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链接
网站访问量
黔北—渝南地区上奥陶统观音桥层沉积特征与沉积环境
赵子腾;李昌昊;时志强;赵安坤;王东;四川盆地东南缘广泛发育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奥陶系顶部发育观音桥层碳酸盐岩,其中蕴含了赫南特冰期发展、古海洋条件变化及生物集群灭绝等丰富的古环境、古气候与古海洋信息,而前人对其沉积特征、成岩演化及沉积环境研究较少,致使观音桥层的地质信息未被充分识别。本次研究在野外剖面观察和采样基础上,以显微薄片观察、碳氧同位素及电子探针测试等方法综合分析了黔北—渝南地区观音桥层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发现,在黔北地区多个剖面观音桥层以灰岩为主,厚度偏大,局部可达数米,主要为生屑灰岩,含珊瑚化石,推测研究区受当时特殊的古地理环境制约:赫南特冰期之后,在相对浅水区海水温度回升较快,有利于暖水的四射珊瑚发育,且局部地区碳酸钙生产力相对较高,导致厚度较大的观音桥层灰岩发育。而在渝南等地的相对深水区,观音桥层主要为灰质白云岩,厚度一般小于0.5m,白云石含量普遍大于50%,呈微晶—粉晶结构,含典型冷水的赫南特贝化石。白云岩的碳、氧同位素较同时期其他碳酸盐岩地层偏负,推测是成岩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所致。
重庆梁平地区乐平统(上二叠统)地层划分和沉积环境演变
石学文;杨雪;徐东来;杨雨然;袁东勋;马衍淳;王青;李润彤;张景缘;张赛柯;王玥;黄兴;牟林;郑全锋;川东北二叠系大隆组是目前国家页岩气勘探的重要靶点。然而,诸多基础地层学问题给该领域的油气地质工作者带来争议和困惑。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对重庆梁平地区的DY1井和D201井的乐平统岩芯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地层学、牙形类生物地层学和无机碳同位素地层学研究。将两口井的乐平统划分为两组四段,包括吴家坪组的王坡页岩段和吴家坪灰岩段,以及大隆组的明月峡段和朝天段;在D201井乐平统取芯层段建立了4个牙形类化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C.liangshanensis带、C.?transcaucasica带、C.wangi带和C.subcarinata带;构建了DY1井二叠系-三叠系界线附近高分辨率的无机碳同位素曲线。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重庆梁平地区乐平统综合地层框架,并论述了该区乐平世的沉积环境演变。重庆梁平地区乐平统综合地层框架的建立,对澄清和解决当前该区二叠系油气勘探所面临的基础地层学问题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琼东南盆地超浅层乐东组高精度层序与年代地层格架
罗威;裴健翔;王亚辉;梁刚;刘海钰;本文以琼东南盆地深水区超浅层最新钻井为基础,通过岩性旋回特征、微体化石生物事件、地震反射特征及陆架坡折迁移规律的分析、全球冰期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厘定了乐东组层序与年代地层格架,指出乐东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9个四级层序,被10个地震波界面分割。3个三级层序自下而上分别对应于乐三段、乐二段和乐一段。其中,乐三段可划分为5个四级层序,乐二段可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乐一段可划分为2个四级层序。各层序界面的年龄如下:S20约2.19 Ma; S18约2.10 Ma; S17约1.89 Ma; S16约1.76 Ma; S15约1.59 Ma; S14约1.34 Ma;S12约0.93 Ma; S10约0.68 Ma; S08约0.28 Ma。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盆地周缘北部海南隆起和西部昆嵩隆起两大物源对乐东组的差异影响,明确了砂体的沉积类型、发育期次及纵向演化,可为超浅层油气的勘探提供基础地质支撑。
南川三泉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小河坝组电性特征基干剖面的建立与应用
谭兵;张锦让;熊益学;屈海洲;陆明印;娄焘;林茂;邓力菁;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小河坝组已历经90年的研究。小河坝组以碎屑岩为主,但因缺乏有效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标志,制约了该组作为油气勘探目标层的准确识别。本文选取重庆南川三泉木关岩剖面为主要剖面,开展小河坝组岩性和电性特征等相关研究。木关岩剖面小河坝组与下伏龙马溪组、上覆韩家店组均为整合接触关系。小河坝组内部出现较厚泥质层,自然伽马值明显增加,以“高值齿形”特征出现为界线标志划分出上、下两段:下段岩性自下而上呈现出粉砂岩—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的粒度变化;上段由泥岩、粉砂岩逐渐变化为细砂岩、中砂岩;小河坝组沉积水深变化经历了一个由浅变深后再变浅的过程。伽马值曲线在小河坝组底部呈“箱形、齿形”,中上部为“漏斗—钟形”,整体伽马值显示为“顶、底部小,中部大”的趋势。确定南川三泉木关岩小河坝组剖面为电性特征基干剖面,其电性特征为标定小河坝组顶底和内部分段界限提供了新方案,对区域地层的划分对比,特别在油气勘探过程中标定小河坝组的顶、底界面具有重要意义。
湖北荆—当盆地九里岗组沉凝灰岩锆石U-Pb测年及意义
杨良哲;苑金玲;赵璧;陈超;李姜丽;吴奎;晚三叠世是地球生命演化的重要时期。鄂西秭归盆地、荆—当(荆门—当阳)盆地发育相对完整的上三叠统,富含植物化石,是区域大地构造、古气候研究的理想对象。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荆—当盆地九里岗组下部沉凝灰岩夹层年龄236.7±0.9Ma(MSWD=0.83,n=15),该年龄与前人在秭归盆地获得的巴东组二段凝灰岩夹层年龄237.5±2 Ma误差范围内一致,均位于卡尼期底界(~237 Ma)附近。荆—当盆地九里岗组、秭归盆地巴东组近同期的凝灰岩夹层上、下部分的古生物化石和碎屑锆石年龄谱均可较好对比,进一步证明两个凝灰岩年龄的可靠性。秭归盆地巴东组中上部可能跨度到卡尼期,荆—当盆地九里岗组中下部可能跨度到拉丁期。秭归盆地、荆—当盆地中—晚三叠世岩石地层可能具有穿时性,秭归盆地九里岗组沉积时间晚于荆—当盆地。由于鄂西九里岗组表现为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因此秭归盆地海—陆沉积转换的时间可能滞后于荆—当盆地,这为华北、扬子克拉通自东向西剪刀式拼合提供了新的证据。
巴基斯坦北部小喜马拉雅区Abbottabad组Sirban段寒武纪小壳化石的首次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Shehryar AHMED;潘兵;Malik Muhammad Saud Sajid KHAN;李国祥;Muhammad QASIM;罗翠;孙晓娟;朱茂炎;小壳化石是寒武系纽芬兰统年代地层划分和全球对比的主要生物地层学依据。长期以来,喜马拉雅西侧的巴基斯坦北部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较为零星,导致该地区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序列的划分缺乏统一认识,相关地层时代归属十分不清晰。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的支持下,作者对巴基斯坦北部隶属于小喜马拉雅区的Hazara盆地东部前寒武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Hazara组、Kakul组、Abbottabad组和Hazira组开展详细研究,首次在Kalu-di-Bandi剖面Abbottabad组Sirban段顶部硅磷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小壳化石组合。该小壳化石组合属种相对丰富,含有Anabaritestrisulcatus、Protohertzinaanabarica、Conothecasubcurvata、Hexangulaconularia formosa、Olivooides multisulcatus、Maikhanella pristinis、Lopochites latazonalis、Siphogonuchites sp.及Spirellus columnaris等分子。上述属种组合面貌常见于华南、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伊朗、蒙古及西伯利亚的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地层中,其中A.trisulcatus和P.anabarica是这一化石组合带中的标准分子。因此,本文以A.trisulcatus和P.anabarica的共同出现为标志,将Sirban段顶部的小壳化石组合命名为Anabarites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时代上归属为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该化石组合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存在寒武纪幸运期地层记录,寒武系底界应位于Abbottabad组Sirban段内某个层位(不过确切的界线位置仍需将来进一步的生物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工作进行校对),同时也修正了前人将该地区寒武系底界置于Hazira组与Abbottabad组界线处或Abbottabad组与Kakul组界线处的观点。对比研究发现,Sirban段中的化石组合分子与华南A.trisulcatus-P.anabarica组合带面貌非常相似,且共有一些特征属种,支持寒武纪纽芬兰世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区与华南之间的生物群存在较强联系、古地理位置很可能较为靠近的观点。
华南二叠纪紫松期——罗甸期(虫筳)类生物地层再研究
王玥;汪泽坤;黄兴;二叠纪紫松期至罗甸期是晚古生代冰川从巅峰走向消融的转折期,精确的地层格架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华南二叠纪海相地层中(虫筳)类化石丰富,是该时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参考。受冰川影响,华南这一时期处于低水位期,沉积相分异显著,(虫筳)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困难。为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常见(虫筳)类属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分析,包括Robustoschwagerina、Zellia、Eoparafusulina、Schwagerina cushmani、Darvasites、Chalaroschwagerina、Staffella、Pseudoendothyra和Nankinella等,以探究这些属种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对紫松阶至罗甸阶(虫筳)类化石带进行横向对比。其中,Pseudoschwagerina带和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地层延限基本相当,包括整个紫松阶,带化石在紫松阶下部和中部繁盛,而在紫松阶上部衰减;紫松阶顶部相当于萨克马尔期的地层在台地滩相发育Robustoschwagerina ziyunensis带,在其他地区与之相当的(虫筳)带为Eoparafusulina带或Pseudofusulina vulgaris-Laxifusulina iniqua带。隆林阶主要发育Pamirina带,与之相当的(虫筳)带为Pseudoendothyra discalis带、Chalaroschwagerina tumentis带及Pamirina chinlingensis带、Staffella moellerana带及Schwagerina cushmani带。罗甸阶上部的Misellina claudiae带在华南地区广泛发育,而在该带下部则发育有Pseudoendothyra discalis带、Staffella带、Schwagerina shaxianensis带和Brevaxina带等不同化石群。
多筒节石(Polycyrindrites)在海南岛的发现及其意义
张仁杰;姚华舟;魏凡;穆道成;何金兰;赵小明;涂兵;周进波;钟义华;袁海军;裴毅俊;汪洋;儋州市兰洋镇上番开村附近的青天峡组中晶灰岩首次发现竹节石化石多筒节石属Polycyrindrites和光壳节石属Styliolina, 据此将含化石地层的时代由原来的晚石炭世厘定为晚泥盆世弗拉期。进一步确定了泥盆纪沉积在海南岛的存在, 补充和完善了该岛区域地层柱。为解决海南岛是否存在泥盆纪沉积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地层问题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证据。竹节石在海南岛的发现, 进一步丰富了该岛晚古生代生物群面貌。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王成文;金巍;张兴洲;马志红;迟效国;刘永江;李宁;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五峰组及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扬子覆盖区内的划分与圈定
陈旭;樊隽轩;张元动;王红岩;陈清;王文卉;梁峰;郭伟;赵群;聂海宽;文治东;孙宗元;近年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扬子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精确划分对比这套黑色页岩并揭示其地理分布特点,对页岩气有利层位的选定和有利区块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扬子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露头剖面和井下岩芯的笔石生物地层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五峰组的WF2(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笔石带)-WF3(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笔石带)和龙马溪组的LM2-3(Akidograptus ascensus笔石带-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笔石带)到LM6(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笔石带)下部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层位。同时,根据这套黑色页岩的地理展布特点,对扬子覆盖区内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划分出6个页岩气有利区块:重庆—川滇区块,马边—西昌区块,大巴山南缘,秭归盆地和远安盆地,江汉盆地和下扬子区块。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简要介绍"国际地层表"(2008)对"国际地层表"(2004)作出的一些修改:恢复了第四系,完善了下古生界与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增加了14枚金钉子,更新了一些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了使读者了解更多磁性地层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情况,在刊出"国际地层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8)的同时还附上了"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2008)。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地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王嗣敏,刘招君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理论上要深刻理解基准面概念的涵义,认识到基准面的相对性属性;注意区分地层记录中存在着自旋回和异旋回两种不同成因机制的沉积旋回。在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识别上,原有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旋回三级划分方案在定义上过于含糊,易产生歧义,建议以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旋回时限进行五级划分为宜。在应用上,以相组合和相序特征为依据划分基准面旋回,避免以粒序特征为凭识别基准面旋回,结合实践提出陆相沉积环境中从冲积平原→深湖相的五级基准面旋回识别模式和实例。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划分对比述评
陈丕基对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常用的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划分、对比方案的精度及其与海相标准分阶的对比证据进行了扼要分析和述评 ,指出东北地区陆相白垩系序列可以划分出 13个组 ,其精度已赶上了海相白垩系 12个阶的标准 ,而且许多组已找到了将海陆相地层进行对比的联系化石分子 ,亦具备了陆相地层建阶的条件。同时认为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划分对比表中以往很少表现出地层缺失 ,大多数地区似乎从下向上都存在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 ,这是与陆相地层形成的实际不相符的 ,今后要进一步做工作。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简要介绍"国际地层表"(2008)对"国际地层表"(2004)作出的一些修改:恢复了第四系,完善了下古生界与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增加了14枚金钉子,更新了一些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了使读者了解更多磁性地层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情况,在刊出"国际地层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8)的同时还附上了"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2008)。
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寒武纪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各门类后生动物爆发式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系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作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寒武纪自1835年建立以来,经过180多年的研究,其年代地层框架已基本确立。中国的寒武系研究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层分区及年代地层几经革新。近年来,中国寒武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也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生物地层和化学地层为依据,以对比表的形式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寒武系8个地层区128条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和建议。
《中国地层表》(2014)正式使用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基础上,历经八年的编制,最近正式发布《中国地层表》(2014)。《中国地层表》建立了中国年代地层系统与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精确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各地质时期岩石地层的展布状况,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年龄、生物地层序列(列数列各阶期的主导化石门类的组合序列)、磁性地层、地质事件、海平面升降等的变化特征。《中国地层表》(2014)是实用性很强的全国统一的多重划分地层表,是地质行业的重要标准规范,充分反映了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我国地层学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参考了国际地层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它的广泛应用将对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地层学研究、地质学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王成文;金巍;张兴洲;马志红;迟效国;刘永江;李宁;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及其构造特征
舒良树,慕玉福,王伯长简述了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的基本特征 ,研究了松辽盆地地层、断裂及其与油气的联系 ;分析了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与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关系 ;概述了松辽盆地六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和两个断裂群的基本构造特征 ;讨论了断裂对油气储集运移的制约。研究表明 ,松辽盆地的烃源岩和含油气组合的形成和富集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和拉张作用具有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