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消息报道

  • 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分会第十届理事会产生

    古唐;

    <正>2012年12月21~25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分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云南腾冲召开。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包括20多个不同的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的136位参会代表投票产生了中国古生物学会微体古生物学分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会由陈荣华、翦知湣、李越、李保华、李国彪、李国祥、李铁刚、刘建波、罗辉、罗正江、祁玉平、曲日涛、史宇坤、苏新、唐烽、唐鹏、向荣、杨平、杨芝林、张华侨、祝幼华等人

    2013年02期 v.37 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 ]
  • 我国发现最古老恐龙胚胎化石

    <正>美国《科学美国人》月刊网站4月11日报道:在中国工作的古生物学家发掘出迄今为止最古老的恐龙胚胎化石标本。发掘出的标本包括不同发育阶段的许多单个恐龙胚胎的遗体,这为研究史前物种的胚胎发育情况提供了绝好机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古生物学家罗伯特·赖斯及其同事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发现了蜥脚类恐龙化石,包括蛋壳和200多块不完整的骨头。这些化石的时代为侏罗纪早期,即1.97亿至1.90亿年前,这是已知的最

    2013年02期 v.37 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研究简讯

  • 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介形类化石组合

    郑秀亮;郑秀梅;郑新生;李建国;杨玉梅;翁月新;吴采西;

    对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的岩性特征、沉积环境、厚度变化及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这套红色地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段分布范围和沉积厚度变化较大,岩性单一,环境单调,生物化石较贫乏,但介形类化石很典型,表现出晚白垩世化石组合特征,建立了3个介形类化石组合,为准噶尔盆地晚白垩世地层划分与对比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3年02期 v.37 206-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9 ]
  • 辽东湾地区古近系东二段-东三段界线的厘定及其勘探意义

    张若祥;李建平;杨波;刘士磊;卢辉楠;刘志刚;刘福平;

    以钻井、地震资料为基础,在辽东湾地区建立古近系东营组东二段、东三段岩性、电性特征及其对比关系;建立古生物组合鉴别特征,总结不同古地理演化对生物地层的影响;明确段地震反射特征及其在三维空间内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这段地层的正确对比关系,解决了东营组内部地层矛盾问题,同时探讨了地层与油气分布的关系,为辽东湾地区的地层研究及相关的勘探工作提供了有益指导。

    2013年02期 v.37 210-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8 ]
  • 山东青岛早白垩世新地层单位——灵山岛组

    张海春;吕洪波;李建国;王俊;张素菁;董晓朋;张星;黄振才;舒云超;任星民;

    近年的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发现,山东省青岛市灵山岛原被认为是河湖相的莱阳群法家茔组,实际上为一套早白垩世海相浊积岩,目前仅见于灵山岛。由于该套地层与临近地区的同期任何地层单位都无法进行对比,为此建议建立一新的岩石地层单位——灵山岛组。灵山岛组外观上为典型的复理石,主要表现为灰黄色薄层砂岩、粉砂岩与黑色的泥岩构成良好的韵律层;其下部被海水淹没,未见底,其上被一层流纹岩不整合覆盖,出露部分厚度超过100m。灵山岛组所含化石稀少,仅见少量孢粉且保存不好,以Classopollis和原始两气囊类为主;此外还含有与海水活动有关的沟鞭藻碎片和膜状藻类片段。综合碎屑锆石年龄和孢粉组合,灵山岛组的年龄大约可以限定为早白垩世早中期,不排除其下部含有晚侏罗世沉积的可能。灵山岛组之上的流纹岩大致相当于鲁东下白垩统青山群下部。

    2013年02期 v.37 216-2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6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2 ] |[阅读次数:38 ]

学术讨论

  • 塔里木板块奥陶系鹰山组的地质时代

    杜品德;杨芝林;赵治信;张放;章森桂;

    塔里木板块碳酸盐岩相的鹰山组地质时代有3种观点,分别为早奥陶世、早-中奥陶世、中奥陶世。归纳塔里木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附近的相关古生物资料,根据牙形石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等的延展时限,认为前人在柯坪、巴楚地区所建立的牙形石Paroistodus originalis带,Baltoniodus aff.navis带证据不足;原Tangshanodus带不能对比华北板块下马家沟组的Tangshanodus tangshanensis带,原定的Tangshanodus sp.已厘定为Erraticodon tarimensis,层位在Aurilobodus leptosomatus-Loxodus dissectus带之下和Serratognathus diversus带之上;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层位只限于下奥陶统弗洛阶的Oepikodus evae带,在塔里木该牙形石种亦仅见于A.leptosomatus-L.dissectus带之下。根据全球下奥陶统-中奥陶统界线的确认标准,宜将鹰山组上部牙形石Serratognathoides chuxianensis-Scolopodus euspinus-Erraticodon tarimensis组合划归下奥陶统弗洛阶,鹰山组时代应为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晚期至弗洛期。鹰山组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沉积间断。

    2013年02期 v.37 223-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K]
    [下载次数:2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7 ]
  • 苏皖北部下寒武统对前南华系的超覆

    厉建华;钱迈平;姜杨;

    苏皖北部新元古代地层的区域划分对比、时代及其与上覆地层的接触关系长期存在争议,主要有二种意见:其中一种观点是刘老碑组上部以上的新元古界地层均为震旦系,与上覆寒武纪地层之间并无较大沉积间断,为假整合接触;另一种看法是该地区寒武纪地层超覆在新元古界不同层位的岩组之上,二者之间存在较长的沉积间断,并存在规模不等的构造运动。最近笔者对该区寒武系—新元古界各界线剖面进行了详测,在获得大量地层空间分布资料的基础上,证明下寒武统超覆在新元古界不同层位的岩组上,而且生物地层对比也表明其间存在较大的沉积间断,这里的新元古界为更古老的前南华系地层。

    2013年02期 v.37 232-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3 ]
  •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始新世—中新世事件地层研究

    肖传桃;叶明;何婷婷;

    在阐述区域地质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始新世—中新世事件地层学的研究,并建立了其事件地层系统,识别出5种事件面、8种事件带、6种事件组合和1个事件集群。事件面有隆升事件面、岩相转换事件面、洪泛事件面、生物灭绝事件面、气候转换(波动)事件面;根据地质事件的纵向发育特征,建立了暖热事件带、温凉事件带、δ18O高值事件带、δ18O低值事件带、挤压断陷事件带、走滑断陷事件带、湖盆扩张事件带和湖盆收缩事件带等,其中,暖热事件与δ18O低值事件、温凉事件与δ18O高值事件、地壳隆升与不整合事件、气候波动与生物灭绝事件均具有成因联系,它们分别构成了一个事件组合;所有事件组合构成了该时期的事件集群。上述事件带中,挤压断陷事件带、走滑断陷与湖盆扩张事件带以及湖泊收缩事件带体现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的演化过程,而且这个演化过程与青藏高原的隆升密不可分。由于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拼合与俯冲挤压,促使青藏高原不断隆升和一系列喜山运动(共四幕)的产生,同时导致了研究区始新世—中新世事件集群的发生。

    2013年02期 v.37 242-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2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7 ]
  • 沉积间断的地层学含义——痕迹地层学研究新途径

    吴贤涛;郑伟;吴渤;

    生物地层学以物种的出现和消失为依据,其对比精度约为100万年;层序地层学以米兰凯维奇事件为导因,应用海泛面、叠置格局和可容空间作概念支柱,对比地层,其四、五级层序对比精度约在20万年左右。更高精度的地层对比,各方面都在探索。首次提出痕迹地层学概念,讨论了痕迹地层学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事件属性及事件间隔时限,旨在引起研究者对地层间断现象的注意,以利从地史时期生物行为中,获取较多的地层学信息,为高精度地层划分对比服务。

    2013年02期 v.37 250-2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1 ]

  • 志留纪早期上扬子海域南部桐梓上升的新证据

    王怿;戎嘉余;唐鹏;吴荣昌;

    对贵州省遵义正安和务川等4条志留系新剖面的野外调查发现,正安石桥沟和务川珍珠桥从石牛栏组顶部到马脚冲组底部连续发育多层泥裂构造,这是志留纪早期桐梓上升的新证据。在黔北地区,桐梓上升发生在石牛栏组顶部到韩家店组(或马脚冲组)底部,延续时间很短,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境内,多表现为假整合面(喀斯特侵蚀面)、古风化壳和泥裂构造,为区域古地理再造和古地形恢复提供了依据。桐梓上升使得黔中古陆海岸线北扩,该上升的高度在不同地区不尽相同,南部地区普遍上升较为强烈,多形成高地,北部地区大多上升较弱,多形成较低山丘;它可在部分地区造成地层缺失,也可使地层几乎无明显缺失;它是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标志。桐梓上升是一次区域性抬升运动,主要受控于华南板块内部的块体运移,由来自南方的水平挤压力转变为上、下振荡,造成了川渝黔边区的不均一抬升而后下降。

    2013年02期 v.37 129-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7K]
    [下载次数:3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43 ]
  • 松辽盆地松科1井嫩江组磁极性带及其地质时代

    蒙启安;黄清华;万晓樵;邓成龙;贺怀宇;

    松科1井是中国白垩纪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井,由松科1井南孔和松科1井北孔组成,获取了嫩江组888.18m长的完整岩芯资料。通过对嫩江组1550块岩芯样品的热退磁和或交变退磁分析,获得了嫩江组完整的古地磁极性剖面,即由嫩江组下部的正极性带和其中、上部的反极性带构成。综合浮游有孔虫产出层位的地质时代分布、嫩江组二段斑脱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和嫩江组磁极性带构成分析,认为嫩江组二段下至嫩江组一段的正极性磁条带对应于地质年代表中白垩纪静磁带CNS(C34n带)上部,嫩江组二段中部至嫩五段的反极性带对应于白垩纪静磁带之上的第一个反极性带C33r,嫩江组对应的地质时限为中Santonian期至早Campanian期。

    2013年02期 v.37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4 ]
  • 浙西赣东北奥陶纪晚达瑞威尔期—早桑比期笔石序列新见

    宋妍妍;张元动;张举;

    浙西—赣东北地区的奥陶纪特马豆克期到桑比期笔石序列连续,多数笔石标本保存完好,部分甚至以黄铁矿化的立体形式保存。但是,由于地层出露较差或火山岩脉侵入等原因,该地区晚达瑞威尔期—早桑比期的笔石带尚存一些问题,需加以厘定。在新发现和挖掘的浙江江山横渡剖面和桐庐刘家剖面奥陶纪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自下到上包括印渚埠组顶部、宁国组、胡乐组和砚瓦山组。经初步研究,胡乐组上部地层自下而上可划分为Nichosonograptus fasciculatus带、Pterograptus elegans带、"Hustedograptus teretiusculus带"(上部含Dicellograptus亚带)和Nemagraptus gracilis带。横渡剖面胡乐组上部产有丰富的Dicellograptus(叉笔石),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属在全球各主要块体的首现层位和共生属种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叉笔石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进行了初步探讨。

    2013年02期 v.37 144-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9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4 ]
  • 湖南益阳早奥陶世几丁石及疑源类的生物分带与对比

    王文卉;冯洪真;李丽霞;陈文建;

    报道了湖南益阳晚特马道克期至弗洛早期笔石页岩中的几丁石和疑源类化石,并识别出3个几丁石生物带以及3个疑源类组合带。几丁石、疑源类化石与笔石共生,使得识别出的几丁石带以及疑源类化石组合的时代可以根据笔石带校正。在江南斜坡区建立的连续的晚特马豆克期及弗洛期最早期的几丁石、疑源类序列,不但可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对于早奥陶世古生物地理的研究同样具有一定意义。

    2013年02期 v.37 15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0 ]
  • 裂谷盆地演化中的动力层序地层学初探——以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为例

    赖维成;郭涛;郑敬贵;徐春强;

    从地质学及地层学的发展趋势上看,动力层序地层学是层序地层学发展的方向。动力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是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层序发育的主驱动力是有规律地变化演进的。以裂谷型的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为例,以断陷期的沙河街组、断拗期的东营组、拗陷期的明下段为典型代表,阐述了不同构造演化阶段层序发育主驱动力从构造活动到湖平面变化再到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演进及其对各时期层序结构独特的控制作用。从动力层序地层研究的角度回答了包括层序内部划分、强制湖退、层序识别标志等几个陆相层序地层的关键问题。动力层序地层学研究对渤海油气勘探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并指出了下一步规模型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方向。

    2013年02期 v.37 169-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6K]
    [下载次数:4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42 ]
  • 贵州兴义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的地层分布及其生物多样性

    马乐天;季承;孙作玉;杨鹏飞;邹晓东;

    根据在贵州省兴义市乌沙镇开展的以自然层为精度的大规模化石科学发掘工作,对那里保存精美、属种丰富、分异度高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群———兴义动物群有新发现:1)根据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产出情况,可将化石层分为下、中、上三段:26~35层为下段,厚1.41m,主要以产出大量贵州龙为特点;36~44层为中段,厚2.11m,鳍龙类和鱼龙类均有出现;45~53层为上段,厚1.88m,以产出保存完整的鱼龙和海龙为特点,伴生大量海百合。2)从兴义动物群海生爬行动物组成面貌来看,化石层下段产出的鳍龙类分子,包括幻龙、鸥龙和大量贵州龙,进一步印证了其西特提斯亲缘性;而化石层上段发现完整贵州鱼龙、黔鱼龙及海龙材料,与贵州晚三叠世卡尼期关岭动物群组成面貌有相似之处。

    2013年02期 v.37 17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5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7 ]
  • 利用微量元素统计分析东营凹陷新生代沙四晚期湖泊古环境

    张彬;姚益民;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AES)微量元素统计方法对东营凹陷沙四上亚段沉积期湖泊进行古环境分析可能是可行的。(Fe+Al)/(Ca+Mg)近岸高值(比值>1)向远岸湖相低值迁移的响应,特别是东营凹陷东部青坨子凸起边部的‘东营河’向西东营一带流入,形成较深水湖的>1低值响应。元素Fe和Mn化学性质差异明显,Fe3+常常是在河口或滨岸地带富集;而Mn2+在水盆内长距离的迁移中,沉积在较深的湖盆中心。因此Fe/Mn比值大致在0.7×102前后的变化,作为离岸向深湖水体深浅的变化标志。钙盐和镁盐的酸碱性介质有变化,Ca/Mg比值<5大致为河流相或近滨岸相;比值>5~10,甚至可达20,白云石矿物更多富集于湖盆南坡一带。Sr/Ba比值更多反映盐度和闭塞咸水湖相响应。在可溶性重碳盐、氯化物和硫酸盐进入水溶液中,Ba化合物或盐类的溶解度比值低于Sr。因此Sr/Ba比值<1是围绕着凸起边缘河流或近滨岸相一带,比值1~4之间为开阔湖相,比值4~>8更多可以作为是闭塞咸水湖相的响应。

    2013年02期 v.37 186-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7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28 ]
  • 华南早中生代板内沉积—构造特征及其对邻区碰撞事件的响应

    罗皓;陈国华;舒立旻;舒良树;

    对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层序及其岩石组合、早中生代花岗岩特征、构造变形样式等进行了研究,以解决对华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地质环境和早中生代构造变形属性一直存在的不同认识。研究表明,发育在赣东北地区的蛇绿岩套,其时代不是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而是新元古代;新元古代洋壳沉积岩中不存在放射虫,而发育较多的新元古代疑源类。沉积学分析表明,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期间华南为一个向南东倾斜的滨海—浅海沉积环境,广泛发育碳酸盐岩石组合、含放射虫等生物碎屑灰岩、含煤层砂岩和浅海相生物群落,未见同期大规模火山岩分布。早—中三叠世,华南块体发生强烈构造变形和花岗岩浆活动,以朝北西方向运移的褶皱和逆冲推覆为特征,花岗质岩体形成时代集中在245~210Ma,属过铝质花岗岩,不是岛弧型花岗岩。研究表明,早中生代是一个全球规模的构造—岩浆活动期,在此构造背景下,研究区北侧的扬子块体沿大别山断裂带与华北块体发生强烈碰撞,南侧的华夏块体则沿越南马江一带与印支块体碰撞拼贴。受南北两侧此时期碰撞事件的影响,研究区发生了强烈的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奠定了华南的基本构造格架。

    2013年02期 v.37 193-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5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7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