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新的挑战 新的使命——附记国际地层委员会2002年6月全会

    戎嘉余

    新世纪初国际地层委员会 (ICS)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 (IUGS)向 ICS提出硬性要求 :2 0 0 8年必须完成显生宙各个系、各个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 (GSSPs)的选定工作 ,有关分会不能再无限期地拖下去了 ;二是 ICS的自身思考 :将来是就此停步还是继续履行其职责、但改变其方向和托管方式 ?ICS必须面对现实 ,改革思变。动力地层学显示高分辨率的全球变化的地质过程是激动人心和具有强烈社会责任的一个挑战 ,因为当今全球环境的恶化是人类所面临的一个极其紧迫的重大问题。地层学在这项研究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根据详细的化石记录 ,可以进行精确的地层对比 ,洞察控制全球变化的动态驱动力。将这个给地层学定向的地质过程作为一个新的任务是最有意义的。2 0 0 2年召开的 ICS会议主要目的是让各分会主席对 ICS未来的方向和组织结构取得一致意见 ;加强内部交流与合作 ,企划将来的活动 ;讨论如何应对来自 IU GS的挑战。文内简述各分会 (包括末元古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等 13个地层分会 )在会上交流的情况 ,并对 ICS的未来发展方向、ICS的组织和机构性质、ICS的强项和弱势、GSSPs的综合地层学、建立新的?

    2003年01期 1-10+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8 ]
  • 全球已批准的和潜在的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s)

    J. Ogg,戎嘉余,李建国,张海春,朱学剑

    自 1978年确立全球泥盆系底界层型和点位以来 ,国际地层委员会动员全球许多领域的地层学家为地质历史各个断代 (包括界、系、统、阶 )确立底界层型和点位 (俗称“金钉子”)。这在国际地层学发展史上 ,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尽管在实施原理和方法上还有不同的意见、工作中也出现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但其功绩 ,特别是在为寻求全球地质学基础的共同语言中所建立的功勋 ,将永载史册。然而 ,当前国际地层委员会已认识到这项工作并不是、也不能代表地层学的全部。从目前情况看 ,在显生宙 13个系内约 10 0个层型剖面和点位中 ,已有 45个被批准确立 ,18个或条件已经成熟或接近完成 ,预计2 0 0 3年将被提出并批准 ;还有约 37个的研究正在进行之中。新生代的大部分完成了 ;中生代 (特别是白垩系和三叠系 )的还有一大半没有定 ,任务不轻 ;古生代的以志留系和泥盆系的确立最早 ,但前者还存在一些问题 ,奥陶系的虽起步不晚 ,但由于种种原因 ,进展稍慢 ,正在加紧进行 ,石炭系和寒武系的也在努力之中。国际地层委员会已经决定这项工作必须在 2 0 0 8年全部完成 ,以利于尽早转入下一个阶段更加深入的、全球地层学各领域的协同研究。

    2003年01期 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40 ]
  • 新元古代十三里台期叠层石组合的地层对比意义

    华洪,曹瑞骥

    新元古代十三里台期辽南徐淮地区的叠层石组合以 Conophyton ocularoides与 Baicalia共生为特色 ,Inze-ria、Gymnosolen、Tungussia、Jurusania、L inella等的相继集中出现为代表 ,叠层石的丰度和分异度极高 ,达到叠层石演化史上的鼎盛时期。类似的叠层石组合在世界各地晚里菲期中频有发现。至马家屯期 ,叠层石进入逐步衰退阶段 ,叠层石多组成半球状生物岩礁 ,柱体细小、相互密集丛生、分叉复杂、大多具壁或鞘 ,柱间充填大量叠层石砾屑和陆源石英碎屑 ,同时叠层石微结构发生明显变化 ,出现特征的半球形放射纤维状组构。十三里台期叠层石组合特征明显、组分相对稳定 ,不仅在区域间 ,甚至在洲际间具有地层对比的潜力。

    2003年01期 19-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下载次数:2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1 ]
  • 北京猿人洞穴堆积气候地层的重新划分与对比

    刘泽纯,周春林,陈晔

    周口店第一地点洞穴四十余米厚的堆积层自下而上共分为 17层 ,新近测量的年代推前了近 2 0 0 ka。对堆积层所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孢粉资料进行聚类统计和因子分析 ,结合风化系数和微量元素含量等古气候代用指标 ,重新定量地描绘它所记录的古气候波动旋回。根据第 2层 TIMS测年为 410 ka B.P.,第 14层上部是磁性地层测量的B/ M界线 ,可以将该洞穴堆积层 1— 14层对比于深海岩心 δ1 8O气候曲线的 11— 19段或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S4— S7,并且古气候旋回内的次级波动也可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比。

    2003年01期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7 ]
  • 冀中地区的侏罗系

    陶明华,彭维松,崔俊峰,吴建平,张金岩,万姗

    冀中地区侏罗系为一套杂色含煤碎屑岩层系 ,自下而上发育有 Osmundacidites- Cyathidites- Gleicheniidites-Protoconiferus、L eiotriletes- Cycadopites- Quadraeculina- Classopollis及 Granulatisporites- L eiotriletes- Cyathidites- Cy-cadopites等 3个孢粉化石组合。冀中地区侏罗系岩性组成及化石组合特征与周边地区具有一定可对比性 ,但因其岩性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故自下而上新建葛渔城组、杨村组和苏桥组。同时对冀中地区侏罗纪岩石地层系统的区域对比关系和地质时代进行了初步讨论。

    2003年01期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4 ]
  • 内蒙古苏里格庙地区晚古生代层序地层学研究

    李文厚,屈红军,魏红红,陈全红,刘锐娥,赵虹

    通过岩心观察 ,结合测井曲线和地震反射资料分析 ,并根据层序地层和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建立了苏里格庙地区的层序地层格架 ,并将上古生界划分为 3个二级层序 (超层序组 )和 15个三级层序 ,其中本溪组和太原组的层序具二元体系域结构 ,即由海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 ;山西组、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的层序具三元体系域结构 ,包括低位体系域、湖进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剖析了陆表海浅陷沉积、陆表海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混合沉积及近岸内陆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超层序组 (或层序组 )中层序的发育特征 ,论述了层序的演化过程。

    2003年01期 41-4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9 ] |[阅读次数:38 ]
  • 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次常委扩大会会议纪要

    2003年01期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新近系辅助标志层研究

    陈清华,刘池阳,李琴

    以测井响应特征分析为主 ,辅以岩心观察 ,旋回地层学界面识别和地震反射特征分析 ,在孤岛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底和馆陶组馆上段馆 1+2砂层组第四小层底发现两个辅助标志层。这些辅助标志层的发现为孤岛油田地层、构造、沉积与油气分布规律等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研究成果可作为油田开发中后期河流相小层划分对比研究工作的借鉴。

    2003年01期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3 ]
  • 四川井研马门溪龙动物群地层学对比研究

    张玉光,李建军

    通过对四川井研的含马门溪龙动物群地层进行描述划分 ,并且将其中的化石与马门溪龙属中其他类型在形态特征、地层层位上逐一对比。综合分析得出了井研马门溪龙动物群出现于晚侏罗世早期、而且在形态组合上是较为原始的类群 ,形态学的鉴定和地层学结果相互吻合 ,同时也进一步清晰了马门溪龙属在晚侏罗世的演化脉络。

    2003年01期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9 ]
  • 雪峰古陆边缘上石炭统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沉积

    张雄华

    湖南沅陵雪峰古陆边缘上石炭统主要包括下列岩相类型 :冲积扇砂砾岩相、前滨海滩砂岩相、浅滩碳酸盐相及混积岩相、潮下碳酸盐岩相及滩后局限碳酸盐岩相。通过沉积相分析和古岩溶面的确定 ,在该区上石炭统中共划分出 13个海侵海退旋回及 5个三级层序。对上石炭统中发育的混积岩也进行了讨论。

    2003年01期 54-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40 ]
  • 古鄱阳湖盆地东北缘下、中侏罗统的发现

    蔡雄飞,章泽军,顾延生,秦松贤

    2003年01期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0 ]
  • 滇西南耿马弄巴地区南皮河组层型剖面地层层序、时代的重新认识

    段向东,张志斌,冯庆来,王伟,李宗亮,杨仕潘,张凡

    对前人建立的上二叠统南皮河组的层型剖面——弄巴剖面进行了详细研究 ,发现该地层属于一套被动大陆边缘浊积岩为主的沉积岩系 ,可概括为四种层序类型特征 :一为代表浊流沉积的鲍马序列 ;二为由泥质岩与岩屑石英 (杂 )砂岩透镜体 (层 )构成的水道沉积序列 ;三为由薄层状砂岩与泥岩呈韵律状互层构成的浊流远端低密度流序列 ;四为薄层状硅质岩与硅质泥岩呈韵律状组成的基本层序。该组中采获了低等蕨类植物、牙形石和笔石等化石 ,证实其时代属于早泥盆世—晚泥盆世。根据该地层的岩性组合、沉积环境等特征及区域对比 ,应归于泥盆系温泉组。

    2003年01期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53 ]
  •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的修订

    彭向东,徐仲元,刘正宏

    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侏罗纪地层发育齐全 ,下、中侏罗统五当沟组为一套含煤碎屑沉积 ,中侏罗统长汉沟组为灰绿色粉细砂岩夹灰岩及砂砾岩 ,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紫色碎屑岩系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盆地演化序列。由于区内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极其发育 ,使得区内不同时代的地层均呈构造岩片相互叠置 ,给地层划分和对比带来许多困难 ,前人所划分的中、上侏罗统大青山组 ,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大青山组 ,而是上二叠统脑包沟组和下白垩统李三沟组及固阳组。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工作 ,笔者对区内大青山组的地层层序、展布规律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性质等都重新给予厘定 ,提出大青山地区上侏罗统大青山组为一套干旱炎热气候条件下的河湖相沉积、生物贫乏 ,分布严格受坝岩—席麻湾—金銮殿断裂控制 ,与下伏地层局部呈不整合 ,整体呈假整合接触 ,这些结论对区内地层划分、对比以及地质演化历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3年01期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29 ]
  • 重庆秀山寒武纪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组成及其地层学意义

    石和,黄思静,沈立成,张萌

    锶同位素地层学是化学地层学的组成部分 ,简要介绍重庆市秀山县溶溪乡罗家沟寒武系剖面海相碳酸盐的锶同位素分析结果 ,建立了该剖面的锶同位素演化曲线 ,并与 Gao及 Denison等的同期锶演化曲线作了对比 ,秀山寒武纪锶同位素演化曲线与其他两条同期曲线有较大相似性 ,据此提出了秀山寒武系剖面部分主要年代地层界线的参考意见 ,并简述了寒武纪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概况。

    2003年01期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7 ]
  • 国际泥盆系亚阶研究的进展

    王成源

    2003年0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