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benqimuci xinwengonggao jingxuanzhuanti guokanliulan wangluoshoufa beiyinpaihang xiazaipaihang liulanpaihang caozuorukou wenbenneirong xiazaizhongxin lianjiezhongxin fangwenliangtongji papernavigation benqimucitupian wangluoshoufatupian beiyinpaihangtupian xiazaipaihangtupian liulanpaihangtupian xinwengonggaosimple xiazaizhongxinsimple lianjiezhongxinsimple jingxuanzhuantisimple

下载中心

友情链接

网站访问量

总访问量: 191,808
2025年02期
研究综述

浙西、赣东北上奥陶统上部地层的时代问题

戎嘉余;唐鹏;詹仁斌;张小乐;黄冰;魏鑫;王怿;

认识重大生物、环境、地质事件,地层时代的确定是关键,若对比有误,定会影响对这些事件的认知与解读。浙西和赣东北上奥陶统上部岩石地层单位的时代问题便是一例。本文研究表明:(1)与上扬子区观音桥层(赫南特期)对比的文昌组,因产晚奥陶世大灭绝前的浅海暖水阿尔泰窗贝动物群(Altaethyrella Fauna),全然不见广布的浅海冷水赫南特贝动物群(Hirnantia Fauna),时代宜归于凯迪晚期;(2)以发育紫红色碎屑岩为特征的红家坞组,以往亦被归于赫南特期,但因产几丁虫Tanuchitina laurentiana、缺失赫南特贝动物群分子,时代为凯迪晚期;(3)浙皖海盆中心区域的堰口组,产Metabolograptus extraordinarius带的笔石、较深水的腕足类Aegiromenella和三叶虫Mucronaspis,宜归于赫南特早中期,层位上高于文昌组;(4)文昌组和红家坞组均以平行不整合与上覆仕阳组或安吉组接触,后两个组的底部富产华夏正形贝动物群(Cathaysiorthis Fauna),时代为赫南特晚期至鲁丹早期。赫南特早中期的生物群在文昌组和红家坞组分布区内一直没有发现,可能与华夏古陆强烈隆升、全球海平面大幅骤降密切相关。赫南特晚期至鲁丹期华夏正形贝动物群在研究区相当繁盛,主要受控于华夏古陆持续强烈隆升和全球海平面大幅速升。

2025 年 02 期 v.49 ;
[下载次数: 45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学术论文

贵州寒武系第二统明心寺组三叶虫地层及区域对比

孙智新;王德智;曾晗;赵方臣;

贵州是我国寒武纪古生物及地层研究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然而,由于产出的三叶虫组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贵州寒武系第二统明心寺组中的三叶虫地层在概念和对比上认识仍未统一。依据详尽的野外观察和三叶虫系统分类学工作,本文厘定了明心寺组中的三叶虫地层单元,认为其自下而上包含Kueichowia liui、Yinites typicalis和Ushbaspis constrictus这3个三叶虫延限带,并介绍了三叶虫在各剖面的产出情况和关键属种的系统古生物学特征。本文明确了尚未被广泛使用的Kueichowia liui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黔中明心寺组下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价值;建议在贵州用Yinites typicalis带取代Drepanuroides带,并首次发现了该带与峡东地区对比的直接三叶虫证据——Metaredlichia cylindrica;确定了Ushbaspis constrictus带的分布范围可从靠近过渡区的湄潭延伸至台地内部的遵义。以新的三叶虫地层框架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明心寺组三叶虫与滇东及其他古地理单元的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为未来寒武系早期高分辨率地层框架的建立乃至第三、四阶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详实的生物地层依据。

2025 年 02 期 v.4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30209);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0718100)共同资助
[下载次数: 7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2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小层厚度局部波动变化原因探析:来自渝西大安地区滑脱-滑塌构造变形的启示

单长安;李博硕;梁兴;何方雨;张磊;王高成;蒋立伟;刘飞;

渝西大安地区龙马溪组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本区成为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又一重要战场,对该地区地质特征的精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探析渝西大安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各小层厚度局部波动变化的原因,本文对该区域内北东—南西向帚状构造带内10余口评探井开展了电测曲线、岩心特征、矿物组分等数据分析,依托区域内滑脱构造发育的背景,对区内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地层厚度变化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渝西大安地区龙一1亚段地层厚度整体表现出从该区中部向南北两侧减薄的趋势,在纵向上局部呈现出波动性厚度变化。(2)渝西大安地区岩心存在大量擦痕、复杂构造裂缝等滑脱构造标志,以及重力流砂体等的滑塌构造标志,证实该区域存在滑脱-滑塌构造现象,亦是导致地层出现增厚的直接原因。该套地层存在以“上层系富黏,下层系富硅”为特点的非均质性,是造成该现象的主控因素。(3)滑脱-滑塌构造可以造成明显的宏厚度变化地层和难以通过地球物理手段证实的微厚度变化地层现象,这两类地层厚度变化分别对优质页岩的厚度起到控制和调整作用。

2025 年 02 期 v.49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1YFA0716800、2020YFA0710604);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重大专项(2019-F31、2020F-44)共同资助
[下载次数: 11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8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广西宜州—忻城石炭纪含锰地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覃斌贤;潘明;马小林;林宇;周嘉铭;韦伟;廖家飞;

广西宜州—忻城一带是南岭成矿带石炭纪沉积型锰矿主要富集区,锰矿赋存于石炭系巴平组中,然而该区锰矿的具体成矿时代仍缺乏精确的时间约束。本文对忻城马泗锰矿钻孔ZK2803开展详细的牙形石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共采集53件碳酸盐岩岩芯样品,经处理后在37件样品中获得牙形石,共鉴定出7属31种/亚种(包括相似种)。根据牙形石的产出特征,自下而上识别出巴什基尔阶4个牙形石带,分别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sensu lato带、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带、Idiognathoides sinuatus带和Neognathodus symmetricus带,这些牙形石带可与国内外同期牙形石带对比。基于详细的牙形石材料,南岭地区石炭系巴平组碳酸锰的沉积时限被厘定为宾夕法尼亚亚纪巴什基尔早期的D. noduliferus带上部至Id. sulcatus sulcatus带。

2025 年 02 期 v.49 ;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50004,DD20242650)资助
[下载次数: 44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15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华南乌拉尔统(下二叠统)梁山组(段)的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

马衍淳;郑全锋;杨雪;王玥;黄兴;

梁山组(段)是华南乌拉尔统大套碳酸盐岩层序中所夹的一套碎屑岩沉积,形成于二叠纪早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大转折期,同时赋存有煤、铝土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地史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主要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材料,总结了梁山组(段)的沉积特征,将其划分为铁铝质岩型、砂泥岩型、泥页岩型和灰岩-泥岩型四种类型;在每种沉积类型中选取了代表性剖面,分析了华南梁山组(段)的沉积环境演变和相对海平面变化,认为梁山组(段)是早二叠世最大海退之后的一套海侵层序。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梁山组(段)及其底部不整合面的古构造和古气候意义。

2025 年 02 期 v.49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372045); 中国地质科学院项目(DD20221829);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科研项目(20230304-08)共同资助
[下载次数: 82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2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本期统计数据 more>>
2025 01
2024 04 03 02 01
2023 04 03 02 01
2022 04 03 02 01
2021 04 03 02 01
2020 04 03 02 01
2019 04 03 02 01
2018 04 03 02 01
2017 04 03 02 01
2016 04 03 02 01
2015 04 03 02 01
2014 04 03 02 01
2013 04 03 02 01
2012 04 03 02 01
2011 04 03 02 01
2010 04 03 02 01
2009 04 03 02 01
2008 04 03 02 01
2007 S2 04 03 02 01
2006 04 03 02 01
2005 S1 04 03 02 01
2004 04 03 02 01
2003 04 03 02 01
2002 04 03 02 01
2001 04 03 02 01
2000 S1 04 03 02 01
1999 04 03 02 01
1998 04 03 02 01
1997 04 03 02 01
1996 04 03 02 01
1995 04 03 02 01
1994 04 03 02 01
1993 04 03 02 01
1992 04 03 02 01
1991 04 03 02 01
1990 04 03 02 01
1989 04 03 02 01
1988 04 03 02 01
1987 04 03 02 01
1986 04 03 02 01
1985 04 03 02 01
1984 04 03 02 01
1983 04 03 02 01
1982 04 03 02 01
1981 04 03 02 01
1980 04 03 02 01
1979 04 03 02 01
1978 02 01
1966 02 01

中国第四纪水獭类化石的回顾

李沛然;江左其杲;

本文回顾了中国第四纪地层产出的水獭类化石的时代及分布,并对其中部分化石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其中,产自华北地区早更新世地层的桑氏水獭(“Lutra”licenti)根据其头骨结构及齿列特征被重新鉴定为已绝灭的杰獭属(Lutraeximia)成员,并且将其学名修订为Lutraeximia licenti,是目前杰獭属在东亚分布的唯一成员。同时,本文注意到Lutraeximia与现今分布在非洲部分区域的斑颈水獭(Hydrictis maculicollis)在形态特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后者在现生水獭类的分类谱系中通常被列为一较为独立的支系,这可能意味着Hydrictis maculicollis与Lutraeximia同属于一个演化支系。中国第四纪水獭类化石的丰富性较低,除早更新世时期的桑氏水獭(Lutraeximia licenti)外,几乎全部属于现生属。两件产自早更新世中期的湖北建始龙骨洞遗址的化石标本被修订为Lutrogale sp.,成为Lutrogale属在中国境内的最早化石记录,使得该属在中国境内的分布时间提前到了早更新世。中更新世后,中国的水獭类化石全部可以归到现生属种,其中在广西柳州三合乡出土了可能属于毛鼻水獭(Lutra sumatrana)的材料,系本种在中国的首次报道。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后,中国的水獭类化石都可以被归入在中国有现生或历史分布的三个种:欧亚水獭(Lutra lutra)、江獭(Lutrogale perspicillata)和亚洲小爪水獭(Amblonyx cinerea)。

年 期 ;
[下载次数: 30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巴基斯坦北部小喜马拉雅区Abbottabad组Sirban段寒武纪小壳化石的首次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Shehryar AHMED;潘兵;Malik Muhammad Saud Sajid KHAN;李国祥;Muhammad QASIM;罗翠;孙晓娟;朱茂炎;

小壳化石是寒武系纽芬兰统年代地层划分和全球对比的主要生物地层学依据。长期以来,喜马拉雅西侧的巴基斯坦北部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的发现较为零星,导致该地区埃迪卡拉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序列的划分缺乏统一认识,相关地层时代归属十分不清晰。在第二次青藏科考任务的支持下,作者对巴基斯坦北部隶属于小喜马拉雅区的Hazara盆地东部前寒武纪与寒武纪过渡期地层Hazara组、Kakul组、Abbottabad组和Hazira组开展详细研究,首次在Kalu-di-Bandi剖面Abbottabad组Sirban段顶部硅磷质白云岩中发现了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小壳化石组合。该小壳化石组合属种相对丰富,含有Anabaritestrisulcatus、Protohertzinaanabarica、Conothecasubcurvata、Hexangulaconularia formosa、Olivooides multisulcatus、Maikhanella pristinis、Lopochites latazonalis、Siphogonuchites sp.及Spirellus columnaris等分子。上述属种组合面貌常见于华南、印度北部、克什米尔、伊朗、蒙古及西伯利亚的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地层中,其中A.trisulcatus和P.anabarica是这一化石组合带中的标准分子。因此,本文以A.trisulcatus和P.anabarica的共同出现为标志,将Sirban段顶部的小壳化石组合命名为Anabarites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时代上归属为寒武纪纽芬兰世幸运期。该化石组合的发现表明,该地区存在寒武纪幸运期地层记录,寒武系底界应位于Abbottabad组Sirban段内某个层位(不过确切的界线位置仍需将来进一步的生物地层学和化学地层学工作进行校对),同时也修正了前人将该地区寒武系底界置于Hazira组与Abbottabad组界线处或Abbottabad组与Kakul组界线处的观点。对比研究发现,Sirban段中的化石组合分子与华南A.trisulcatus-P.anabarica组合带面貌非常相似,且共有一些特征属种,支持寒武纪纽芬兰世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区与华南之间的生物群存在较强联系、古地理位置很可能较为靠近的观点。

年 期 ;
[下载次数: 14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华南二叠纪紫松期——罗甸期(虫筳)类生物地层再研究

王玥;汪泽坤;黄兴;

二叠纪紫松期至罗甸期是晚古生代冰川从巅峰走向消融的转折期,精确的地层格架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基础。华南二叠纪海相地层中(虫筳)类化石丰富,是该时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参考。受冰川影响,华南这一时期处于低水位期,沉积相分异显著,(虫筳)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困难。为此,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常见(虫筳)类属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分析,包括Robustoschwagerina、Zellia、Eoparafusulina、Schwagerina cushmani、Darvasites、Chalaroschwagerina、Staffella、Pseudoendothyra和Nankinella等,以探究这些属种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对紫松阶至罗甸阶(虫筳)类化石带进行横向对比。其中,Pseudoschwagerina带和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地层延限基本相当,包括整个紫松阶,带化石在紫松阶下部和中部繁盛,而在紫松阶上部衰减;紫松阶顶部相当于萨克马尔期的地层在台地滩相发育Robustoschwagerina ziyunensis带,在其他地区与之相当的(虫筳)带为Eoparafusulina带或Pseudofusulina vulgaris-Laxifusulina iniqua带。隆林阶主要发育Pamirina带,与之相当的(虫筳)带为Pseudoendothyra discalis带、Chalaroschwagerina tumentis带及Pamirina chinlingensis带、Staffella moellerana带及Schwagerina cushmani带。罗甸阶上部的Misellina claudiae带在华南地区广泛发育,而在该带下部则发育有Pseudoendothyra discalis带、Staffella带、Schwagerina shaxianensis带和Brevaxina带等不同化石群。

2023 年 02 期 ;
[下载次数: 177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多筒节石(Polycyrindrites)在海南岛的发现及其意义

张仁杰;姚华舟;魏凡;穆道成;何金兰;赵小明;涂兵;周进波;钟义华;袁海军;裴毅俊;汪洋;

儋州市兰洋镇上番开村附近的青天峡组中晶灰岩首次发现竹节石化石多筒节石属Polycyrindrites和光壳节石属Styliolina, 据此将含化石地层的时代由原来的晚石炭世厘定为晚泥盆世弗拉期。进一步确定了泥盆纪沉积在海南岛的存在, 补充和完善了该岛区域地层柱。为解决海南岛是否存在泥盆纪沉积这一长期悬而未决的疑难地层问题提供了确凿的古生物证据。竹节石在海南岛的发现, 进一步丰富了该岛晚古生代生物群面貌。

年 期 ;
[下载次数: 16 ] [被引频次: 0 ] [阅读次数: 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王成文;金巍;张兴洲;马志红;迟效国;刘永江;李宁;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2008 年 02 期 ; 国家油气专项二级课题(XQ-2004-07-01区域构造演化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制约)的部分研究内容
[下载次数: 2,346 ] [被引频次: 441 ] [阅读次数: 18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五峰组及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在扬子覆盖区内的划分与圈定

陈旭;樊隽轩;张元动;王红岩;陈清;王文卉;梁峰;郭伟;赵群;聂海宽;文治东;孙宗元;

近年来的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扬子区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志留系龙马溪组是我国页岩气勘探的主要目标层位,精确划分对比这套黑色页岩并揭示其地理分布特点,对页岩气有利层位的选定和有利区块的圈定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扬子区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露头剖面和井下岩芯的笔石生物地层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五峰组的WF2(Dicellograptus complexus笔石带)-WF3(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笔石带)和龙马溪组的LM2-3(Akidograptus ascensus笔石带-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笔石带)到LM6(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笔石带)下部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层位。同时,根据这套黑色页岩的地理展布特点,对扬子覆盖区内五峰组和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划分出6个页岩气有利区块:重庆—川滇区块,马边—西昌区块,大巴山南缘,秭归盆地和远安盆地,江汉盆地和下扬子区块。

2015 年 04 期 v.39 ; 中国科学院课题(XDB10010100);; 国家“十二五”油气专项(2011ZX05018)资助
[下载次数: 1,863 ] [被引频次: 238 ] [阅读次数: 169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

简要介绍"国际地层表"(2008)对"国际地层表"(2004)作出的一些修改:恢复了第四系,完善了下古生界与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增加了14枚金钉子,更新了一些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了使读者了解更多磁性地层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情况,在刊出"国际地层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8)的同时还附上了"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2008)。

2009 年 01 期 v.33 ; 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专项(2006FY120300-4)资助
[下载次数: 2,469 ] [被引频次: 184 ] [阅读次数: 7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陆相地层研究中若干问题的讨论

王嗣敏,刘招君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实际应用中尚存在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理论上要深刻理解基准面概念的涵义,认识到基准面的相对性属性;注意区分地层记录中存在着自旋回和异旋回两种不同成因机制的沉积旋回。在基准面旋回的划分和识别上,原有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旋回三级划分方案在定义上过于含糊,易产生歧义,建议以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的旋回时限进行五级划分为宜。在应用上,以相组合和相序特征为依据划分基准面旋回,避免以粒序特征为凭识别基准面旋回,结合实践提出陆相沉积环境中从冲积平原→深湖相的五级基准面旋回识别模式和实例。

2004 年 02 期 ; 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资助
[下载次数: 1,401 ] [被引频次: 157 ] [阅读次数: 9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陆相侏罗、白垩系划分对比述评

陈丕基

对我国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地区目前常用的陆相侏罗、白垩系的划分、对比方案的精度及其与海相标准分阶的对比证据进行了扼要分析和述评 ,指出东北地区陆相白垩系序列可以划分出 13个组 ,其精度已赶上了海相白垩系 12个阶的标准 ,而且许多组已找到了将海陆相地层进行对比的联系化石分子 ,亦具备了陆相地层建阶的条件。同时认为我国中生代陆相地层划分对比表中以往很少表现出地层缺失 ,大多数地区似乎从下向上都存在一个完整的沉积序列 ,这是与陆相地层形成的实际不相符的 ,今后要进一步做工作。

2000 年 02 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4983 2 0 2 0 )成果
[下载次数: 801 ] [被引频次: 153 ] [阅读次数: 56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中国寒武纪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

朱茂炎;孙智新;杨爱华;袁金良;李国祥;周志强;张俊明;

寒武纪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要时期,各门类后生动物爆发式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系统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作为显生宙的第一个纪,寒武纪自1835年建立以来,经过180多年的研究,其年代地层框架已基本确立。中国的寒武系研究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地层分区及年代地层几经革新。近年来,中国寒武系综合地层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在岩石地层划分对比方面也形成了若干新认识。本文基于对已有地层资料和新进展的分析整理,以组为基本单元,以生物地层和化学地层为依据,以对比表的形式总结和梳理了中国寒武系8个地层区128条代表性剖面的岩石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了一些新的划分与对比方案和建议。

2021 年 03 期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XDB260000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921002)共同资助
[下载次数: 2,633 ] [被引频次: 68 ] [阅读次数: 231 ] HTML PDF 引用本文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

简要介绍"国际地层表"(2008)对"国际地层表"(2004)作出的一些修改:恢复了第四系,完善了下古生界与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增加了14枚金钉子,更新了一些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了使读者了解更多磁性地层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情况,在刊出"国际地层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8)的同时还附上了"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2008)。

2009 年 01 期 v.33 ; 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专项(2006FY120300-4)资助
[下载次数: 2,469 ] [被引频次: 184 ] [阅读次数: 7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中国地层表》(2014)正式使用

章森桂;张允白;严惠君;

全国地层委员会在在"中国区域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的基础上,历经八年的编制,最近正式发布《中国地层表》(2014)。《中国地层表》建立了中国年代地层系统与国际年代地层系统之间的精确对比关系,充分反映了各地质时期岩石地层的展布状况,各地质历史阶段的地质年龄、生物地层序列(列数列各阶期的主导化石门类的组合序列)、磁性地层、地质事件、海平面升降等的变化特征。《中国地层表》(2014)是实用性很强的全国统一的多重划分地层表,是地质行业的重要标准规范,充分反映了第三届全国地层会议以来我国地层学研究的新成果,同时参考了国际地层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它的广泛应用将对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地层学研究、地质学教学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

2015 年 04 期 v.39 ;
[下载次数: 2,392 ] [被引频次: 51 ] [阅读次数: 104 ] HTML PDF 引用本文

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大地构造属性新认识

王成文;金巍;张兴洲;马志红;迟效国;刘永江;李宁;

哲斯腕足动物群是一个凉水型腕足动物群,土著种含量在75%以上,古生物地理区划属于北方生物地理大区的内蒙古区。自成一个地理区说明其北有重要地理隔绝:暗示存在一个较大地块(佳—蒙地块);凉水型性质则说明中二叠世这个稳定地块与华北板块之间存在一个足够宽的深海洋盆——古亚洲洋南支。在佳—蒙地块上,晚古生代地层发育较佳,保存较好。这些晚古生代地层围绕佳—蒙地块核心呈环带状分布,明显构成佳—蒙地块的大陆边缘沉积。在我国东北地区,出露的晚古生代海相地层主要为佳—蒙地块的南缘和北缘沉积。根据目前已有资料统计,中生代为东北及邻区花岗岩侵位的峰期,志留纪—泥盆纪为花岗岩浆活动相对沉寂的时期,花岗岩的这种侵位时代特征支持晚古生代存在一个稳定地块的设想。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见遭受低绿片岩相区域变质的迹象,说明这一地区晚古生代地层主体未曾发生过强烈的褶皱造山、普遍的区域变质的地槽发展过程。东北及邻区为天然地震弱震区,其周缘被锡霍特—珲春、蒙古—鄂霍次克、阿尔泰—华北北缘强地震带所围,似乎可以得出这是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区域、其间不曾存在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构造缝合线的结论。东北地区中、新生代发生的大规模拆离—走滑使得原本较为完整的、稳定的块体发生了分割与位移。如此,一个完整的地块被切割成多个块体(即所称的众多"微板块")。东北及邻区晚古生代构成了一个巨大地块:佳—蒙地块。佳—蒙地块是北由蒙古—鄂霍次克缝合带、南由西拉木伦河—延吉缝合带、东由中锡霍特俯冲带所围限的一个晚古生代稳定的大地构造单元。

2008 年 02 期 ; 国家油气专项二级课题(XQ-2004-07-01区域构造演化对中、新生代盆地的制约)的部分研究内容
[下载次数: 2,346 ] [被引频次: 441 ] [阅读次数: 180 ] HTML PDF 引用本文

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及其构造特征

舒良树,慕玉福,王伯长

简述了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的基本特征 ,研究了松辽盆地地层、断裂及其与油气的联系 ;分析了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与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关系 ;概述了松辽盆地六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和两个断裂群的基本构造特征 ;讨论了断裂对油气储集运移的制约。研究表明 ,松辽盆地的烃源岩和含油气组合的形成和富集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和拉张作用具有密切联系。

2003 年 04 期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No.40 172 0 67,No.40 173 0 0 1);;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 (批准号 :2 0 0 10 2 840 0 5 )
[下载次数: 2,327 ] [被引频次: 138 ] [阅读次数: 57 ] HTML PDF 引用本文
more>>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
检 索 高级检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