现为碳酸盐质-火山碎屑混积岩、含火山碎屑-碳酸盐混积岩、火山碎屑质-碳酸盐混积岩等。就成因而言,该类混合沉积可分为相缘渐变混合沉积、事件突变混合沉积、原地混合沉积。

    2020年04期 v.44 401-4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8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58 ]
  • 青海上二叠统—三叠系石关组和巴颜喀拉山群地层层序及其孢粉组合

    冀六祥;彭辉平;欧阳舒;罗伟;古风宝;刘锋;

    2000年《中国地层典》将巴颜喀拉山群划分为下、中、上三个亚群(统),但未建组。本文回顾了青海省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的研究历史和现状,在前人地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此群的地层分布和层序做了系统归纳、整理、补充和修正,明确了前人命名剖面并增补选层型。经数十年的研究,现已查明青海三叠系三个统(亚群)在北带、中带和南带的发育、分布情况,以下三叠统为主,中—上三叠统少量出现或断续分布。本文在巴颜喀拉山下亚群建立池塘组和昌马河组,中亚群建立甘德组,上亚群建立达日组,并分别指定它们的正层型、副层型及参考剖面。玛沁县昌马河地区三叠系产双壳类、菊石或珊瑚等化石,可作为区域地层对比的重要参考。主要根据孢粉组合,将原池塘群、布青山群和浩斗杂阔尔群都归于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新建的池塘组产出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Veryhachium孢粉组合,昌马河组产出Limatulasporites-Cycadopites-Tubermonocolpites-Micrhystridium组合。巴颜喀拉山群之下为乐平统(上二叠统)石关群,含有■Palaeofusulina和腕足类Squamularia waagenii等海相动物化石,以及Klausipollenites schaubergerii-Jugasporites delasausei孢粉组合。本文建立石关组,将这套地层归入其中,并指定层型和参考剖面。

    2020年04期 v.44 411-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03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52 ]
  • 浙江义乌上白垩统金华组滨湖相红层中的遗迹化石

    吴灏;丁奕;金幸生;杜天明;郑文杰;李越;

    浙江金衢盆地上白垩统金华组湖相红层总厚度超过2000m,义乌观音塘剖面金华组薄—中层红色粉砂岩和泥岩出露厚度约20 m,层面上保存的波痕、泥裂等沉积构造指示当时该地区是湖底经常暴露的滨湖地带。实体化石稀少,仅见少量植物化石碎片,但粉砂、黏土沉积时因含水可塑性,记录了大量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活动遗迹。本文首次报道其中无脊椎动物形成的遗迹化石,包括Arenicolitesisp.(沙蠾迹未定种)、Skolithos magnus (大石针迹)、Skolithos isp.(石针迹未定种)、Scoyenia isp.(斯科茵迹未定种)、Thalassinoides isp.(海生迹未定种)、Cochlichnus anguineus (蛇形螺丝迹)、Palaeophycus isp.(古藻迹未定种)、Planolites beverleyensis (贝利弗漫游迹)、Helminthopsis isp.(拟蠕形迹未定种)和Circulichnis isp.(圆环迹未定种)。遗迹化石多样性指示滨湖区动物活动频繁,形成复杂生态系统。

    2020年04期 v.44 428-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03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2 ]

地层新知

  • 贵州剑河交榜剖面杷榔组层序地层的初步划分

    王立亭;王雪华;杨巍;赵元龙;陈争鹏;

    贵州剑河交榜剖面杷榔组发育完整、化石丰富,是开展层序地层研究的良好剖面。据岩石和古生物组合特征,杷榔组跨越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和第四阶,可识别出11个基本层序。基本层序结构及地层型式综合研究表明,杷榔组为一个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构成的Ⅱ型三级层序。寒武系第二统第四阶底部带化石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 (乔氏节头虫)于海侵体系域中上部(距离杷榔组底部85.8 m)始现。杷榔生物群则主要富集于高位体系域底部(距杷榔组底部160—166 m)的灰绿—灰黄色薄—中薄层粉砂质泥岩及层纹状粉砂质泥岩中,化石丰度和分异度较高,具原地与准原地埋藏的混合特征,其保存与风暴作用关系密切。

    2020年04期 v.44 439-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43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83 ]
  • 湖北神农架地区埃迪卡拉纪管状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杨犇;尚晓冬;Michael Steiner;刘鹏举;

    埃迪卡拉纪晚期出现的管状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具有重要的地层指示意义。笔者近期于神农架地区水磨山剖面和天燕剖面灯影组顶部含砾白云岩中发现典型管状化石组合,包括Cloudina lucianoi、Sinotubulites baimatuoensis及一些壳体光滑的管状化石。此次发现扩大了此类化石在扬子板块的分布范围。结合其产出层位及化石组合特征,据此提出神农架地区含管状化石层位可与陕西宁强灯影组高家山段—碑湾段和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管状化石层位相对比。

    2020年04期 v.44 448-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9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56 ]

简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