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銮,李志宏,谢才富,傅太安,张淼
海南岛志留系以往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统。志留系之上是南好组 ,其层位以往被确定为下石炭统岩关阶 ,并认为它与其下的上志留统足赛岭组呈不整合接触。最近在南好组选层型剖面发现早志留世特里奇期晚期(L ate Telychian)的 Xinanospirifer腕足动物群和三叶虫 L atiproetus cf.latilimbatus (Grabau) ,重新论证了以往被确认为中志留统靠亲山组所产的腕足类、三叶虫和珊瑚化石其实都是特里奇期早至中期的分子。现在以无可争辩的事实证明了久归于下石炭统岩关阶南好组 ,以及其下的、以往被确定为上志留统足赛岭组、中志留统靠亲山组等所谓两个构造层的地层都应改归于下志留统 (L landovery Series)。北区下志留统仅有鲁丹期中期至爱隆期早期的黑色碳质页岩相和泥页岩相沉积 ,未发现任何大化石。南区下志留统发育较全 ,为细至中粗粒碎屑岩相夹碳酸盐岩相沉积 ,产丰富介壳相各门类化石 ;当时该区所生存的动物群与扬子区早志留世的关系非常密切 ,并在早志留世末期与扬子区大部分地区一样上升为陆 ,表明海南岛地区在当时属于扬子地台区范畴。
2003年04期 26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41 ] - 徐建明,杨振京,郑宏瑞,张俊牌,林防,石英
依据塔里木盆地中部 KT2号钻孔的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测年数据等资料 ,探讨了区域地层沉积旋回特征、盆地沉降的阶段性 ,判别出了松山和高斯极性带内分别存在 4个和 2个极性亚带 ,据此建立了塔里木盆地上新世 3.4 Ma以来的地层格架。
2003年04期 276-281+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2 ] - 祝幼华,何承全
对近二十年来黑龙江省东部海相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资料进行了综合研究 ,首次为该地区建立起侏罗纪—白垩纪沟鞭藻地层序列 ,主要包含 7个组合带 (含 3个高峰带 ) ,其中绥滨地区 Callovian— Valanginian期有 4个带 ;鸡西盆地早白垩世也有 4个带 (其中包括与绥滨地区早白垩世早期同时异相的一个 )。它们自下而上为 :1)绥滨组的 Pareodinia ceratophora- N annoceratopsispellucida组合带 ; 2 )东荣组下部的 Gonyaulacysta jurassica组合带 (高峰带 ) ; 3)东荣组上部的 Amphorula delicata组合带 ; 4 )东荣组最上部的海相 Oligosphaeridium pul-cherrimum组合带 (高峰带 )或鸡西盆地滴道组的微咸水—半咸水的 Vesperopsis didaoensis- L agenorhytis granoru-gosa组合带 ,两者为同时异相关系 ; 5 )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 Muderongia tetracantha组合带 (该带可进一步划分出 2个亚组合带 ) ; 6 )城子河组上部海相层的 Canningia reticulata组合带 ; 7)穆棱组下段的 Cribroperidinium ?parorthoceras组合带 (高峰带 )。
2003年04期 282-288+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4 ] - 郭福生,彭花明,潘家永,杜杨松,刘林清,罗能辉,饶明辉,王正其
对浙江江山碓边下寒武统上部—下奥陶统下部碳酸盐岩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定。δ1 3C、δ1 8O值变化范围和均值分别为 - 1.9‰~ 3.7‰、- 13.0‰~ - 1.3‰和 0 .86‰、- 9.76‰。碳氧同位素地层曲线与 Veizer et al.(1986 )的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形状相似 ,在寒武纪—奥陶纪界线附近没有明显的δ1 3C、δ1 8O漂移现象。δ1 3C地层曲线具旋回性变化特征 ,大陈岭组、杨柳岗组各形成一个完整的演化旋回 ,与根据露头层序地层研究推测的海平面变化曲线吻合性较好 ,表现出δ1 3C值的高值区是海盆水体变深的反映。一个明显的碳同位素正漂移发生于晚寒武世早期 (华严寺组下部 ) ,与 Matthew etal.(2 0 0 0 )报道的在美国内华达州中东部、哈萨克斯坦 Malyi Karatau地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西北部和湘西桃源瓦儿岗等地发现的 δ1 3C正漂移记录 (SPICE— The Steptoean Posi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和 Veizer et al.(1986 )碳同位素年代演化曲线中的正漂移波峰一致 ,为晚寒武世全球性碳同位素正漂移提供了一个佐证。
2003年04期 289-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下载次数:1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106 ] - 李军,T.Servais,燕夔
对上扬子区 7个剖面早—中奥陶世疑源类研究表明 ,这些疑源类组合在分异度及属种组成上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上扬子区古环境变化的反映。在上扬子区西部 ,近岸碎屑岩相沉积的滇东红石崖组所产疑源类组合分异度低 ,为个体较小、壳饰较简单的分子 ;上扬子区中部 ,以黔北湄潭组为代表的浅海相碎屑岩和灰岩沉积中 ,疑源类分异度较高 ,并出现许多个体较大、壳饰较复杂的分子 ;而在上扬子区东部鄂西宜昌大湾组陆棚相灰岩与泥岩中 ,疑源类分异度继续增高 ,其中个体大、具粗大、长而复杂突起的分子占优势。
2003年04期 298-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6 ] - 华洪2003年04期 3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祁玉平,祝幼华,章炳高,杨恒仁,何承全,王世虎,张海峰,宋来亮,贺振建
对伊朗中伊朗盆地卡尚地区库姆组的微体化石样品分析 ,不仅发现了新的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组合 ,而且还首次发现了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及少量的沟鞭藻化石。依据这些化石的组合面貌 ,认为库姆组含始新世地层无疑 ,修正了以往认为库姆组地层时代为中—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的观点。
2003年04期 306-3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3 ] - 沈炎彬,陈丕基,黄迪颖
内蒙古赤峰宁城县道虎沟含丰富的叶肢介壳瓣及许多珍罕的软体化石 ,计有 1属 4种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 Chen,Euestheria haifanggouensis Chen,Euestheria jingyuanensis Chen,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Niu。这些分子都是我国中侏罗世早期自流井真叶肢介 (Euestheria ziliujingensis)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以个体较小、壳瓣圆或椭圆形、生长带具小网状装饰、种类单调、密集群生为特点 ,主要出现于中侏罗世早中期 (Bajocian- MiddleBothonia)。特别是 Euestheria luanpingensis Shen et Niu及其软体化石在道虎沟的发现 ,证明其层位应与冀北滦平九龙山组相当。道虎沟叶肢介群与中侏罗世晚期的假线叶肢介 (Pseudograpta)动物群的面貌相差甚远 ,与比其层位更高的大北沟组的尼斯脱叶肢介 (N estoria)动物群及义县组的东方叶肢介 (Eosestheria)动物群迥然不同 .
2003年04期 311-313+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k] [下载次数:2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6 ] |[阅读次数:36 ] - 朱诚,张芸,张强,陆建芳
江阴祁头山遗址区有厚达 2 4 8cm厚的马家浜文化层。对该遗址地层的孢粉、微体古生物沉积学和环境磁学分析表明 :江阴在马家浜文化时期就已经成陆 ,此时海岸线分布在该区以北 ,江阴北门外护城河北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可作为证据之一。剖面磁化率分析结果表明马家浜文化期间温暖湿润 ,适宜的气候促使人口急剧增多 ,稻作农业得以起源并迅速发展。马家浜文化层之上出现间断现象 ,可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 4 0 0 0 a BP前后普遍存在的特大洪水所致。该时期洪水可能威胁先民的生存 ,农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由于丧失基本的生活资料 ,先民可能迁居他处 ,寻找适宜生存而不受洪水威胁的区域生活 ,由此形成了马家浜文化和近现代之间文化间断现象。
2003年04期 314-317+3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9 ] - 颜铁增
桐庐沈村船山组深灰色灰岩 ,厚 12 6 .35 m ,与下伏地层黄龙组、上覆地层梁山组均为整合关系。船山组可划分为 3个化石带 ,上部为 Eoparafusulina pseudosimplex带 ,归属隆林阶 ;中部为 Sphaeroschwagerina subrotunda带 ,归属紫松阶 ;下部为 Triticites subcrassulus带 ,归属逍遥阶。
2003年04期 318-323+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6 ] - 王伟铭,陈耿娇,陈运发,邝国敦
对宁明县城西北南宁至凭祥公路旁第三纪邕宁群露头剖面进行孢粉研究 ,所揭示的孢粉组合中 ,被子植物花粉以壳斗科、桦木科、金缕梅科、榆科和胡桃科为主 ,并零星分布草本植物花粉 ,包括蓼科的蓼粉属、毛茛科的毛茛粉属和菊科的刺面三孔沟粉属等分子 ;裸子植物花粉以松科为主 ,杉科其次 ,松科主要是双束松粉属和单束松粉属 ,雪松粉属连续分布 ,云杉粉属在剖面的中下部连续出现、上部消失 ,铁杉粉属和油杉粉属少量断续分布 ,还见有罗汉松科罗汉松粉属的连续少量分布 ,以及个别的麻黄科麻黄粉属分子 ;蕨类植物孢子零星。对区内地层与孢粉资料作综合对比 ,认为本孢粉组合所指示的地层时代为渐新世。因宁明盆地邕宁群底部以往的孢粉资料反映晚始新世特征 ,推测该盆地第三纪地层的时代至少为晚始新世—渐新世。
2003年04期 324-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8 ] - 徐兴永,赵兴国,李文庆,贡布,李尚林
根据康马地区三叠系吕村组和涅如组新发现的化石及区域地质背景 ,把该区的地层时代分别厘定为中三叠世中晚期至晚三叠世早期和晚三叠世中晚期 ,并认为缺失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早期的沉积。研究表明康马地区三叠系与二叠系之间为微角度不整合接触 ,是“藏南运动”和“印支伸展运动”共同影响形成的。晚二叠世末至中三叠世早期 ,康马地区露出海面 ,接受剥蚀并形成喀斯特化风化壳。中三叠世末至晚三叠世 ,这一地区发生强烈伸展—裂陷 ,地壳迅速沉降 ,形成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盆地 ,发育巨厚的半深海—深海复理石沉积 ,并伴随大量基性岩浆贯入。涅如组下部有两期基性岩侵入 ,早期基性岩床形成于印支晚期 ,晚期穿层侵入形成于燕山早期。
2003年04期 328-3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44 ] - 周幼云,江元生,王明光,李建兵,彭波
拉弄组剖面位于冈底斯山脉北坡布多藏布拉弄沟 (E84°2 3.5′、N30°37.5′) ,各项条件符合《中国地层指南》关于建组 (层型 )剖面的基本要求。拉弄组为一套弱固结滨湖相碎屑岩 ,顶、底均为 型不整合面 ,厚 85 m左右 ;年代地层单位属中更新统。拉弄组常形成大型峭壁浮雕地貌景观 ,新、奇、特显著 ,因此 ,对拉弄组的研究意义不只限于完善该区第四系地层系统 ,充实高原第四纪古地理格局及环境变迁的分析、研究证据 ,还可为西部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2003年04期 332-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45 ] - 程守田,蒋磊,李志德,刘星,黄焱球
鄂尔多斯东北缘东胜地区下白垩统的地层划分一直存在分歧。依据地层的沉积成因及保存特征 ,通过地层的相变关系及其对比分析 ,指出了东胜组和伊金霍洛组划分方案的不合理性 ,提出了该区下白垩统划分可采用三普的命名与划分方案
2003年04期 336-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9 ] - 舒良树,慕玉福,王伯长
简述了松辽盆地含油气地层的基本特征 ,研究了松辽盆地地层、断裂及其与油气的联系 ;分析了中、新生代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与松辽盆地的形成、演化关系 ;概述了松辽盆地六个二级构造单元的和两个断裂群的基本构造特征 ;讨论了断裂对油气储集运移的制约。研究表明 ,松辽盆地的烃源岩和含油气组合的形成和富集与西太平洋板块构造背景和拉张作用具有密切联系。
2003年04期 340-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23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7 ] |[阅读次数:141 ] - 宋庆原,祝幼华,于平,高建中,刘振川
以往黄骅坳陷仅在南区的王官屯地区发现过确切的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地层。上世纪 90年代初 ,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曾根据个别单井孢粉化石资料 ,怀疑黄骅坳陷北区的北塘凹陷局部分布有沙四段。但由于当时的勘探程度较低 ,化石证据不足 ,因而没有得到广泛认可。中区板桥和歧口凹陷过去从未发现沙四段。通过对板桥凹陷地层的系统古生物分析 ,发现中北区沙三段下伏原来部分归属中生界的地层中含大量的藻类、介形虫、腹足类及轮藻化石 ,依据它们的生物群特征 ,这套地层应属于沙河街组四段 ,且为沙四段上亚段。
2003年04期 348-351+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0 ] - 王小娟,廖卓庭,严惠君
鄂西香溪地区中二叠统发育良好。重新观察发现 :新滩剖面的马鞍段并不缺失 ;茅口组与吴家坪组之间的粘土岩应归属于吴家坪组 ;隐石燕 (Cryptospirifer)是与瘤状构造同源的再沉积埋葬。同时探讨了香溪及邻区中二叠世构造古地理演化轮廓及沉积格局 ,研究区栖霞期和茅口期的沉积相“大同小异”。
2003年04期 352-357+3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1 ] - 侯明才,陈洪德,田景春
层序地层学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 ,研究领域由当初的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扩展到了活动大陆边缘盆地、前陆盆地和陆相盆地 ;从研究全盆地的层序地层到研究盆地中某一具体相带的层序地层 ,研究时代也从起初的中新生代拓宽到了古生代。定年技术的发展和同位素等手段的使用 ,使得对层序级别的划分越来越细 ,对层序发育控制因素的研究更加具体 ,冰川、气候、沉积物供应速率等因素对高级别 (三级或三级以上 )层序发育的控制较为明显 ,但对影响层序发育四大因素 (全球海平面变化、构造、气候、沉积物供应 )的动力机制一直未作根本性的探讨 ;大陆地质是地球动力学的信息库 ,沉积盆地是大陆地质过程的信息反馈和载体 ,是壳、幔动力活动的记录和见证 ,层序作为盆地演化的充填块体 ,记载着盆地的成生、发展、演化的信息 ,层序的旋回性是地球运动节律的直接反映。因此 ,以此为研究对象的层序充填动力学是沉积盆地动力学乃至地球动力学研究的基础 ,是层序地层研究的新方向。
2003年04期 358-3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5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1 ] |[阅读次数:29 ] - 2003年04期 365-3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4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