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杂志

消息报道

  • 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将于11月5日在北京召开

    <正>第四届全国地层会议确定将于11月5日~7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将包括全国地层委员会委员、各断代地层及专业工作组成员。会议热忱欢迎各有关研究院、所、大学,各省市地勘局、地调院一级对地层学研究有兴趣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将产生新一届全

    2013年03期 v.37 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黔羽枝的时代和归属研究取得新进展

    科古;

    <正>1996年英国《自然》杂志(Nature)发表了蔡重阳等的"An early Silurian vascular plant",认为我国贵州凤冈志留纪早期韩家店组顶部所产黔羽枝(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属于已知最早的维管植物。但是,由于黔羽枝具有复杂的解剖特征,同时又未发现孢子囊和具有气孔的表皮,其时代和归属一直存在争议。

    2013年03期 v.37 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7 ]
  • 第二届定量地层学与古生物学国际讨论会在南京举办

    科古;

    <正>7月27日至8月1日,第二届定量地层学与古生物学国际讨论会与GBDB专题讲座(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Quantitative Stratigraphy and Palaeobiology and GBDB Short Course)在南京成功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资源地层学与古地理学重点实验室、国际地层委员会、中国古生物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资助。樊隽轩研究员担任本次会议主席,来自国内外的六十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

    2013年03期 v.37 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 櫼櫼櫼中国古生物学会将于11月15日召开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7届学术年会

    钟牯;

    <正>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将在2013年11月15~18日在浙江省东阳市召开。本次会议是四年一次的中国古生物学界最大规模的盛会,将有来自全国科研、教学、科普、博物馆、地质公园、科普基地、出版等行业以及地质、石油、煤炭等系统的代表参加。大会将选举产生第十一届理事会,并同时举行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7

    2013年03期 v.37 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研究简讯

  • 黔中织金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的白云岩及其沉积环境意义

    赵明胜;田景春;王约;

    黔中织金地区以黑色页岩为特征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中部发育有一套厚约9.2m的白云岩,且在白云岩中由下至上发育有较强水动力成因的小型冲刷构造、小型槽状交错层理以及水动力相对较弱的低角度交错层理和水平层理,表明黔中地区早寒武世牛蹄塘组沉积期曾经出现过短暂的、碳酸盐浅滩相的沉积环境,同时也揭示了早寒武世牛蹄塘组沉积期并非一直处于滞留、低能的还原环境。另外,牛蹄塘组底部黑色页岩之下的紫红色泥岩以及明心寺组底部的粉砂岩整合于牛蹄塘组顶部的黑色页岩,表明牛蹄塘组沉积早期和晚期水体也相对较浅。因此,黔中织金地区牛蹄塘组中白云岩的发现,表明了在牛蹄塘组沉积期至少存在二次以上的三级海平面升降变化,为研究全球海平面的变化提供了新的材料。

    2013年03期 v.37 331-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7 ]
  •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黏土的成因研究——以赣州盆地为例

    熊平生;罗文;

    野外调查发现赣州盆地第四纪红黏土中含有少量棱角分明的石砾,呈断续条带状分布,坡积、洪积特征明显。对赣州三个第四纪红黏土剖面样品的粒度分析的结果表明,粗粉砂(10~50μm)平均含量分别为29.14%,30.80%,38.15%,风尘粒级组含量不突出均小于40%,黏粒和粉砂粒含量较高,反映后期风化作用较强。运用X衍射技术对黄金(HJ)剖面第四纪红黏土和下伏风化碎屑物、砂页岩样品分别进行测试发现,第四纪红黏土样与下伏风化碎屑物、砂页岩样图谱相差较远,矿物成分含量也不相同。此外,对黄金(HJ)第四纪红黏土剖面的孢粉分析发现,该剖面样品中发现了一些水生草本花粉和喜湿润环境的蕨类孢子。综上测试与分析,我们推测,赣州盆地第四纪红黏土系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地势低洼处沉积而成,后来由于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至今沿着河流分布在100~200m左右的坡岗丘陵上,后期经历了较强的风化作用。

    2013年03期 v.37 336-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1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8 ]
  • 云南西北部三叠纪地层的划分及对比

    沙绍礼;刘学龙;赵崇娟;张娜;

    云南西北部三叠纪地层分布较广,横跨3个地层分区,从西向东分别是澜沧地层分区、兰坪地层分区和金沙江地层分区,主要讨论后两个地层分区的三叠纪地层。兰坪地层分区三叠纪地层零星分布,呈推覆块体或飞来峰形式展现,有晚三叠世歪古村组、三合洞组、挖鲁八组和麦初箐组,不整合于上二叠统羊八寨组之上、中侏罗世漾江组之下;产双壳类、菊石、腹足类、牙形石及植物化石,时代属卡尼期至瑞替期。金沙江地层分区的三叠纪地层有中三叠世上兰组、攀天阁组,晚三叠世崔衣比组和石钟山组;产丰富的双壳类、腕足动物、菊石、有孔虫、牙形石、叶肢介等化石。攀天阁组、崔衣比组为双峰式火山岩系,产有孔虫、牙形石等化石,火山岩中获得的同位素年龄为224Ma、236Ma、238Ma、248±4.4Ma,时代包括早、中、晚三叠世。上兰组以往被认为不整合在早二叠世拉竹河组之上,经后来研究证实,原划的不整合为上兰组内部的断层,不存在拉竹河组。上述两个地层区的三叠纪地层虽然有许多相似,但仍有较大差异,为了便于对比,建议各自使用独立的地层名称。

    2013年03期 v.37 343-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3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3 ]
  • “国际年代地层表”(2013)介绍

    章森桂;严惠君;张允白;

    <正>国际地层委员会2012年8月在澳大利亚召开的第三十四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推出了"国际年代地层表"(2012)。与"国际地层表"(2008)相比,新的"国际年代地层表"添加了3个GSSP("金钉子"):古近系始新统卢泰特阶Lutetian的下界、侏罗系下侏罗统赫塘阶Hettangian的下界(即侏罗系的下界)、寒武系芙蓉统江山阶Jiangshanian的下界;几乎全面地修订了显生宇各年代地层单位的年龄数据;在第四系中取消了"伊奥尼雅阶Ionian",并正式将杰拉阶Gelasian划归第四系,与此相应,1996年

    2013年03期 v.37 349-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5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7 ]

学术讨论

  •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划分、对比及分布

    吕焕通;夏惠平;陈中红;赖世新;张勇;毛海波;

    结合野外露头,充分利用钻井、锆石SHRIMP年龄、地震及重磁资料,依据地层规范,兼顾生产应用的习惯,沿用卡拉麦里地层小区石炭系地层序列及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建立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划分对比格架,预测了准噶尔盆地主要覆盖区宾夕法尼亚亚系的分布。准噶尔盆地密西西比亚系自下而上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时代分别对应于杜内期早期、杜内期晚期、维宪期至谢尔普霍夫期;宾夕法尼亚亚系分为巴塔玛依内山组和石钱滩组。准噶尔盆地宾夕法尼亚亚系钻井资料远比密西西比亚系丰富,地震反射特征较密西西比亚系明显,目前石炭系的油气发现主要集中在宾夕法尼亚亚系。宾夕法尼亚亚系在周缘呈带状大面积分布,向盆内逐渐变薄,与相邻造山带具有较好的过渡关系。存在克拉玛依、沙湾、大井等厚度中心,盆地内部宾夕法尼亚亚系呈隆凹相间格局分布。密西西比亚系地层地震反射以杂乱、弯褶地震相为主,不整合接触关系比较明显。

    2013年03期 v.37 353-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1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2 ]
  • 西北地区寒武纪岩石地层的划分与对比

    朱涛;张二朋;王洪亮;徐学义;陈隽璐;周铁锁;朱小辉;李晶晶;

    以国际地层委员会寒武系分会新的全球寒武系年代地层四分方案为依据,对我国西北地区寒武系进行了重新划分。以西北地区的塔里木、中天山、阿尔金—北山、柴达木盆地北缘、南祁连、北祁连、中祁连、南秦岭、汉南、鄂尔多斯西南缘和华北地层区等11个地区(地层区)岩石地层单位为代表,初步将以上区域寒武纪岩石地层纳入4个统级单位和10个阶级单位的年代地层框架之中,以期为我国西北地区寒武系的划分和对比,建立西北地区寒武系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对比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2013年03期 v.37 361-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3 ]
  •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在隐蔽油气藏中的应用——以辽东湾旅大地区古近系东营组为例

    肖玲;张井涛;郑荣才;魏钦廉;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技术方法,综合测井、地震和岩芯资料对辽东湾旅大地区古近系东营组地层各级层序及其界面特征进行分析,从中识别出短期、中期、长期3个级别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在等时地层格架内讨论沉积充填演化序列,得出了长期旋回的沉积充填演化规律。

    2013年03期 v.37 369-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7 ]
  • 贺兰山震旦系研究的新进展——对正目观组、兔儿坑组的再认识

    蔡雄飞;杨捷;何文键;曾佐勋;

    贺兰山震旦系正目观组和兔儿坑组一直以单一成因解释占统治地位,前者被认为是"冰川"或"冰水"成因,后者是"深水"成因。根据新发现的二个新沉积类型剖面,对其成因有了新认识,认为正目观组是在冰川触动下,经历了重力流的改造,其钙质胶结物与上部的白云岩是温暖时期同期形成的产物;兔儿坑组岩性、岩相变化明显,不是前人认为的深水沉积。新剖面的发现,给我们提供重要启示:地史中任何产物决不会是单一作用形成的,它往往是多个作用叠加的结果;必须同时考虑纵向与横向变化,才会得出合理的认识。

    2013年03期 v.37 377-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5 ]

  • 国际年代地层表

    <正>~~

    2013年03期 v.37 257-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1K]
    [下载次数:3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28 ]
  • 卢衍豪主编对我国地层学所作的贡献——纪念卢衍豪院士诞辰一百周年

    章森桂;

    今年是卢衍豪主编诞辰100周年。他在古生物学科研究领域中有着十分杰出的贡献,在地层学研究中也有很高的造诣,表现在他奠定了我国寒武纪地层划分的基础,对奥陶纪和二叠纪等时代地层研究也有很大的贡献,他创建了"生物—环境控制论"学说,他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层学研究的工作组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3年03期 v.37 259-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1 ]
  • 鄂西南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地层研究兼论宜昌上升

    王怿;戎嘉余;詹仁斌;黄冰;吴荣昌;王光旭;

    对鄂西南四县(五峰、鹤峰、宜都和长阳)8条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剖面的野外调查发现,奥陶系与志留系之间普遍存在沉积间断,这是宜昌上升的直接证据。这一间断多发生在P.pacificus带与C.cyphus带之间,缺失至少4个笔石带(N.extraordinarius,N.persculptus,A.ascensus和P.acuminatus),个别剖面甚至还缺失了奥陶系凯迪阶上部的2~3个笔石带(P.pacificus,D.complexus和部分D.complanatus),缺失量最大的在五峰小河村,从D.complanatus带上部到D.convolutus带共缺失10个半笔石带。两系间的接触关系类型有3种:A型——五峰组与龙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B型——临湘组与龙马溪组呈假整合接触,C型——奥陶系-志留系交界处发育古风化壳。根据研究,宜昌上升的起始时间在P.pacificus带上部(五峰组上部,大致在446Ma前后);结束时间各地并不一致,最早结束于C.vesiculosus带(宜都潘家湾)(~442 Ma),多数地区结束于C.cyphus带(~441Ma),最晚在D.convolutus带(五峰小河村)(~439Ma),也是目前上扬子区宜昌上升已知的最晚结束时间;推测该次运动延续的时间大约4~7Ma。依据古风化壳中高岭石矿物和五峰组地层残留物,认为:宜昌上升导致研究区曾经上升为陆地(即露出海面的岛屿),接受风化剥蚀。从区域构造演变来看,"华夏古陆"不断向西及西北扩展,进而产生由东南向西北的水平动力,这种水平动力是导致宜昌上升的主控因素,基于不同地区所受动力强弱、古地理和地势等因素不尽相同,宜昌上升在所涉及地区的表现各异。

    2013年03期 v.37 264-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1K]
    [下载次数:5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35 ]
  • 江苏丰参一井泰州组孢粉资料及白垩系-古近系界线

    刘耕武;陈丕基;曹美珍;

    江苏北部丰参一井泰州组孢粉植物群可以分为上下两个组合,暂时借用宋之琛等(1981)提出的组合名称来命名当前的组合:上部组合命名为Ulmipollenites-Podocarpidites-Jianghanpollis组合,以榆科和松科花粉高含量为特征;下部组合命名为Classopolis-Exesipollenites-Schizaeoisporites组合,含丰富的克拉梭粉属(Classopollis)、隐孔粉属(Exesipollenites)、希指蕨孢属(Schizaeoisporites)、凤尾蕨孢属(Pterisosporites)等常见于白垩纪的孢粉类型。考虑到下部组合的上部时代属于晚白垩世晚期,而上部组合既有少许Paraalnipollenite,Momipites等出现,也有个别江苏粉、江汉粉等存在,时代上难以排除晚白垩世晚期的可能。在丰参一井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具体位置也难以确定,虽然我们倾向将界线置于2774m,但根据目前资料,井深2815m,2747m,或者甚至2716m上下都有可能。在丰参一井既没有发现可以和北美西部相应层位直接对比的白垩系-古近系界线附近的孢粉组合,也没有见到所谓的孢子高含量组合的层位,因此也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白垩系-古近系界线沉积。由于丰参一井的采样密度比较低,也不能轻易排除因为采样密度不够而遗漏了界线沉积的可能性。江苏北部不属于真正的鹰粉区,不宜和我国东北以及北美西部进行直接对比,其界线附近的孢粉植物群面貌和演变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013年03期 v.37 275-2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2 ]
  •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鹰山组”的解体及中下统界线的划分

    熊剑飞;余腾孝;曹自成;成俊峰;岳勇;武涛;徐勤琪;胡梅;

    塔东北鹰山组系从上丘里塔格群中细分出的奥陶系的一个组。由于该组在塔里木盆地分布广泛,是一个重要的碳酸盐岩产油气层,因此,此组的划分和对比极为重要。国际上以牙形刺(Bartoniodus triangularis)的首现为中奥陶统的开始,但在塔里木盆地台地相区至今未发现B.triangularis,在这种状况下,建议选择短翼矢刺(Pteracontiodus exilis)的首现作为划分塔里木盆地中奥陶统界线的生物标志,并讨论鹰山组解体后两组各自在划分和对比中的作用,从而提升塔盆油气地质勘探的深度和广度。

    2013年03期 v.37 283-2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8K]
    [下载次数:2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7 ]
  • 青海玛多县长石头山中二叠世■类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非

    赵志刚;杨兵;黄兴;张雄华;熊富浩;蒋红安;

    青海玛多县长石头山广泛出露一套岛礁灰岩,此前由于在本区未发现大量的■类化石,前人认为其归属于阿尼玛卿小区,这次在岛礁灰岩中发现了11属19种■类化石,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两个■带,自下而上为Parafusulina带和Neoschwagerina margaritae带。由此确定树维门科组岛礁灰岩时代为中二叠世茅口亚世孤峰期。此外,该区■类化石生物群面貌与华南地区■类化石生物群面貌极为相似,因此在中二叠世时该区属于特提斯区。根据■类化石的分布特点及其面貌特征,将长石头山岛礁划归于巴颜喀拉小区(古生物地理分区)。

    2013年03期 v.37 292-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8 ]
  • 巨型膝折带:塔中油田奥陶系沉积的构造控制

    申银民;李越;李猛;刘永福;李启剑;胡太平;董立胜;

    在对塔中北部构造变形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首次以巨型膝折带模式论述塔中低凸起的演化历史和对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的控制,有别于以往多用与断层及其相关构造来解释沉积序列和圈闭机制的观点。塔中在古生代至少经历过3期重要的变形阶段,特别是加里东中期的1幕形成的对称共轭膝折带和箱状背斜控制了奥陶纪的沉积格局,造成早奥陶世晚期的孤立台地和南北对称、但坡度有别的两个边缘坡折。台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与斜坡带烃源岩构成空间配置,台地区沉降速度与沉积补偿速度基本均衡的构造背景下沉积了奥陶系鹰山组和良里塔格组浅海相碳酸盐岩,特别在奥陶纪晚期良里塔格组出现台地边缘较厚的生物礁滩沉积建造。塔中北坡下—中奥陶统鹰山组和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顶部的喀斯特型风化壳型储层构成了塔中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

    2013年03期 v.37 29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5 ]
  •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层序地层及沉积体系分析

    柳成志;李军辉;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岩芯、地震、测井、录井以及分析化验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建立了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南屯组层序地层格架。将南屯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和7个四级层序;并对层序格架内的沉积相划分和沉积体系进行了研究,确定该区主要发育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底扇和湖泊沉积4种沉积体系。扇三角洲主要分布在乌西陡坡带,辫状河三角洲分布在乌东、乌北、乌南缓坡带,湖底扇主要分布在乌南和乌北洼槽中心的深湖相中,而湖泊主要分布在凹陷的中心及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的侧翼,从凹陷边缘到中心,沉积相由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沉积逐渐变为滨浅湖、深湖—半深湖沉积,整体呈南北分异、东西成带的格局。不同时期的沉积特征、沉积相展布表现各异,总体表现出水体由浅变深,再变浅,沉积范围逐渐扩大,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呈先退积,后进积的特点。通过对沉积相的精细研究,为该区下一步油气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2013年03期 v.37 303-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5 ]
  •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特征

    伍岳;樊太亮;王宏语;范雪松;石巨业;

    综合露头、岩芯、钻测井、地震和古生物多种地质资料,通过地震层序解释、钻测井层序划分以及井震结合等技术手段,建立了松辽盆地梨树断陷下白垩统层序地层格架,将其划分为2个二级层序,6个三级层序(SQ1~SQ6)和16个体系域。研究结果表明:沙河子组和营城组处于盆地快速裂陷期,可容纳空间大,物源强劲,层序发育完整的低位、水进和高位体系域,登娄库组处于裂陷晚期,断裂活动微弱,古地貌平缓,低位体系域不发育;层序呈现南北薄中部厚、东薄西厚的展布特征且边缘地层剥蚀严重,横向差异性大,而纵向上层序演化具有继承性,整体沉积格局类似。层序控制有利砂体富集部位和成藏要素空间配置,梨树断陷下白垩统地层发育4套成藏组合,形成自生自储、上生下储和下生上储三种组合模式。

    2013年03期 v.37 313-3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6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9 ]
  • 浅水湖盆内砂体类型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以松辽盆地喇萨杏地区PI油层为例

    阮壮;谭广辉;于炳松;何宇航;

    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及方法,在大量的钻测井及地震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松辽盆地大庆长垣北部喇萨杏地区PI油层等时地层格架,将浅水三角洲沉积理论的进展应用到砂体分散体系的研究中,探讨了研究区内砂体分散样式与浅水三角洲成因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储集砂体分为河道砂体、河口坝砂体、席状砂体及远砂坝砂体,在平面展布形态上具有分带性。此外,研究认为短期湖岸线的迁移幅度是控制内前缘砂体展布样式的重要因素,当湖岸线迁移幅度较大时,内前缘砂体被强烈席状砂化,在垂直物源方向表现为连续性较好的薄层状砂体;当湖岸线迁移幅度较小时,内前缘砂体以坨状产出,在垂直物源方向表现为连续性较差的厚层状砂体。

    2013年03期 v.37 321-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3K]
    [下载次数:2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9 ]
  • 下载本期数据