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莘夫;
<正> 确定地层划分和对比,是做好地质工作的基础,是当前科研结合生产工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一般认为古生物是解决地层时代主要的手段,只要地层剖面测得详细,古生物采得系统和深入,鉴定得正确,地层的时代就可迎刃而解。我们认为这是解决地层时代的必要手段,但是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目前在地层古生物工作中争论的问题很多,都各有一定的古生物和地层的依据,有些甚至罗列许多古生物名称,但地层时代仍然未获解决。不但不同门类古生物的研究者之间各有不同的论断,就是对同一门类、同一种群、在同一剖面所采的化石,各研究单位和人员,亦未必能取得一致的意见。这种矛盾是科学发展中难
1966年01期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84 ] - 李四光;
<正> 地层学杂志现在刊行了,这是我国地质界的一件大好事。地质学初期的发展,主要是发展地层学。到今天,地层学在地质学中还是占重要的地位。地层学的基本任务在于:划分地层;分析每层的物质成分和结构;在同一地点明确每层上下的关系;在不同地点确立地层的对比;追索同一层或同位层的岩相变化,等等。它的目的是:一、为生产服务;二、稽考晚期地球史和阐明生物发展史。构成地层的物质成分是极为复杂的。有有机的物质,有无机的物质。石化了的有机物质,在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工作中,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丰富进化论方面,也一
1966年01期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5 ] - 林焕令;王俊庚;刘义仁;
<正> 引言湘西黔东的寒武系相当发育,是本区主要合矿地层。据田奇(王隽)报告,自1918年起,即有不少地质学家前往调查。对地质、矿产方面都有不少报导。1940年,田奇(王隽)在“论湘西黔东汞矿之生成与产状”一文中,把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分为六个单位:Cm_1为深灰至灰黑色页岩,风化后外表呈黄色。Cm_2为灰黑色页质石灰岩,常夹黑色页岩,含球状化石。Cm_3为灰黑色或黑色页岩,—部分常含钙质。Cm_4为灰黑至黑色薄层状页质石灰岩,内常夹灰黑色页岩或钙质页岩。Cm_5为淡灰色硅化条带状石灰岩。Cm_6下部为黑或灰黑色页岩与石灰岩互层,上部为黑色薄层状石灰岩与页岩互层。在Cm_6的下部,田奇(王隽)、刘国昌
1966年01期 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173 ] - 周志炎;
<正> 江苏省地质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及一九六五年学术年会共收到地层研究论文17篇,宣读了7篇。这些论文中有不少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同志根据生产实践中,取得的地层资料,进行研究而写成的。这些论文的写作既直接促进了生产又发展了学科。代表们认为生产第一线的同志进行科研具有密切联系生产、结合实际的特点,是地层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江苏省区测队周仁麟宣读了“关于云合山组层序、时代及其建组意见”得到与会同志们的重视。
1966年01期 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5 ] -
<正> 引言本文系我队1960—1964年期间集体劳动成果的一部分。青海东部地区,在上述期间通过J-47-ⅩⅩⅩ(湟源幅)、J-47-ⅩⅩⅩⅥ(西宁幅)及J-48-ⅩⅩⅪ(乐都幅)等三幅图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对地层、构造、矿产及侵入岩等取得了较系统的资料。对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认识及其研究程度大大的提高了一步,其中尤以地层方面所获得的成果更为重要。在许多时代地层中查清了接触关系,建立了可靠的地层剖面,取得了足够的化石依据,从根本上改变了笼统的“南山系”的划分法。特别是拉脊山的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的发现,不论对今后本区普查找矿的实践及地质理论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适应上述三幅图的出版,对本区提出了地方性地层命名方案,呈报全
1966年01期 24-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9 ] - 张全忠;仇洪安;焦世鼎;徐晓梅;郭佩霞;
<正> 引言和县奥陶纪地层出露于县境西北部(图1)。该区奥陶系虽早有报导,但未作详细研究。由于紧邻南京,因此长期以来均认为与宁镇山脉地层相似。 1961年,南京大学地质系师生在本区工作时,于早奥陶世地层中发现笔石。这一发现,对下扬子区奥陶纪地层的更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解决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1963年11月中旬张全忠、仇洪安、焦世鼎三人前往该区四碾潘三道坝口测制奥陶纪地层剖面。通过野外剖面的观察和大量化石的采集,初步认为和县奥陶纪地层和宁镇山脉一带并不相似。尤其是庙坡组、四碾潘组等含笔石页岩地层的发现及其生物群的研究,我们确认这里的奥陶纪地层与鄂西、黔北一带比较接近。为了对奥陶系笔石页岩地层进行更详细的研究,次年六月由张全忠、焦世
1966年01期 47-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0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06 ] - 魏秀喆;萧承协;陈胜高;俞韬;
<正> 引言江西西部的笔石地层是在近几年才发现的。1961年,江西省地质局区测三分队首次在宁冈县棋子石的前泥盆纪“演吉岭系”浅变质岩系中发现了奥陶纪笔石。1962年,我队地层组先后在永新、宁冈及井冈山等地(图1)详细测制剖面,系统采集化石。此次采获的化石很多,全属笔石。这里仅就上述地区的笔石地层剖面予以介绍,提供参考。江西西部奥陶纪笔石地层,过去尚无报导。因此,这些材料的研究,对本区奥陶纪地层的分组建带工作都很有帮助。值得提出的是,我国南方很多地区中奥陶统上部(如砚瓦山组或宝塔组)多为介壳相的碳酸盐岩沉积,笔石极为少见,但本区则全为笔石碎屑岩相。因之,江西西部笔石地层的研究及与邻区对比,对了解我国古地史发展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
1966年01期 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02 ] <正> 晚第三纪地层,在贵州仅见于施秉城东约6公里的翁哨,堆积在北西-南东向的小型盆地中,分布面积约0.2方公里。由灰绿色、亚粘土夹数层厚薄不一的褐煤层组成,厚度99—106米,由盆地中心向边缘逐渐变薄,现将魏家庸同志所测剖面列述如下: 上覆地层:第四系砾石层不整合 24.砖红色、灰绿色亚粘土。 8米 23.灰绿色粘土夹泥灰岩透镜体。 12米 22.褐煤层。 0.3米 21.灰绿色粘土。 4.3米
1966年01期 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00 ] - 王兆信;梁承礼;王煦曾;韩同相;
<正> 引言涟邵地区,包括湖南中部湘乡、涟源、新化、双峯、邵东、新邵、邵阳、隆回、武岗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二迭系在本区分布甚广,并组成了十余个较完整的向斜。由于本区适处于华南地块的中心,具有华南二迭纪沉积的一定代表性;加上二迭系在这里出露比较良好,构造在有些地点还十分简单,容易进行地层的观察和研究;更因为该系上部是一个重要的合煤地层,所以,将涟邵地区二迭系加以分层和对比,是有很大意义的。
1966年01期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0 ] - 徐道一;孙惠文;
<正> 引言近些年来,随着地层研究的深入开展,在地层图编制和研究方面有显著的进展。由于高速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很多作者在研究工作中借助数学工具对地质资料进行整理和解释。在地层数据的整理中应用趋势面分析就为其中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在任何地区,对某一地层单位作详尽地层研究,必须阐明此地层单位的空间及时间上的变化规律。通常用的方法是编制各种图件,如岩性图、厚度图、相图,用等值线来表达地质特征在空间上变化的情况。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上述等值线有
1966年01期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89 ] - 梁希洛;
<正> 苏联外高加索地区的二迭系,特别是上二迭统,是研究地层的重要地区之一。多年来,虽有不少地质学家及古生物学家在该区做了许多工作,但迄今对它的隶属时代和划分对比,尚存在着疑问和不正确的意见。近年,苏联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的古生物学家们,对外高加索地区上二迭统和下三迭统地层及古生物作了较系统的工作,提出有关地层的划分意见并讨论二迭纪和三迭纪界线上的生物羣有关问题。这些成果不但为该区今后进一步开展工作打下基础,而且给世界有关地层对比提供了线索。
1966年01期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51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