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 甘(肃)新(疆)交界地区的石炭系和二叠系——兼论金窝子金矿围岩地层的时代

    廖卓庭,刘陆军

    通过对甘新交界地区 3条石炭系和二叠系代表剖面的观察 ,结合多年调查东疆地层的资料积累 ,认为 :1)因绿条山组岩性组合及所含生物群与东疆的东古鲁巴斯套组相同 ,甘新交界地区绿条山组分布区是北塔山地层小区石炭系的南延部分 ,应从黑鹰山地层小区分出 ,甘新交界地区的中南部普遍缺失杜内期沉积 ;  2 )阿齐山—康古尔—雅满苏火山岛弧带与博格达—哈尔里克火山岛弧带的构造造山历程不同 ,彼此的兴衰转换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  3)甘肃北山石炭纪生物群与天山一级地层区的生物群相似 ,具有特提斯区系和西伯利亚—北美区系相互交会、混生的过渡性质 ;  4 )来自兴蒙海槽的早二叠世海侵 ,未波及北疆地区 ,而是经由北山、红柳河谷地 ,终止于库姆塔格沙垄以东的狭小区域 ,根据雅满苏西大沟阿瑟尔期类化石的发现 ,推断至今从未发现早二叠世类化石的北山 ,主要原因是调查程度较低 ;  5 )在金窝子金矿、2 10金矿及 2 30矿脉附近找到许多早二叠世生物化石 ,对仅根据一个同位素年龄数据 ( 36 1.1Ma)建立的“金窝子组”提出质疑 ,否定区内存在泥盆纪地层 ,认为金窝子金矿围岩地层的时代是早二叠世 ,不是晚泥盆世。

    2003年03期 163-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4 ]
  • 内蒙古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孢粉组合

    蒙启安,万传彪,乔秀云,孙跃武,单玄龙,徐衍彬,任延广,赵传本

    海拉尔盆地大磨拐河组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两个孢粉组合 :哈氏三角孢 -微细云杉粉 ( Deltoidospora hallii-Piceaepollenites exilioides)组合和澳洲无突肋纹孢 -卵形光面单缝孢 ( 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L aevigato-sporites ovatus)组合 ,分别分布于大磨拐河组一段和二段 ,组合特征明显 ,可以作为研究区内地层划分对比的生物地层学依据之一。两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的孢子花粉 ,结合在数以千计的岩心样品中没有发现可靠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 ,推测产这两个孢粉组合的大磨拐河组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凡兰吟期—欧特里沃期 ( Valanginian— Hauterivian) ,不排除部分进入巴列姆期 ( Barrem ian)的可能

    2003年03期 173-184+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9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5 ] |[阅读次数:39 ]
  • 福建沙县船山组■类生物地层——兼论石炭系-二叠系界线

    李建成,洪祖寅

    根据地层中类化石的分布规律 ,福建沙县船山组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 5个化石带 :5 ) Eoparafusulinapararegularis带 ,4 ) Sphaeroschwagerina sphaerica带 ,3) Zellia chengkungensis带 ,2 ) Pseudoschwagerina miha-ranaensis带和 1) Triticites shikhanensis compactus带。通过与邻区及我国华南部分地区的对比 ,认为本区含第 2至第 5个类化石带的船山组上部地层的地质时代应为早二叠世早期 ,石炭系 -二叠系界线位于 Pseudoschwagerinamiharanaensis带之底

    2003年03期 18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8 ]
  • 读《南京直立人》有感

    刘嘉麒

    2003年03期 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5 ]
  • 漠河盆地中生代地层层序及时代

    吴河勇,杨建国,黄清华,刘文龙

    依据近几年地层研究成果和野外地质调查获得的新资料 ,对漠河盆地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厘定 ,将阿杭提河组划归绣峰组 ,木瑞组划归上库力组下部 ,上库力组和依列克得组之间的含煤地层划归上库力组上部。这样纵向上塔木兰沟组—上库力组—依列克得组为火山岩—碎屑岩夹火山岩、煤层—火山岩旋回 ,与邻区具有很好的对比关系。依据新的同位素资料 ,将塔木兰沟组的时代厘定为早白垩世 ;依据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植物、孢粉等化石资料 ,对漠河盆地额木尔河群的时代进行了讨论 ,认为额木尔河群的时代为晚侏罗世。

    2003年03期 193-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5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8 ] |[阅读次数:38 ]
  • 漠河盆地上侏罗统层序地层格架

    辛仁臣,吴河勇,杨建国

    漠河盆地出露了较完整的上侏罗统 ,6条绣峰组、二十二站组、额木尔河组及开库康组露头剖面层序地层分析和不同剖面间层序对比结果表明 ,漠河盆地从绣峰组到开库康组在垂向上发育了 36个三级层序 ,构成绣峰、二十二站、额木尔河和开库康 4个超层序。门都里东山绣峰组剖面和二十二站组剖面出露了较完整的绣峰和二十二站超层序 ,瓦拉干—二十二站绣峰组剖面出露的是绣峰超层序中上部和二十二站超层序底部地层 ,二十二站北山二十二站组剖面出露的是二十二站超层序中上部和额木尔河超层序下部地层 ,小丘古拉河额木尔河组剖面出露的是额木尔河超层序中上部和开库康超层序下部地层 ,开库康乡开库康组剖面出露的是开库康超层序的上部地层。

    2003年03期 199-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8 ]
  • 《南京直立人》——一部重要的古人类学专著出版简介

    丁羊牛

    2003年03期 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6 ]
  •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浅变质朋河石岩组地质特征及研究意义

    宋明春,宫述林,陈延贵

    通过对朋河石岩组分布区的地质填图、地质剖面观察及接触关系研究 ,将朋河石岩组分为二个段 ,并指出该岩组变质程度属低绿片岩相 ,上部变质压力较高 ,达中高压相系 ;该岩组为浊流沉积产物 ,与下伏赋存榴辉岩的花岗质片麻岩呈构造叠覆接触关系。通过分析讨论认为 :朋河石岩组形成的地质背景为晋宁期大陆碰撞之后的上叠盆地 ,在三叠纪前后构造滑覆于已抬升到地表的超高压变质岩之上 ,朋河石岩组底界为超高压变质带边界

    2003年03期 205-2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41 ]
  • 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新地层单位——月桂峰组

    姜亮,李保华,钟石兰,张一勇,王建平

    在微体古生物和岩石地层学分析基础上 ,建立了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新的地层单元——月桂峰组。月桂峰组分布于东海陆架盆地台北坳陷西带 ,由灰黑色泥岩、砂岩组成 ,上覆灵峰组、下伏石门潭组。它属古近纪古新世沉积 ,并推测可能为古新世早期。该地层相当于苏北盆地阜宁组一段。月桂峰组中微体化石特征表明月桂峰组当时沉积环境可能为淡水湖泊

    2003年03期 210-21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46 ]
  • 鄱阳湖组(第四系)的修订及特征

    马振兴,蒋玉珍,魏源,李均辉,李长安

    根据对鄱阳湖地区 Zk0 1钻孔柱状剖面的研究 ,对鄱阳湖组的定义进行修订、补充 ,认为鄱阳湖组为一套以青灰色淤泥质粘土、黄褐色粘土、粉质粉土为主夹少量粉砂或细砂的湖泊—河口三角洲相沉积。年代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 ,底界年龄约 6 2 10± 12 5 a B.P.,开阔湖泊沉积始于 32 4 0± 180 a B.P.,且由北向南时代渐新 ,具有明显的穿时性

    2003年03期 212-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2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7 ]
  • 四川会理天宝山组U-Pb年龄

    牟传龙,林仕良,余谦

    广泛分布于四川会理地区的天宝山组 ,由于缺少精确的年龄数据 ,对其归属和区域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分歧。本次在对分布于会理洪川桥、孔明寨等剖面的天宝山组地层进行详细的野外地质考察的基础上 ,通过采集天宝山组中的变质斑状英安岩样品 ,从中挑选单颗粒锆石进行 U - Pb年龄测试 ,获得年龄为 95 4— 96 1Ma,平均值为 95 8± 16 Ma。根据国际地层划分方案 ,表明天宝山组为新元古代的地层

    2003年03期 216-2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30 ]
  • 西藏北部班戈地层分区下白垩统郎山组、康曲组和余穷组地层层序研究

    曲永贵,刘贵忠,郑春子,王永胜,张树岐

    在西藏自治区北部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 ,在班戈地层分区的下白垩统郎山组之上发现一套厚约 180 0 m的滨海—浅海相碳酸盐岩、陆源细碎屑岩岩石组合 ,该套组合不属于郎山组定义之内 ,且出露良好、层序稳定、标志清楚、厚度巨大、化石丰富 ,并具有很强的可填图性。因此 ,我们将整合于郎山组之上 ,岩性以杂色微—薄层状钙质泥岩、钙质 (粉 )砂岩与泥质生物灰岩的韵律产出为特征 ,产圆笠虫、腹足类、双壳类等化石的地层命名为康曲组 ;将整合于康曲组之上 ,下部以灰—深灰色中薄层状泥质生物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钙质泥岩等韵律出现为特征 ,上部以灰色中—厚层状含硅质结核圆笠虫泥晶灰岩、圆笠虫泥晶灰岩夹灰绿色薄层状钙质砂岩为特征 ,富含圆笠虫、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及海胆等化石的地层定名为余穷组。时代均置于早白垩世晚期

    2003年03期 220-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7 ]
  •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在成都召开

    边步

    2003年03期 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辽宁义县—北票地区义县组地层层序——义县阶标准地层剖面建立和研究之一

    王五力,张宏,张立君,郑少林,杨芳林,李之彤,郑月娟

    义县地区广义的义县组可解体为王家屯组 (暂命名 )和义县组 ;分属王家屯和义县火山旋回 ,前者为偏酸、偏碱性 ,后者主体为中基性、末期为中酸性火山岩系 ,并广泛发育潜火山岩相的玄武玢岩、安山玢岩和火山集块角砾熔岩筒。该区有七个主要沉积层 ,自下而上分别为王家屯组马神庙层、义县组老公沟层、业南沟层、砖城子层、大康堡层、朱家沟层和金刚山层 ;产有较丰富的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和植物化石。以砖城子层、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为界 ,义县火山旋回可划分为 4个亚旋回 ,分别代表火山活动的初始期、主期、晚期和末期。北票四合屯地区的义县组相当义县地区义县组的第一和第二亚旋回 ,含鸟类化石的主沉积层 (尖山沟层和上园层 )可与砖城子层对比

    2003年03期 227-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下载次数:5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4 ] |[阅读次数:31 ]
  • 辽西晚侏罗世义县期植物群性质、时代及气候

    郑少林,郑月娟,邢德和

    迄今为止 ,在辽西义县—北票地区的义县期植物群中 ,已发现有 72个属的近 14 0个种 ,它们分别属于苔藓类、石松类、有节类、真蕨类、苏铁类、本内苏铁类、银杏类、茨康类、松柏类、买麻藤类及被子植物类等 11个类群。根据植物群性质、组合特征、各已知属种的时代分布、群落演替规律以及同期植物群对比 ,表明义县期植物群的时代最可能为晚侏罗世的最晚期。通过植物各大类群的生态及属种成分分析 ,认为义县期植物群应属于欧洲—中国古植物地理区的东亚省。按照无机界 (含化石的沉积层 )及有机界 (植物群本身 )所指示的生存环境 ,可以推测义县期植物群是生长在半干旱至半潮湿或季节性干旱的亚热带或亚热带至暖温带的气候环境中

    2003年03期 23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3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35 ]
  • 新疆和田地区志留系—中泥盆统塔里其组的建立

    贺振建,边雪梅,修申成,蒋光秀,贾凤华

    塔里其组系从新疆塔里木地层区铁克里克地层分区棋盘地层小区古元古界埃连卡特群中独立出来的一个新组 ,为一套灰绿色的浅变质岩系 ,厚度较大 ,横向分布稳定。与上覆地层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或上石炭统卡拉乌依组、阿孜干组呈不整合或断层接触 ;底界未见出露 ,但根据其为和田推覆体最下部的一套地层 ,与下伏的准原地系统应为断层接触。该组中新发现有孢粉化石 ,并结合岩性特征、Rb- Sr等时线法测年等资料及野外观测 ,将其时代定为志留纪—中泥盆世

    2003年03期 242-24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45 ]
  • 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序列与火山岩系地层划分

    刘明渭,张庆玉,宋万千

    由于陆相地层 ,尤其火山岩系的复杂性 ,研究者众多且多局限一隅 ,以往建立起的地层序列常只适用于某一地区 ,并且出现同物异名或异物同名现象。正确理解和运用《国际地层指南》、《中国地层指南》,是准确划分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盆地地层的理论依据。借鉴层序地层学的方法 ,对划分山东省白垩纪岩石地层层序与火山岩盆地地层序列有了新的认识 :南、北莱阳群虽在岩性组合上有较大差异 ,但仍可归于同一岩石地层单位 ;大盛群与青山群既不是严格的上下关系 ,也不是完全的同期相变 ,二者呈交叉对应关系 ,大盛群的底界稍高 ;王氏群的林家庄组和辛格庄组应修订为寺前村组和孟疃组 ,置于大盛群中。

    2003年03期 247-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7 ] |[阅读次数:43 ]
  • 中国东南部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沉积特征

    余心起,舒良树,邓平,王彬,祖辅平

    系统分析、总结了中国东南部地区中新生代地层的分布状况、沉积作用、构造特征 ,反映出地层分布总体上具 NE走向、SE— NW的分带现象 ,现今盆地的面貌有五种不同类型及相应的几何形态。分析认为 ,中国东南部早、中侏罗世普遍为拉张裂陷沉积环境 ,在赣南、粤北、闽西一带发育双峰式火山岩 ;稍后可能受到区域性挤压 ,如皖南、浙西、赣东北等地有南东向北西逆冲的压性构造 ;早白垩世为火山喷发高峰期 ,研究区均不同程度发生了火山喷发 ,其中东南沿海发育大面积的火山岩 ;早白垩世以后华南全区转为拉张 ,发育大量中、小型断陷盆地等伸展型盆地 ;晚白垩世—第三纪地壳继续处于拉张松弛环境 ,形成以裂谷环境为主要特征的火山—沉积岩石组合。这些结果表明 ,早—中侏罗世受古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的共同影响 ,中侏罗世之后太平洋板块占主导 ,上述现象主要系太平洋板块在晚中生代不同阶段对中国东南部俯冲作用的方位、俯冲速率、俯冲角度有所变化所导致

    2003年03期 254-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k]
    [下载次数:7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41 ]
  • 上奥陶统底界全球辅助层型剖面在我国的确立

    陈旭,王志浩

    2003年03期 264-265+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1 ]
  • 《地层学杂志》征稿简则

    2003年03期 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