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智新;王德智;曾晗;赵方臣;
贵州是我国寒武纪古生物及地层研究的代表性地区之一。然而,由于产出的三叶虫组合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贵州寒武系第二统明心寺组中的三叶虫地层在概念和对比上认识仍未统一。依据详尽的野外观察和三叶虫系统分类学工作,本文厘定了明心寺组中的三叶虫地层单元,认为其自下而上包含Kueichowia liui、Yinites typicalis和Ushbaspis constrictus这3个三叶虫延限带,并介绍了三叶虫在各剖面的产出情况和关键属种的系统古生物学特征。本文明确了尚未被广泛使用的Kueichowia liui带的基本概念及其在黔中明心寺组下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价值;建议在贵州用Yinites typicalis带取代Drepanuroides带,并首次发现了该带与峡东地区对比的直接三叶虫证据——Metaredlichia cylindrica;确定了Ushbaspis constrictus带的分布范围可从靠近过渡区的湄潭延伸至台地内部的遵义。以新的三叶虫地层框架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明心寺组三叶虫与滇东及其他古地理单元的区域地层划分对比,为未来寒武系早期高分辨率地层框架的建立乃至第三、四阶划分和对比提供了详实的生物地层依据。
2025年02期 v.49 14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74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单长安;李博硕;梁兴;何方雨;张磊;王高成;蒋立伟;刘飞;
渝西大安地区龙马溪组海相深层页岩气勘探实现重大突破,本区成为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又一重要战场,对该地区地质特征的精细研究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为探析渝西大安地区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各小层厚度局部波动变化的原因,本文对该区域内北东—南西向帚状构造带内10余口评探井开展了电测曲线、岩心特征、矿物组分等数据分析,依托区域内滑脱构造发育的背景,对区内龙马溪组优质页岩段地层厚度变化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1)渝西大安地区龙一_1亚段地层厚度整体表现出从该区中部向南北两侧减薄的趋势,在纵向上局部呈现出波动性厚度变化。(2)渝西大安地区岩心存在大量擦痕、复杂构造裂缝等滑脱构造标志,以及重力流砂体等的滑塌构造标志,证实该区域存在滑脱-滑塌构造现象,亦是导致地层出现增厚的直接原因。该套地层存在以“上层系富黏,下层系富硅”为特点的非均质性,是造成该现象的主控因素。(3)滑脱-滑塌构造可以造成明显的宏厚度变化地层和难以通过地球物理手段证实的微厚度变化地层现象,这两类地层厚度变化分别对优质页岩的厚度起到控制和调整作用。
2025年02期 v.49 16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覃斌贤;潘明;马小林;林宇;周嘉铭;韦伟;廖家飞;
广西宜州—忻城一带是南岭成矿带石炭纪沉积型锰矿主要富集区,锰矿赋存于石炭系巴平组中,然而该区锰矿的具体成矿时代仍缺乏精确的时间约束。本文对忻城马泗锰矿钻孔ZK2803开展详细的牙形石分类学和生物地层学研究,共采集53件碳酸盐岩岩芯样品,经处理后在37件样品中获得牙形石,共鉴定出7属31种/亚种(包括相似种)。根据牙形石的产出特征,自下而上识别出巴什基尔阶4个牙形石带,分别为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sensu lato带、Idiognathoides sulcatus sulcatus带、Idiognathoides sinuatus带和Neognathodus symmetricus带,这些牙形石带可与国内外同期牙形石带对比。基于详细的牙形石材料,南岭地区石炭系巴平组碳酸锰的沉积时限被厘定为宾夕法尼亚亚纪巴什基尔早期的D. noduliferus带上部至Id. sulcatus sulcatus带。
2025年02期 v.49 174-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6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马衍淳;郑全锋;杨雪;王玥;黄兴;
梁山组(段)是华南乌拉尔统大套碳酸盐岩层序中所夹的一套碎屑岩沉积,形成于二叠纪早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大转折期,同时赋存有煤、铝土矿等丰富的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地史意义和经济意义。本文主要在前人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研究材料,总结了梁山组(段)的沉积特征,将其划分为铁铝质岩型、砂泥岩型、泥页岩型和灰岩-泥岩型四种类型;在每种沉积类型中选取了代表性剖面,分析了华南梁山组(段)的沉积环境演变和相对海平面变化,认为梁山组(段)是早二叠世最大海退之后的一套海侵层序。在此基础上,本文讨论了梁山组(段)及其底部不整合面的古构造和古气候意义。
2025年02期 v.49 189-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刘军钊;黄晓波;潘文静;梁晓;周晓光;
辽东湾坳陷旅大28构造区的沙二段是渤海东部重要的油气富集层位,但其富砂沉积体系的物质来源尚不明确。本研究为精准确定该构造区沙二段富砂沉积体系的物源,选取区内的LD28-1-A井和LD28-1-B井,对其沙二段沉积物进行碎屑锆石U-Pb定年分析,并详细对比年龄组分差异及锆石晶体的形态特征,识别出近源和远源两套物源体系。近源体系以中生代(Mz)锆石为主,锆石晶体分选磨圆较差,两口井的中生界锆石年龄谱峰值相近,物源来自长兴岛水下古隆起的中生界火山岩地层,但对该区域沉积物的贡献较小。在远源沉积体系中, LD28-1-A井样品中太古代(Ar)锆石含量为61.5%,其锆石年龄谱呈现2.5 Ga主峰和2.1 Ga次峰的特征,主要来源于普兰店—瓦房店一线东南区域的太古代地层; LD28-1-B井样品中元古代(Pt)锆石含量达84.3%,具有1.7 Ga的主峰年龄特征,主要源于普兰店北部及西部的元古代地层。研究成果为精准确定旅大28构造区富砂沉积体物源提供了重要依据,对该地区储层分布预测和油气勘探工作具有关键的指导意义。
2025年02期 v.49 199-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7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